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教儀式音樂由于其特定的形式內(nèi)容以及可以滿足人們心理需求而在各地方儀式音樂中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儀式音樂是佛教法事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除了頌贊佛恩佛德以外,能夠透過反復(fù)吟誦,潛移默化地引發(fā)人們向佛和自省之心,以達到肉體與靈魂合一的境界。研究佛教儀式音樂并探求其音樂現(xiàn)象的本質(zhì),有利于深入了解民間佛教信仰中民眾的精神依托與根基,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
關(guān)鍵詞:興化寺;佛教;儀式音樂
中圖分類號:K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6-0049-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6.036
徐州興化禪寺位于徐州云龍山東麓,是蘇北地區(qū)遠近聞名的古老禪寺。該寺沿北魏石佛修建而成,現(xiàn)為蘇北第一大寺廟。佛教儀式音樂是指佛教信徒在舉行儀式時所使用的音樂,是佛教進行傳播、發(fā)揚佛教文化的重要手段,它配合佛教儀式的進行,成為佛教與會眾之間精神溝通的紐帶。
一、興化寺儀式音樂概況
徐州興化寺是漢傳佛教寺院,各項佛事活動主要有日?;顒?、節(jié)日活動和專項活動三大類。日?;顒邮侵干嗣刻毂刈龈黜椃鹗禄顒?,包括早課、晚課和誦戒。節(jié)日佛事活動是指佛教紀念日和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時要舉辦的法事。云龍山興化寺法事按節(jié)日時間順序主要有:春節(jié)祈福系列活動、云龍山廟會、浴佛節(jié)、盂蘭盆會、地藏法會、中秋傳燈法會、觀音出家法會、阿彌陀佛法會等。專項佛事活動時間不固定,一般是應(yīng)信眾請求而舉行的。興化寺主要有如下專項佛事活動:水陸法會、三皈依、往生普佛、三時系念、瑜伽焰口、放生等。
2018年,興化禪寺2018年(戌成年)佛事活動安排如下:
1.正月初一至初三,彌勒菩薩圣誕,舉辦新年祈福法會。
2.正月初九,帝釋天尊圣誕,舉辦齋天祈福法會。
3.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舉辦傳燈祈福法會。
4.二月十九,觀音菩薩圣誕日,傳統(tǒng)云龍山廟會日。
5.二月二十,清明節(jié),舉辦孝親報恩祭祖追思法會。
6.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圣誕日,舉辦祝圣、浴佛法會、授三皈五戒、放生佛事活動。
7.六月十三至十九,觀世音菩薩成道日,舉辦觀音七法會、誦經(jīng)、放生佛事活動。
8.七月十五,佛歡喜日、盂蘭盆節(jié),舉辦盂蘭盆會、往生普佛佛事活動。
9.七月二十四至三十,地藏王菩薩圣誕,舉辦地藏七法會、通經(jīng)、放生佛事活動。
10.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舉辦傳燈祈福法會。
11.九月十三至十九,觀世音菩薩出家日,舉辦觀音七法會,拜山,授三皈依、在家菩薩戒,等佛事活動。
12.十一月十一至十七,阿彌陀佛圣誕,舉辦彌陀七法會、誦經(jīng)、放生佛事活動。
13.十二月初八(臘八節(jié)),釋迦牟尼佛成道日,舉辦祝圣、施臘八粥活動。(以上日期為農(nóng)歷日期)
佛教儀式音樂主要配合法事的進行。不同法事儀式活動配合不同的儀式音樂。佛教儀式音樂以唱誦為主,在形式上可分為三類:直諷、吟誦和梵唄。直諷的腔調(diào)平直,音樂性較弱,規(guī)律性和重復(fù)性較強。吟誦是朗誦的經(jīng)文時演唱一些具有旋律性的唱誦。吟誦具有語音語調(diào),又附帶旋律,但并沒有形成完整音樂形式。梵唄是佛教僧侶舉行大型佛教儀式時所贊頌的修行法門,具有較高的旋律性與歌唱性,也是佛教儀式音樂的代表。佛教儀式音樂并不像一般世俗音樂一樣,強調(diào)音樂旋律的走向和織體構(gòu)架,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為儀式行程進行伴奏,同時增加了佛教儀式的可傳播性及可觀賞性。
