李祝青 安徽師范大學 皖江學院
網球是一項相對較難掌握的運動,它對網球學習者的各方面能力,尤其是身體的協調性和預判能力提出了相對高的標準要求。正手擊球在網球運動中是一項非常重要進攻技術,這項技術是使運動員與飛進中的球這兩個對立面的結合統一,為了使運動員能夠成功打出具有攻擊性且效率高的球,就必須對這項技術在實踐和理論上有較為深入的理解和分析。盡管網球正手擊球的方式有很多,方法要領也都各不相同,但是有很多互相聯系的規(guī)律會體現在擊球動作的結構方面。即從開始揮拍到結束揮拍,每一次的正手擊球都要有正確的站位、握拍、步法、節(jié)奏、發(fā)力等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擊球動作體系,所以擊球不僅僅是單純的揮動球拍,而是一個全身性的連續(xù)協調配合的過程[1]。對于一般的網球愛好者來說,雖然正手擊球看起來簡單且易于掌握,但在進階提高擊球的準確性和穩(wěn)定性時,結果總是不盡人意,而這會直接影響到網球初學者參與動力和興趣,進而讓他們不能體驗到此項運動帶來的樂趣,因而在網球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發(fā)現問題并分析原因,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網球正手擊球教學,培養(yǎng)良好的技術動作習慣和扎實的基本功,提升受訓者的參訓熱情和自信心。
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2015級和2016級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yè)的120名初次學習網球的學生。
1.文獻資料法
根據調查研究的需要,經過查找圖書館運動專業(yè)館藏圖書和學術期刊與中國知網等查閱大量的相關專業(yè)學術論文、期刊等信息。
2.觀察法
對參加網球練習的120名同學進行多次教學,并記錄每次教學中各位同學的進步與錯誤,了解學生通過各種方法的訓練效果和學生感受體會。
3.歸納法
依據課題的研究需要,對參加訓練前到訓練結束這段時間學生的正手擊球技術進行對比分析。
正手擊球前的準備姿勢應該是:面朝球網,雙腳自然張開略比肩寬,膝關節(jié)保持放松,軀干稍向前傾,重心放在前腳掌。以右手握拍的球員為例,左手扶住球拍,右手輕握拍柄,雙眼注視前方,球拍置于腰部至胸前的位置。在此期間應注意保持身體的放松,肩部和手臂過于緊張就不能順利的進入引拍動作,甚至會影響分腿墊步和來球時迅速做出判斷的能力。引拍的路線大致可以分為從上往下,從下往上和直線。正常情況下正手擊球應該是從上往下的向后揮拍,因為這樣的路線比較省力,動作更為輕松。在做引拍動作時一定要注意肢體不能僵硬,除了握拍需要用力外,其他部位都應該保持放松,身體協調靈活配合會為向前揮拍擊球動作的進行提供充分有力的收縮條件,能夠發(fā)揮最大的擊球效果[2]。另外要注意的是引拍時不能把球拍過于向后拉,應該配合身體扭轉的幅度后引,因為網球比賽中以爭取速度為主,球拍后引幅度大,向前揮拍擊球的速度就會受到影響,所以根據擊球需要靈活的掌握后擺的大小。
隨揮是指球拍擊球后有一段隨勢前揮的動作。這一動作有利于增大擊球的力量,減少身體受傷的機會,并能保證擊球結束后擊球動作的穩(wěn)定性和協調性。隨揮后的手臂要穩(wěn)定勻速的收回到身體的重心上,以保證下次的穩(wěn)定擊球。除此之外,在進行所有的技術動作時,要注意移動時的步法。有節(jié)奏的移動步法是為了保證在正確的擊球點上擊球,只有移動到位才能有力的把球回擊出去,此時身體的重心移動和整體節(jié)奏必須恰到好處,這對引拍,向前揮,隨揮等動作有很大的影響,如果不能掌握身體的重心和節(jié)奏,就不能做到準確的揮拍。
在擊球時揮拍動作的發(fā)力是由腿部蹬地開始,再到下肢經過腰部到軀干傳至上半身到達肩膀、手臂及手腕處。整體來自于下半身和腰部軀體旋轉的力量,經由手臂發(fā)力,所以應該有針對性的對肩部手臂肌肉群進行爆發(fā)力的訓練,強化手腕關節(jié)處的肌肉。在發(fā)揮整體力量時要注意上下肢要保持均衡,一般來說腰部和腳部發(fā)力占三分之二,因此在訓練上要合理科學的編排[3]。很多初學者都有一個誤區(qū),球拍擊打球的一瞬間手腕保持固定不動,擊球后就立即放松,以為這樣可以讓動作很放松,很流暢,實際的結果是回球不穩(wěn)定,時好時壞,不能很好地控制回球的落點和高度,并且每次隨揮至腦后,要求不論對方來球是快是慢,是深是淺,在隨揮至腦后時手臂都要保持緊張,這樣擊打出去的球落點和高度會比較穩(wěn)定,這對于初學者鞏固正手動作很有幫助,等稍微熟練的時候,引拍保持放松,揮拍擊球到隨揮結束保持緊張,這樣放松和緊張有機結合能夠大大提高回球的穩(wěn)定性。
