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婉瑩
摘要:《人民日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報,在新聞報道方面?zhèn)鞑フ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推動新聞事業(yè)不斷向前發(fā)展。在全媒體背景下,傳統媒體應該如何創(chuàng)新?本文試以《人民日報》為例進行分析。
關鍵詞:全媒體背景;傳統媒體;創(chuàng)新;嬗變;《人民日報》
中圖分類號:G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6-0111-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6.077
《人民日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報,在每年一度的“兩會”報道是年度時政報道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晴雨表和試金石,①在新聞報道方面?zhèn)鞑フ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推動新聞事業(yè)不斷向前發(fā)展;在融合媒體發(fā)展階段,從2014年6月人民日報新聞客戶端上線,以內容為根本、技術為支撐,不斷強化優(yōu)質內容,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再到2017年1月“中央廚房”正式使用,讓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相結合,進而提高新聞從業(yè)人員的自身素質、推出專屬于中國的故事,讓更多的人聆聽中國聲音。
一、微信公眾平臺改善傳統媒體的困境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傳統紙媒落寞蕭條,人民日報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度嗣袢請蟆肺⑿殴娞柗帧靶侣?、云課堂、云游敦煌”三個板塊,特別值得提的是“云游敦煌”這一部分,專欄推送有關藝術、古文化的知識,吸引讀者閱讀興趣,增長國民知識素養(yǎng);此外,還推出《人民日報》FM板塊,夜讀專欄也深受讀者喜愛,從看報讀報變?yōu)橛枚渎?,增加了受眾的體驗模式,互動感增強,繼而打破傳統的循規(guī)蹈矩,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二、語言輕松活潑,新型模式融入公正客觀不失幽默
《人民日報》是黨的喉舌,對新聞事件要公正客觀的報道,進而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和公信力。②人民日報新媒體平臺的語言較為輕松活潑,親近網民,更具有“煙火氣”;從2014年-2020年的歷屆兩會中可以迅速感受到人民日報在以更直觀便捷易懂的方式向受眾做更加具體的報道:2014年人民網推出《兩會e餐廳》;2015年“中央廚房”亮相,政府工作報告用圖、表、數字的組合呈現更深層次的解讀新聞,最終使讀者閱讀后立刻能理解;③2016年是移動直播爆發(fā)的一年,直播交互新形式興起,H5創(chuàng)意作品以及可視化形式呈現政府工作報告,愈發(fā)直觀;2017年H5作品推送得到很高的反饋,增加了短視頻1-3分鐘,用碎片化時間傳達新聞的核心,簡短精煉;2018年微視頻、移動直播、小程序、長圖解、豎屏視頻等各種可視化呈現方式幾乎達到井噴式狀態(tài);2019年數據化新聞增強新聞吸引性,另外增加了互動專題,使讀者身臨其境,增強信息傳播力以及輿論影響力,樹立媒體公信力及引導力;2020年更具創(chuàng)新,3D人物動畫《當哪吒遇上民法典》截止到5月26日點擊量達到1900萬,點贊7.8萬次,推出的視頻輕松幽默,簡單易懂。
三、內容原創(chuàng),提高團隊媒介素養(yǎng)
《人民日報》專門推出了微視頻單元,大力培養(yǎng)微視頻制作團隊,提高自產自銷的原創(chuàng)能力。④利用微視頻的短、精、快等特點和影片敘事性及直觀性彌補紙媒的不足,取長補短,最終達到融合媒介的最佳宣傳效果。2017年的“一帶一路”國際論壇中,推出《世界舞臺上的習近平》微視頻,展現出國家主席習近平四年來所做出的努力,從而彰顯中國的大國風范和外交理念。通過內容的不斷提升,促進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使受眾不再一味的接受信息,而成為了信息的傳播者、互動者,國外也能更了解中國的故事,進而向世界樹立中國形象。
四、新聞人為人民服務,貼近群眾,打造具有人情味的媒介
打造建設性新聞,幫助人們由原來的為什么會發(fā)生此問題轉變到了怎么解決,新聞媒介幫助群眾人民解決問題,消除疑慮,為人民服務給予人民實打實的幫助,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報道冷冰冰的客觀新聞。人民日報注重人的情感價值需求,時政問題逐漸轉化為具有生活化、故事化的內容,從而語言通俗易懂,更接地氣,融入人情味和真情實感,讓群眾感受到媒介是有感性的一面的。
在全媒體背景之下,個人認為《人民日報》在打造移動傳播矩陣、創(chuàng)新移動新聞產品、移動技術前沿這三方面做的很好,是其他媒體的典范。⑤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發(fā)展,一方面,利用現有技術,充分運用數據新聞、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整合內容資源,增強信息呈現的質量和沖擊力,豐富表現形式。另一方面,作為未來要努力成為一位優(yōu)秀的新聞人來說,需要增強相關技術研發(fā)應用能力,報道新聞真實確切,做到從受眾的角度出發(fā),不斷更新自身的思維模式,培養(yǎng)自身知識素養(yǎng),深切感知到各大媒介的新聞人采編評一體化的不易,也體會到了報道的一字一句的真實會給受眾帶來信心和能量。
注釋:
①孫振虎,劉明君.融媒體環(huán)境下時政報道創(chuàng)新路徑探析——以2017年兩會報道為例[J].現代傳播,2017,39(8).
②易靜.傳統黨媒微信的傳播策略分析——以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為例[D].蘭州:蘭州大學,2016.
③王佳欣.融媒體背景下會議新聞報道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7.
④夏建程,劉紅.微視頻在時政宣傳中的策略分析——以《人民日報》為例[J].新聞傳播,2019,(6).
⑤陳建勇.眾媒時代下的媒體轉型——評《眾媒時代——文字、圖像與聲音的新世界秩序》[J].傳媒,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