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紫金縣位于廣東省東中部、東江中游東岸,東連五華縣,西接惠陽又與博羅隔江相望,南鄰陸河、海豐、惠東,北界河源市郊區(qū)、源城區(qū)。明隆慶三年(1569年)設置永安縣,屬惠州府。為避免與福建永安縣重名,民國3年(1914年)改名紫金縣。
“神朝”是中華道教在舊時奉行法事,朝拜神明的一種序列(諸如起司、開頭壇、申文、發(fā)牒……等)儀式。其功能是祝頌神靈功德、祈禱神靈消災降幅。明末清初,紫金山區(qū)病疫流行,為了驅邪鎮(zhèn)妖,鄉(xiāng)間到處立廟祀神,一些民間巫師三五結班走上神臺進行祭祀活動,由一個巫公拿一面小鑼,扮成和尚(飛虎大將),另一人扮作女旦,一手拿牛角或一把鈴劍,一手拿一小手帕,邊歌邊舞請神遣將以保平安,這種活動形式,人們稱作“神朝”。
筆者于2010年11月16—17日對紫金縣黃塘鎮(zhèn)車前村舉辦的整個“神朝”儀式過程進行了考察。此次“神朝”儀式祭祀的對象為張公仁爺十九郎,做“神朝”儀式的堂班為紫金縣的永安樂道堂,主持為永安樂道堂堂主賀北海。
1.堂班介紹
(1)歷史沿革
永安樂道堂成立于1990年,堂主賀北海,男,1931年生,高小文化,紫金縣人。1946年(17歲)隨親叔賀龍兆學藝,1949年解放后中斷學藝,也未從事做神朝職業(yè),以務農、赤腳醫(yī)生為生,1980年后在其胞兄賀佛源的“福長春”做神朝,后成立永安樂道堂。
(2)服務范圍:
神功法事、靈神祝壽、安龍奉朝、敬祖升龕、喜慶吉樂、花朝雜劇。
(3)組織和成員
永安樂道堂的組織結構主要包括堂主、表演者,伴奏者。為紫金縣本地農民,日常務農為生,成員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分工各有不同,女性多為表演者,男性一般擔任伴奏。擔任此次“神朝”儀式的八位成員中年齡最大為79歲,最小為44歲。
(4)運作和維持
永安樂道堂由民間自發(fā)組織,獨立運營,自負盈虧。成員均為當?shù)氐霓r民,平時以務農為主要職業(yè),遇到民間紅白喜事或靈神祝壽,永安樂道堂為雇主做有償服務。永安樂道堂目前沒有政府機構或者民間團隊對其進行資助,服務所分的酬金也是成員的兼職收入。堂主對每場儀式活動所取得的收入進行分配,一般采用成員均分的方式。部分成員也會多分得一些作為獎勵。此次“神朝”儀式中,酬勞按每人每天200元計算,共8人,收入總計3200元,由永安樂道堂堂主分配。
(5)傳承途徑
道堂的傳承途徑有家族傳承和師徒傳承兩種。
①家族傳承
家族傳承是中國傳統(tǒng)技藝傳承方式中最重要、最古老的方式之一,一般由家族內部的男性成員進行傳承與發(fā)展。神朝儀式音樂技藝也依舊沿襲了這一古老的傳承方式。家族傳承這種方式往往受限于繼承人的數(shù)量,但是師徒之間沒有相互提防,師傅會將技藝盡心盡力地、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徒弟,因此,家族傳承的方式能夠保證技藝水平的有效繼承。
②師徒傳承
師徒傳承同樣是傳統(tǒng)技藝的重要傳承方式。與家族傳承相比,師徒傳承人的范圍更廣。但是,師徒傳承需要對徒弟進行身世背景,天資、是否有后等方面的考量。根據(jù)堂主賀北海介紹,其有四男三女,本人很希望三個兒子能繼承他的事業(yè),但三個兒子均不愿意學。賀北海也希望能收幾個徒弟,其收徒弟的條件有三:一、本人忠誠老實,且其上下幾代也是忠誠老實的;二,心術要正;三、已婚并有兒子。但到目前為止沒找到合適的人選。
2.個案描述
(1)時間、地點
時間:2010年11月16日上午8點至晚上10點
2010年11月17日上午7點至12點地點:黃塘鎮(zhèn)車前村(張公廟)(2)神朝對象
神朝對象為:張公仁爺十九郎
張公仁爺原名張元弼,號法青,即張公仁爺。明朝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農歷八月十三日子時出生。曾任廣東總兵,因平亂安民,扶王救主,匡正驅邪,被封為護國庇民大將軍,庇民崇德張公仁爺一十九郎,后世人為歌頌他的功德,各地都視其為福神,建祠、立廟、塑像,以供祭祀,瞻仰,四時奉祀,尊其為天下圣神。①
尊其為天下圣神!每年農歷八月十三日張公法青仁爺寶誕之日,遠近各姓欽仰信民,都懷著仰慕之情,祈求張公仁爺賜福,賜祿,保平安,且舉行隆重的迎神慶典活動!
