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
摘要:中國藝術博大深沉,其藝術創(chuàng)作關乎多個領域,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本文主要從人、自然界、山水畫、花鳥畫、園林藝術、藝術生活等六方面的相互關系入手,探討中國藝術的生成規(guī)律以及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從而在藝術發(fā)生學角度對自然與藝術的生成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藝術創(chuàng)作;自然之妙;藝術之美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6-0018-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6.012
中國書畫藝術是以“天人合一”思想為核心的現(xiàn)實存在,從形神氣韻為一體的人文體系之美中展現(xiàn)情感,是中國數(shù)千年輝煌歷史的文明見證。而美的形態(tài)具有多樣性,可以是現(xiàn)實的自然美、社會美、教育美等等。但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美的形態(tài),主要是通過藝術構思中所意會到的心靈之美而生發(fā)出來的,其具體關切到自然之妙與藝術之美。為此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其進行具體論述。
一、人與大自然和諧美
老莊哲學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美的感受通常是指使人感到身心愉悅的一種主觀感受。這里的“大美”是說大自然的美是無窮無盡的,是最壯麗的,也是最為微妙的。中國古稱“華夏”、“中華”就是大而繁盛的燦爛之意。人與生俱來就有審美的欲求和能力,但具體到每一個人來說側重點不同,原因不同。對此,人們見仁見智,各有不同,比如孔子就喜歡自然美,樂意游賞自然風景之中,特別是見大水必觀之。而這些“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觀念在古代上層社會、知識分子階層中較為普遍,這是因為它合乎他們的審美觀念。據(jù)此,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者,常以自然美教育學生,贊賞學生們春日郊游,體察民情。由此也開創(chuàng)了以自然美為核心進行美育的先河,此后歷代教育家無不以此為基礎,多有發(fā)揮。例如漢代名儒董仲舒著有《山川頌》,發(fā)揮了這種美育觀,更有甚者,親率弟子登臨潼關,觀雄關漫道,以顯示和培養(yǎng)其壯凌云之志。
這種在日常生活與游覽中所形成的欣賞自然美的意趣,也直接促使人在優(yōu)美的自然之中去感受和陶冶優(yōu)美的心性。古代書院和為學子提供學習便利的寺院道觀,就多設立在山水優(yōu)美的自然山水環(huán)境之中。如江西九江廬山腳下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湘江西岸岳麓山腳下的岳麓書院、河南省鄭州登封嵩山南麓的嵩陽書院等就是如此,這也成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策源之地。盡管古今中外不同藝術創(chuàng)作在有文化觀念、生活習慣等方面有所不同和區(qū)別,甚至是分野顯著。例如中國繪畫首先講“氣韻生動”,講意境,重視筆墨與抒情寫意,追求詩情畫意。石濤就提出畫家必須走進自然“,搜盡奇峰打草稿”,使自己與山川神遇而跡化,要抒發(fā)自己對于大自然的親切感受。而西方繪畫講究主題、氣氛、色調等因素。因此中國人所畫花鳥是自然中有生命的花,生長著的草,飛翔鳴叫的鳥與自由的活魚,而不是擺放著的死鳥死魚,或是一枝兩朵插在花瓶中的花,甚至是枯萎許久的干花。所以,中國畫接近文學、書法,詩書畫印結合,而油畫接近雕塑。中國畫重線,以線為主。剛健雄偉、奔放纏綿,縱橫騁馳,又可拖泥帶水,干濕濃淡直至渲染潑墨潑彩,變化無窮;西畫以體面為主,明暗冷熱變化豐富。事實上,東西方兩種藝術形式并無本質上的高低之分,只不過是中國繪畫不是孤立的看對象,注重意境表達,而兩大藝術體系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可以相互借鑒,共同發(fā)展。
二、自然之美和山水畫
人們既喜愛大自然中的山水與花鳥等物的如畫之美,同時又鐘情于山水畫和花鳥畫的藝術凝練之美。山水詩、山水畫是在六朝時期的晉宋就開始萌生,而山水畫的倡導者宗炳和王微就生活在這一時期。宗炳善書畫,好游山水之間,并圖之于壁,盡管年老有病,不能再到山中游賞,也面對山水畫作臥以游之。寫有《畫山水序》一文,影響漸廣,而“臥游”一說便成為欣賞山水畫的代名詞。宗炳把儒家“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思想與佛道游心物外的觀念融合為一,使之成為欣賞自然之美的基本思想,也為山水畫與地圖作了區(qū)分。山水畫是以“暢神”為旨歸的,所謂“神之所暢,熟有先焉!”自然的美能使人感到心情非常愉快舒暢,便可陶醉其中。而王微則認為“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珪璋之琛,豈能仿佛哉!”他感受到春天、秋天的山水美景,所給人的精神享受要比鐘磬音樂還要美得多。
魏晉時期山水的自然美和山水畫為何能引起人們的注意與深入思考呢?究其首要原因在于當時戰(zhàn)亂日久,社會動蕩不堪,而道佛思想流行于世,人們普遍向往清靜安定的生活,愿意置身于山水自然環(huán)境之中享受自然的美,渴望由自然所喚起一種超越人世煩惱的自由感,從而得到些許的寧靜。而這也是對自然山水之美所流露出來的一種最為貼切的本我感受。中國山水畫自從產生伊始就是人們崇尚自然、懷念自然、回歸自然的產物,起到悅目暢神、陶冶性情的作用。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被認為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幅獨立而成熟青綠山水畫作,其主題就表現(xiàn)了人們寄情山水的游賞之景。唐玄宗想看嘉陵山水,便讓吳道之前往圖寫其貌,并繪于大同殿墻壁之上。唐代時描寫自然美景的山水畫也是宮殿寺觀建筑壁畫的重要內容與主要題材,據(jù)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當時兩京地區(qū)的寺廟道觀中就有張璪、畢宏、朱審、楊庭光、李昭道等人畫的山水壁畫,甚至是還杜撰有李思訓與吳道之圖寫嘉陵江山水的故事流傳,由此可見當時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之盛。
北宋時有僧人請文同在方丈室的墻面上畫墨竹,并對他人說“:吾使游人見之,心自清涼,此君蓋替我說法也”。這也是受山水畫啟發(fā),體會到自然之美怡悅性情的妙。宋代人郭熙認為山水畫盛行的社會原因,是解決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矛盾,即“君親之心兩隆”與“林泉之志、煙霞之侶、夢寐在焉”間的矛盾沖突,同時也撫平了文人士大夫忙于作官而又想暢游山水之間的矛盾心理。因為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所以山水花鳥的藝術美思考及相應的美術創(chuàng)作發(fā)展起來,而后宋元時期的遺民畫家與文人不滿異族統(tǒng)治,也從事山水花鳥畫創(chuàng)作,多有表現(xiàn)自然美的優(yōu)秀作品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