佛教儀式音樂中所使用樂器被稱之為法器,一般可分為唱誦類法器和演奏曲牌用法器兩大類。唱誦類法器主要是為僧人、信眾念經(jīng)唱誦時伴奏,類別為木魚、梵鼓、鐘、鐺子、大磬、引磬、鈸等打擊樂器,其形狀各異、大小不同。曲牌類法器主要由梵鼓、篤板,大磬、大鼓、鐘、板鼓、云板、鈴、水镲等組成。佛教儀式音樂主要表達信眾對所拜神明的敬意、對自己行為的懺悔、對未來的祈求和對逝者的懷念等。
徐州興化寺的儀式音樂主要以唱詠為主,詠唱形式可分為獨唱、輪唱、領(lǐng)唱和齊唱幾種形式。唱詞分別為贊、偈、咒、文四大類。贊一般分為六句和八句兩種,主要用于歌頌神明佛祖的功德,多為長短句的詩,唱詞和唱腔的結(jié)合方式為腔多字少。偈的唱詞由固定字數(shù)組成,以四言、六言相間為主,且均為四句,有“贊佛揭”、“回向揭”等多種,主要為宣揚佛教教義。咒,指密語或真言,句子長短不等,多為音譯,據(jù)稱是佛陀所講的咒語。文,和偈相似,但內(nèi)容為后世高僧所寫。佛教儀式音樂的曲調(diào)古樸莊嚴,節(jié)奏舒緩平穩(wěn),旋律跳動少,以級進為主。
興化寺早課念誦的經(jīng)文有:《繞佛》、《南無阿彌陀佛》、《跪文》、《十大愿》、《三皈依》、《祝韋馱》;晚課念誦《香爐贊》,《往生咒》、《贊佛偈》、《祝伽蘭》等;農(nóng)歷初一和十五念誦《空鼎贊》;菩薩圣誕念誦《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經(jīng)》、《磨柯般若波羅密多三乘》等。
二、興化寺地藏七法會中的儀式音樂
徐州云龍山興化禪寺在每年農(nóng)歷7月24日至30日,舉辦為期一周的地藏王菩薩念誦法會。這個法會主要是以地藏菩薩為崇拜偶像,為期七天念誦《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佛教儀式活動。參加法會的修行者要連續(xù)七天學(xué)習(xí)《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的佛法理論,故而借用佛家“打七”的概念,被稱為地藏七法會。地藏七屬于大乘佛法中的凈土宗念佛法門,秉承“以佛為師、以戒為師、以苦為師”的理念,主要目的是為佛教徒消除業(yè)障,勸其五戒十善及往生凈土。
興化禪寺2018年地藏七法會于9月3號上午8時30分啟動,由現(xiàn)任主持果光大和尚主持。在大眾梵唄聲中,主持主法拈香,引領(lǐng)來自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地區(qū)500多名佛教信眾齊誦《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祈愿正法久住,國泰民安。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是一部佛陀在仞利天宮宣講的一部孝經(jīng),講述了地藏王菩薩于歷劫中發(fā)深宏誓愿:“眾生未成佛境,誓不成佛”的經(jīng)文。在法會整個過程中,信眾要完成以下的修行:每日誦讀經(jīng)文、拜懺、念佛號;七天中放生一次;記錄自己的修行心得等。這些修行是根據(jù)《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中所蘊含的主要內(nèi)容為依據(jù)的,旨在吃素戒殺、誦經(jīng)消業(yè)、行善積福、懺悔解怨、放生還愿。
興化寺地藏七法會所用的法器不多,主要為磬、引磬、木魚、鐺、鉿、鐘、鼓等,其作用為信眾念誦時敲擊節(jié)奏。儀式開始時敲擊引磬唱《香贊》,信眾誦佛名號《釋迦摩尼佛》、《南無消災(zāi)延壽藥師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進行繞佛儀式,男眾在前,女眾在后,順時針行走,跪拜追頂念佛。完成后對釋迦牟尼佛頂禮三拜,出家?guī)煾的橄闳菪x《疏文》,隨后僧眾依《禮佛大懺悔文》進行拜懺。拜懺僧眾進行誦讀《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時間約兩小時,最后繞佛拜佛,誦讀《回向偈》。