通過參閱觀察職業(yè)選手的經驗,以及參與教學同學的反映,筆者發(fā)現采用半西方式握拍方法處理正手球時更加容易,能發(fā)揮更大的力量,另外還要更多的結合準備活動和整理放松活動來熟悉球性,以做好充足的準備來進行正手擊球練習。初學者開始階段對球的掌控力不足,要經過一定時間的反復練習,才能提高對球的控制力。由于在網球課的訓練時間強度非常有限,所以必須要求學生在課下多加練習,提高課后訓練的效率,使學生熟悉球的重量,彈性,來球方向及旋轉等特點,從而體驗到擊球的感覺[4]。
從身體發(fā)力順序分析,正手擊球時下半身有關肌群率先發(fā)力,其次是腰部,上半身,肩部和手腕依次連續(xù)將所有的有關身體部位帶動,要注意是肩部帶動手臂轉動,頭部與肩部保持平衡,腰部帶動上體充分扭轉,雙眼注視前方來球,髖部與肩保持在同一直線上,保持上體與下體的協調[5]。在練習過程中部分練習者會產生動作不協調、肌肉僵硬的現象,其原因:第一是由于沒有建立正確的肌肉運動概念,準確理解肌肉發(fā)力順序,第二是沒有科學的訓練計劃,集中練習次數和時間不夠多,練習強度不夠大,對肌肉的刺激相對較小,不利于形成正確的肌肉記憶。
迎球前的手臂放松對網球控球起著重要的作用,擊球動作是由上肢和下肢的相互配合發(fā)力完成的。手臂握拍保持輕松,腕關節(jié)和手指才能靈活運用,提高擊球有效率。身體緊張會導致擊球時肢體動作分離不連貫,也會影響對球落點位置的判斷,進而影響控球和穩(wěn)定性。所以擊球前保證步法的正確移動和肢體部位的合理放松,擊球時的動作才能協調完整,才能有良好的控球效果[6]。
網球正手擊球技術是網球運動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掌握網球運動的關鍵技術。在學習這項技術的過程中,應首先在學習者大腦里建立一個清晰的動作思路,同時根據自己對技術動作要素的理解,形成對技術動作的第一印象,結合自己的思維走向實踐,特別是掌握擊球的時機和對擊球點的判斷,學會網球步法移動的方法,親身體會身體各肌群協調發(fā)力互相配合的感覺,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為更好的網球技戰(zhàn)術的學習打下基礎。再者由于課堂時間練習對于整個技術動作的掌握是不夠的,因而在課后學生可以多進行多球練習,在這個練習過程中應保證注意力的集中,這能有效的提高軀體各項技能運作的協調性,緩解肌肉的僵硬現象,建立正確的肌肉記憶,準確理解肌肉發(fā)力點,有助于準確的掌握動作要領,形成正確的動力定型,這是掌握正手擊球技術有效的方法之一。最后,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學生正手擊球方面的訓練,科學系統的制定訓練計劃和強度,以保證訓練的有效性,同時在網球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心理訓練和放松練習的同步進行。
筆者通過平時的正手擊球技術的教學發(fā)現,在進行正手擊球練習時要與技戰(zhàn)術訓練協調配合起來,進行正手擊球進階訓練時,要多進行單人持拍以及多人持拍練習,加強擊球手法的一致性和靈活性、自身協調性、擊球瞬間的合力以及調節(jié)球的訓練。正手擊球訓練的快慢應該建立在保證技術訓練質量的基礎上,由于經驗有限,網球初學者應該注意從慢速開始,從初學者的角度出發(fā),無論速度還是節(jié)奏都要比比賽慢,這樣可以讓練習者從慢鏡頭中感受到、體會到技術形成過程,經過多次練習,擊球準確度的提高和發(fā)力點的正確使用,球速也會越來越快,這種慢就是為了以后技術成熟后的快的鋪墊。正手擊球的學習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要求,在初始學習階段,建立一個正式的網球技術動作概念,正確的設置需要一個質的標準來要求。要在實踐訓練中反復練習,使初學者熟悉網球正手擊球技術動作的連接、發(fā)力方式等要領,同時要注重教練員業(yè)務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網球是一項專項性很高的運動,而教練員作為網球教學訓練的執(zhí)行者和組織者,在教學訓練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教練員的業(yè)務水平直接影響到訓練活動的科學化水平以及運動員專項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