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盼望著,盼望著,年的腳步近了。
春節(jié)的空氣是冷中夾著暖,陽光是暖的,心也是暖的。褪去童稚,再望春節(jié),還是喜歡幼年時的拜大年。
當?shù)谝宦曤u鳴驟響,年味便在這蘇北小鎮(zhèn)上彌漫開來。
叮叮當當?shù)亩顼溩羽W聲,小販拉著唱腔的吆喝聲,人們喜笑顏開的招呼聲,在清晨曙光中漸漸融和……
似醒非醒中,仿佛看到父母給姥姥拜年,“媽,新年快樂!”姥姥笑得合不攏嘴:“好了,自家人不必這樣?!表飬s溢出明媚春光。因為,這不只是揖拜,更是一份孝道的傳承。
大年初一要拜大年,這是年俗。拿走床頭的紅包,吃了湯圓,又吃了甜糕——把嘴吃甜了,能說出吉祥的好話。騰空背包,先到啞巴阿叔家拜年。阿叔家有極好吃的花生糖,若是要來一顆,可夠在玩伴中炫耀一陣了。“阿叔,恭喜發(fā)財!”我腦中幻想糖的美味,卻聽到阿叔“啊啊”的呵斥,指著我的手勢一臉慍色——我將作揖錯成了雙手合十狀(這是祭奠先祖時所用)。羞得我拔腿便跑,尋找下一個目標。
鎮(zhèn)北有位教書先生,是父親的老師,哪怕新年,也從不露出笑容,我有些膽怯地前行,卻被半路的大紅舞獅攝去目光,便跟著鑼鼓隊伍,走遍了鎮(zhèn)南鎮(zhèn)北戶戶人家。
傍晚,父親耳后別著一根煙回來了。全家圍坐在桌前,聽父親講拜年途中的趣聞:誰家新建了三間大瓦房,誰家兒子結婚了,誰家女兒今年回來了……忽聽母親大叫一聲:“我吃到糖餃子了!”全家都大笑起來。我著急了,連忙找福餃子,又聽到姥姥牙齒咯的一聲——夾有銅錢的福餃子被姥姥吃到了。
晚飯后,全家坐在屋里看電視,柔和的月光探進窗欞,微風吹拂窗紗。忽然,窗外一聲禮炮驟響,五彩煙花譜寫華章,“砰”的一聲中,溫馨的年味,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綻放。
我一直覺得,年味有三種:老人的年味是從未改變的春晚,父輩的年味是煙熏火燎的臘味,少輩的年味是綻放于天穹的絢麗煙花。
年味背后是“乃瞻衡宇,載欣載奔”的歸家心切,是“通宵爆竹一聲聲,煙火由來盛帝京”的歡騰熱鬧,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文化傳承。
曾聽別人說,年味沒了。其實這種言論太過偏激,年味背后,有千千萬萬中國人、千千萬萬中國心、千千萬萬中國魂。它只是跟隨時代步伐,換了種方式,卻仍代代相傳,歷久彌新。
‖江蘇省高郵外國語學校世紀風文學社‖指導教師:趙桂珠
傳統(tǒng)佳節(jié)雖多,年的味道卻總是最綿長深厚的,對于小孩子,仿佛積攢了一年的力量,等著在過大年的時候一下子都釋放出來。在叮叮當當?shù)亩顼溩羽W聲里蘇醒過來的春節(jié),從孩子們惺忪的睡眼中展露出“尊老”的習俗,父母給外婆拜年,小作者也去給同村的長輩拜年,還能得到糖果和祝福;耍獅子的酣暢精彩也是年節(jié)必不可少的熱鬧;吃年夜飯的大快朵頤更是想想就痛快,何況還有福餃子和糖餃子的好預兆在等待……屋里的春晚與窗外的焰火,構成年夜里喧囂的交響,年俗的瑣碎與團圓的和美組成了幸福的滿足,千千萬萬中國人一代代的文化傳承,成就了這溫馨的年味,在每個中國人心中綻放。
【適用文題】中國年;春節(jié)即景;華夏風景……(小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