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語文教學在形式上更加注重生活和知識的結合,教師在學科教學的同時融入生活教育、生命教育。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運用語文學科技能的實踐形式,也是提升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關鍵點?,F(xiàn)有的語文作文教學需要更加緊扣生活,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尋找素材,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內心情感通過文字表達,進而實現(xiàn)抒“真情實感”的課程標準。因此,生活化作文的發(fā)展趨勢同樣也是時代賦予學生們的要求和契機,讓初中生們用發(fā)現(xiàn)的眼睛去捕捉身邊的美好,贊揚這個多彩的世界。本篇文章將會針對現(xiàn)有的初中語文生活化作文教學進行相應的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生活化;作文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30-0119-02
【本文著錄格式】朱吳彥.初中語文生活化作文教學的實踐探究[J].課外語文,2020,19(30):119-120.
生活與語文的關系密不可分,生活處處有語文。生活有多么廣闊,語文的世界就多么廣闊。初中生在語文的學習上依舊處于被動吸收知識的過程,在自我表達和創(chuàng)新方面需要進一步的指導。寫作是語文知識內化的重點,傳統(tǒng)的語文寫作教學比較生硬和死板,固有的套路,背幾篇優(yōu)秀作文,使作文的學習更加的枯燥。生活化作文教學在結合生活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擴大作文素材的范圍,將原本單一的作文教學轉變?yōu)楦印罢媲小钡慕虒W,將生活作為載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質量和效率。
一、語文作文教學現(xiàn)狀分析
目前的作文教學比較隨意,缺乏一套循序漸進的教材進行專項訓練。從課時安排上看,每周一節(jié)的作文課難以保障;從教師備課來看,缺乏作文教學的教參輔助,素材和訓練點不清晰;從課堂教學模式來看,老師講還是學生練?光講不練,聽過就忘,光練不講,白寫無效;從學生作文訓練來看,空有分數(shù),不知好壞在哪里,怎么改;從傳統(tǒng)的教學手法來看,教師更多讓學生自行查找、背誦一些名篇名句,或者是讓學生掌握一些勵志的名人逸事,學生在進行作文寫作的時候將這些東西生搬硬套地放在作文中。雖然這種做法可以讓學生的作文顯得有理有據(jù),但是作文結構很生硬,內容上出現(xiàn)過多的雷同,由于缺乏必要的經(jīng)驗和老師的指導,學生不能通過寫文章的方式靈活運用這些材料,僅僅是簡單地把它們相加,不能表達真實的感情,使用真實的生活情境表達自己的想法。千篇一律的作文確實很普通,無法拿到高分。
教師往往采用填鴨式的教育方法,重形式輕內容,在進行文章寫作的時候過多地套用模板,忽視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最終導致學生喪失創(chuàng)作欲望,教學效果也得不到提升。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不注重對學生情感的教育和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所以學生無法在作文中抒發(fā)真情實感,文章寫作時往往沒有技巧,很難通過對生命的提煉和加工來提高學生作文的水平。
二、生活化作文教學問題及相應策略分析
(一)寫作積累的生活化策略
在初中語文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的學生更多是用一些過于平淡的語言敘述事件,文字所表達出來的情感也微乎其微,而且很多學生寫作的時候要么生搬硬套,要么過于空洞,要么庸俗無比。而這些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根本原因就是學生缺乏寫作的積累,沒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又如何將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呢?葉圣陶說過:“生活就像噴涌的泉水,而文章如同源源不斷的溪水?!痹谖覀冋J識的很多作家作品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在寫作的時候都塑造了一個人物形象,將他放入現(xiàn)實生活中去,讓他們經(jīng)歷我們所經(jīng)歷的事物,這個就是他們筆下人物活靈活現(xiàn)的原因,如孔乙己的迂腐,藤野先生的嚴謹,長媽媽的粗俗又淳樸。生活化容易激發(fā)讀者共鳴,是作文升華的關鍵所在。學生則需要更加細心地觀察世界,豐富自己的內心情感,將自己的感情通過文字表達出來。
關注社會熱點新聞,是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好途徑之一?,F(xiàn)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社會生活中鮮活的新聞事例被放在了多媒體平臺上,這些例子都可以充當作文的材料。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社會中的動情點,寫身邊事,小人物身上的閃光點。參與社會實踐是積累素材的第二個途徑。人的喜怒哀樂各種情感都是通過事情來表現(xiàn)的,不論是失敗還是成功,都是一份獨特的體驗。重視寫隨筆和日記的習慣,是學生積累素材的第三個途徑。記重要的事,抒真切的情,悟透徹的理。每天陪伴學生的校園生活里,不僅上演著學習聽課,還有團結互助、刻苦鉆研、勤勞樸實、勇于承擔、樂觀向善等“劇目”。記錄生活點滴既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又訓練了提煉概括能力。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化語言、場景的穿插可以在語言表達上增添生活化氣息,這是積累素材的第四個途徑。作文創(chuàng)作時需要考慮到段落、句子之間的搭配,生活化的俗語、俚語,標點符號的使用,句式長短變化都可以起到加強情感的作用。加強課外閱讀,積累好詞好句,放在自己的作文中合適的地方,文章將變得更加“漂亮”。