本次主要為張公仁爺新廟落成及寶誕做朝。
(3)組織和成員
①組織:車前村張公仁爺寶朝誕理事會
②成員:
福首:葉新蔭
福全:張相田
首事:張仕來、張波、鐘夢堂、張碧忠、張健宜、葉偉才、蘇育良、張?zhí)戾\、葉仕強、余運明、杜天生、蘇國皇、鐘杏、張澤良、何飛龍、張培源
(4)經費來源
本次“神朝”儀式活動經費來自捐款,捐款人主要是本村村民,也有少數(shù)村外人員捐款。
(5)儀式程序
紫金縣黃塘鎮(zhèn)車前村神朝儀式歷時一天半,共12項儀程:請神—頭壇—申文—差兵發(fā)牒—招兵—上表—支糧賞將—安兵—礱谷辦米—上表—謝師—送神。
在做神朝之前,永安樂道堂班主要在家中拜“祖師爺”壇,告訴祖師爺何時何地做神朝。
①請神(時長約25分鐘)
法壇設在臨時搭建的棚架內,法壇分上下兩層,下層皆供奉香燭、茶酒五碗祭品,樂手坐在法壇后面。法師身穿喜慶的紅底金花道袍,頭戴頂戴,鞭炮聲響起的同時,法師開始念唱請神。請神完畢后,擲筶問卜,成功,請神儀式結束。
②頭壇(時長約35分鐘)
堂班樂手演奏《朝腔》,頭壇開始。法師帶上頂戴,手持小鑼。覡公戴上頂戴花翎,手里拿著一面鑼,與女覡婆一道唱跳,告知眾神請他們來的原因,并祈求他們保佑一方百姓平安,大吉大利,開頭壇結束。
③申文(時長約45分鐘)
音樂奏起《朝腔》曲牌,法師戴上頂戴持小鑼演覡公,兩個覡婆身穿紅衣,帶紅頭飾,右手分別手持紅綠舞扇,左手持紅手絹,面對村民,跟隨音樂節(jié)奏,走簡單的舞步。唱與奏輪流進行十三次后,音樂停止,男執(zhí)事者跪拜念唱申文內容,念畢,將牒文燃盡,申文結束。
④差兵發(fā)牒(時長約90分鐘)
一覡公兩覡婆在樂隊的伴奏下前念唱《雞歌》,并伴以簡單的舞步,中間穿插純器樂表演的段落和關于雞的詼諧對話?!峨u歌》演畢,信民們下跪聽執(zhí)事者唱讀牒文內容。唱讀牒文禮畢,覡婆將牒文燃盡,差兵發(fā)牒結束。
⑤ 招兵(時長約30分鐘)
號角吹響,號角停下后,法師手持小鑼念唱招兵內容。后持黃色招兵旗一邊揮舞,一邊唱著招兵的內容,放下黃色旗子后,眾人俯身鞠躬。法師再擲圣筶占卜,順筶,兵馬盡召回。
⑥上表(時長約45分鐘)
在傳統(tǒng)道教科儀中,上表指的是將書寫信徒心愿的表文送達天庭,祭告上蒼,眾圣光臨醮壇,可以賜福延齡,先靈受度。因此在紫金縣,上表的儀式目的是為了解災。所呈的表格也稱為解災表。
換上紅底金花衣服的法師在八仙桌前率領信民行跪拜儀式,再念唱表文跪拜,唱完后,將解災表點燃。把灰燼送到河里,從而解災。
⑦支糧賞將(時長約30分鐘)
法師手拿鑼敲打后,轉身向后,走到神壇前的草席上。草席上中間擺了一堆大米、兩旁放有兩大塊豬肉。法師念唱完畢,向東西南北中營分糧賞將。
⑧安兵(時長約10分鐘)
法師帶領樂隊成員和信民站在眾神牌位前,法師手持鑼鼓向東西南北中四面念唱安兵。樂隊蘇鑼、堂鼓等打擊樂器伴奏。念唱完畢之后,安兵的儀程結束在急促的打擊樂中。