興化寺念誦佛號音樂走向平直通達、簡單易唱,具有日常功課常有唱誦佛曲的旋律特點。念誦佛號無論字數(shù)長短皆按照一定的旋律進行重復(fù)性演唱,如“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普賢王菩薩“”南無地藏王菩薩”、“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等。念誦旋律如下:
通過觀察旋律可以發(fā)現(xiàn),每句唱詞包含兩小節(jié)旋律,音樂旋律由等時值的G音幵始,級進平穩(wěn),顯示了一種淡定、遇事不驚的處世態(tài)度。整個樂句主要是以小三度和大二度兩種級進音程為特色音程,下行旋律所傳達出的音樂色彩表現(xiàn)了佛教音樂“虛空”、“靜遠”的特點。
佛教儀式的進行過程中,音樂圍繞著儀式程序的進行而發(fā)生變化,形成了不同的結(jié)構(gòu)形式,這種不同結(jié)構(gòu)或唱或誦的佛教音樂伴隨著佛教儀式活動的進行。儀式音樂穿插在佛教儀式過程中,使得儀式更具觀賞性和傳播性。在佛教發(fā)展的過程中,兩者相互依存,彼此促進。
三、佛教儀式音樂的功能性
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使得人們對物質(zhì)生活的追求不斷增強,然而物質(zhì)欲望的滿足卻不能填補人們精神世界的需求。佛教儀式音樂是填補人們內(nèi)心空虛感的一種方式,使人們的意識與實際、精神與物質(zhì)的耦合關(guān)系有了連接點。宗教儀式音樂模式的歸屬性意義在于儀式活動中的參與者與參觀者對于佛教宗教信仰的傳遞。在儀式進行階段,參觀者被佛教儀式和儀式音樂所營造的氛圍吸引和感染,在得到感官愉悅的同時會自然的跟唱,或者參與其中合掌析福,達到人與儀式互動的目的。
佛教儀式音樂在宣揚佛教教義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我國佛教大約是公元紀67年——漢明帝時期由印度傳入的,由于民族間的語言不同,加上佛教經(jīng)文中許多梵文晦澀難懂,給佛教的傳播帶來許多困難。而音樂本身是具備愉悅身心、陶冶性情等特點的,加上佛教儀式中念佛聲及法器敲擊的聲響,使得儀式音樂具有莊嚴、肅穆、柔和的特點,能夠引起人們精神上的強烈共鳴,可以跨越語言、民族之間的差異,給人帶來直接的聽覺感受,使人們在佛教音樂中有所感悟。
佛教儀式音樂的功能性是佛教信徒表達信仰虔誠性的一種方式。宗教儀式行為是建立在對崇拜對象的神圣感覺基礎(chǔ)上的,對于佛教信眾而言,佛教儀式行為及佛教音樂所帶來精神上的愉悅以及內(nèi)心的平和是來自其信仰的“回應(yīng)”,雖然神明世界本身是虛無的,但是信眾的情感和心態(tài)卻是真實體驗到的。佛教儀式和各種儀式音樂把僧眾日常生活中的世俗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神圣的神明世界融為一體,以達到人與神靈之間的“交流”、滿足人們心理需求的目的。
佛教儀式音樂具有極強的感化力量,能夠在佛教儀式進行當中培養(yǎng)佛教信徒對于佛教神明的信心以及對于世俗世界的悲憫之情,并由此啟發(fā)信徒們內(nèi)心的良善與覺悟。佛教儀式音樂是佛教宣講道義、佛教信眾修行的重要輔助手段。在儀式音樂的吟誦中,佛教徒與神明進行交流、感悟,抒發(fā)來自內(nèi)心的贊美。儀式音樂培養(yǎng)了佛教信眾對宗教的情感,堅固其信仰,提高了信眾之凝聚力,并擴大了佛教的影響力。
★基金項目:文章為江蘇省社科應(yīng)用研究精品工程課題,項目編號:18SYA-036。
參考文獻:
[1]王鶯曉.近三十年漢傳佛教音樂述評[J].大音,2018,01.
[2]傅暮蓉.漢傳佛教儀式及其音樂探源[J].中國音樂,2012,01.
[3]朱惠娟.佛教儀式音樂的文化人類學(xué)研究及對心理影響的價值挖掘[J].戲劇之家,2015,08.
作者簡介:連云(1969-),女,漢族,江蘇徐州人,江蘇徐州工程學(xué)院教育科學(xué)學(xué)院教師,博士學(xué)位,副教授,主要從事音樂人類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