如上文所述,我們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要保證“有血有肉”,就要充分利用好自己的生活。教師應該指導學生觀察生活,理解生活,這是創(chuàng)造的源泉。學生應總結自己的經(jīng)驗和其他學生經(jīng)驗,激發(fā)對寫作的興趣,達到優(yōu)化學習方法的目的。
(二)教學過程的生活化策略
要保證教育過程的生動化,必須把生活之源引入教育,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觀察生活的環(huán)境,通過自省和感知提高對生活事物的內化程度。教師必須把更多的生活元素融入教育之中。比如,在講授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分析文章的思路,讓學生順應著這種思路想象自己的母親,進行人物的刻畫,甚至可以補充鄒韜奮的《我的母親》和胡適的《我的母親》,供學生進行人物仿寫?;蛘咄ㄟ^學寫母親轉向對自己的同學、朋友進行文字刻畫。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文學大家的創(chuàng)作手法,并且可以理解內化成為自己的獨特的寫作模式,進而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語文教學的過程很大程度上是對生活的反映,日常生活中每天發(fā)生的瑣事無數(shù),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詳略的提煉幫助學生記錄這些心情,融進學生的作文中便可以提升作文的內在境界。學生需要在課堂上養(yǎng)成筆錄、批注的好習慣,在不斷的積累中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教學過程的具體策略分析
(一)緊扣生活元素,豐富作文情感
作文最忌編造,真情實感最重要,教師需要重視引導學生從豐富多彩的生活角度出發(fā),于平凡細微處抒真情,表現(xiàn)了作文情感豐富的張力。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注重形式,鳳頭豹尾忽略了與學生關系最緊密的敘事,逐漸削弱了學生的寫作興趣?,F(xiàn)有的作文教學打破了傳統(tǒng)框架式教學的桎梏,充實了學生對生活的感受。作文更多的是要向讀者展現(xiàn)自己內心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鳴,進而得到高分。要讓學生回歸到自然中去,自然而然地就給學生“可說”的內容了。
教師要善于抓住課本進行讀寫訓練。比如學《秋天的懷念》一文時,教師可以抓住文中“母親不放心我一個人呆著,怕我出事,又想給我空間和靜想的矛盾心理”。這是多么深沉的母愛啊。學生結合日常生活,回想自己的母親為自己焦急擔憂的場景,再動筆寫一寫,通過心理、神態(tài)或者語言的敘述來塑造母親形象,不至于“無話可說”。生活是作文創(chuàng)作的源泉,是作文教育回歸生活本質的重要基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生活體驗密切相關,要使作文更加真實、充實,則需要避免“假”的情緒。在生活作文的教育實踐中,初中作文的有效形式是整合興趣的情感要素,使生活中的情感在文字的表達中更加的生動。
(二)滲透生活情境,拓展作文視角
初中生具備了感知生活中新鮮事物的能力,并將他們的感受滲透到作文中去。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帶來了社會各個階層的“戰(zhàn)疫”風貌,通過這些生活情景的描述可以觸動學生的美好心靈,激活僵化的作文。奮斗在一線搶救病人的醫(yī)護們,深入前線尋根探源的專家們,積極調控徹夜難眠的領導們,小區(qū)門崗敬業(yè)職守的保安們,抗擊風險熱情守時的外賣員們,熱心善良有求必應的志愿者們,配合政府居家隔離的老百姓們……太多的視角、角色可供學生觀察感悟。豐富的生活情景是學生作文的重要基礎,拓展了的寫作視角可以使學生的寫作水平大步提高。
比如在進行“經(jīng)過姑蘇”的作文指導時,一般的游人視角來寫會出現(xiàn)“假大空”的情況,加上學生的視野比較有限,極有可能寫成類似于地理知識的概述。這時,生活情境滲透的優(yōu)勢就展現(xiàn)了出來,受阿來的《一滴水經(jīng)過麗江》的啟發(fā),選擇一條魚、一只鳥、一只蝴蝶的視角,落在拙政園的馬頭琴上、平江路小姑娘的風車上、游客的相機上、水鄉(xiāng)的船娘斗笠上來寫姑蘇風情。結合生活游歷情境,拓展寫作視角,將取得新穎靈動的效果。
四、結束語
葉老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寫成什么文章。”
綜上所述,語文作文生活化必須要有正確、明確的教學策略做引導,教師通過這些教學手段增強學生對周圍事物的觀察、把握能力,通過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寫作技巧,使文章內容更加真實。
參考文獻
[1]燕好榮.淺談生活化作文教學策略[J].探索,語文建設,2018(5).
[2]謝穎.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實踐策略探討[J].作文成功之路,2017(6).
[3]蓼子沖.初中語文作文有效教學的構建策略[J].考試周刊,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