⑨礱谷辦米(時長約45分鐘)
法師與兩覡婆開始“表演”唱跳,開始互相調侃,說民間故事。而后,三人開始表演礱谷的整個過程,所用的曲牌是《五句板》。中間插入《搖船山歌》的表演,礱谷辦米結束。
⑩上表(時長約45分鐘)
樂隊奏《雞歌》,信民跪拜、上香、敬酒。儀式完畢后,信民跪下,執(zhí)事者手拿黃色表,念上表名單。念畢,覡公手拿鑼,覡婆手拿紅扇和手絹,開始唱跳表演。
?謝師歌(時長約5分鐘)
神壇前,覡公覡婆一邊唱一邊跳,并后進行三跪三拜后,繼續(xù)唱并表演,法師脫去紅色衣服后,身穿黑色常服,在神壇前念安神的話語。法師覡公拿起神壇前面供桌上的圣筶進行占卜,一邊占卜一邊念祝福天神的話語。
?送神(時長約10分鐘)
法師邁步向前,把神壇上香爐的蠟燭、香都拔掉后,用紙錢包裹住,眾人跟隨法師進行送神,把紙錢、蠟燭、香等物品燃燒后,送神結束。
1.神朝活動中使用的樂器與法器
河源市紫金縣“神朝”儀式所用的器具分為樂器和法器。
(1)樂器使用情況
①樂器的類型
吹奏樂:嗩吶(兩支)、號角(2把)
絲弦樂:二胡(一把)
彈撥樂:秦琴(一把)
打擊樂:小鑼(一面)、沙羅(一面)、蘇羅(一面)、凸鑼(一面)、大鑔(一副)、小鈸(一副)、小堂鼓(一面)、梆子(1個)
②嗩吶與二胡的常用定調方式(如表一所示)
③樂器使用的特點
“神朝”儀式樂隊為吹打樂,主奏樂器是嗩吶,嗩吶聲音高亢嘹亮,穿透力強,在“朝神”儀式中起著指揮其他樂手演奏的重要作用。號角和鑼、鼓、鑔等打擊樂器屬于無音高樂器,掌握音樂的節(jié)奏和氣氛。另外,還有二胡和秦琴兩件弦樂器。二胡、秦琴音量比嗩吶小,音色較嗩吶柔美,可增加音樂的抒情性,與嗩吶結合,使音樂的音色和層次感更加豐富。
(2)法器使用情況
法器,即法師在儀式過程中所用的道具。
①法器的分類
圣筶:2付 寶劍:1把
鈴刀:1把 圣尺:1把
太上老君印:2枚
五雷大將軍?。?枚
符:4種 令旗:1面
②法器的使用情況
筆者通過對其“神朝”儀式全過程進行跟蹤拍攝、錄像中,法器的使用功能如下:圣筶用于占卜,溝通神靈,以明白神的旨意,法師需要通過擲筶問卜來決定儀式能否繼續(xù)進行;寶劍和圣尺,用于請神;鈴刀,是驅邪斬妖的法器;太上老君印,類似皇帝的“御璽”,上表時用,黃表須蓋有太上老君令印方可生效;五雷大將軍?。河糜谡斜?;用于支糧賞將儀程,在兵糧上畫符用;令旗,令旗如同“令牌”,在招兵儀程中,調動兵馬的憑證;符:召神劾鬼、鎮(zhèn)魔降妖用。
2.神朝儀式活動使用的曲牌及演奏順序
(1)《和番》,打鬧臺儀程使用,器樂演奏形式
(2)《朝腔》,頭壇、申文、謝師、送神儀程使用,唱奏結合的表演方式
(3)《雞歌》,差兵發(fā)牒、礱谷辦米儀程使用,唱奏結合的表演方式
(4)《山歌》,礱谷辦米儀程使用,唱奏結合的表演方式
(5)《五句板》,安龍安兵儀程使用,唱奏結合的表演方式
紫金縣“神朝”儀式實際操演中的傳統(tǒng)音樂曲牌有:《和番》《朝腔》《雞歌》《山歌》《五句板》。單純的器樂曲牌只有《和番》,其余曲牌均為唱奏結合的表演形式。其中,《雞歌》曲牌分為喜雞歌和悲雞歌,一般神朝儀式中使用喜雞歌,悲雞歌常常用于喪禮?!渡礁枨啤烦S玫挠帧赌下飞礁琛贰堕L布山歌》,而本次神朝儀式中使用的是《搖船山歌》。
3.代表性曲牌的音樂分析(以曲牌《朝腔》為例)
表一
《朝腔》是神朝儀式當中一個具有特色的曲牌,曲牌內包5個段落,樂隊演奏和念唱的段落輪流進 行。該曲牌的音樂貫穿頭壇、申文兩個儀程,由樂隊、覡公覡婆共同表演完成。
該曲牌整個音樂結構為:引子+A+B+C+B+D,引子之后以念唱開始,間以器樂演奏段落。從曲式上看,作品帶有回旋的特征。幾個部分中,以徵調式居多,間有角調式和羽調式的樂段。在實際表演過程中,常因實際的需要重復演奏。
引子(1—15小節(jié))是一個徵調式方整性樂句,彷佛一首四句體的民歌。由嗩吶演奏,伴以打擊樂器,氣氛熱烈。樂句以起—承—轉—合的方式展開,前三句的長度相當,最后一句結束后往后再延展三個小節(jié)。第一句和第二句的旋律、節(jié)奏非常相似,不同的是第一句落在徵音上,第二句落在商音上。第三句同樣落在商音上,第四句在12小節(jié)結束,再往后擴充,再第13小節(jié)處出現(xiàn)了一個跨小節(jié)的切分音,打破了規(guī)整的樂句,卻帶來了動力感和流動性。在樂句的旋法上,以“l(fā)a—do—re—mi”展開。引子在第一句開頭,第三句結尾和第四句結尾處出現(xiàn)得倚音,為作品帶來了活潑感。
A部分(16—28小節(jié))是法師具有敘述性的念唱段落,從結構上看,可以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落有四句,第二段落只有三句。節(jié)奏跟唱詞的節(jié)奏結合,規(guī)律性不強,第二段落是比第一樂段的節(jié)奏緊湊。旋律的行進與語言音調緊密結合,音程以級進為主,音域窄。全曲僅由“mi—sol—la”三個音樂構成,旋律簡單、平穩(wěn)。在詞曲關系上,一詞對一音或一詞對二音。
B部分(29—40小節(jié))是器樂演奏段落,是一個非方整性的五句體單樂段。樂段由五個樂句構成,前四句較為規(guī)整,第四句落在“商”音上,延續(xù)出第五樂句。第五句與引子的結束句非常相似,是一個擴充樂句。整個段落的旋律從“mi—sol—do—la”幾個骨干音展開,音型較為密集,常出現(xiàn)前八后十六和連續(xù)四個十六分音符音型,句末均有長音。
C部分(41—45小節(jié))是念唱段落,樂段較為短小,由三個樂句構成,是一個不方整樂段。第一二樂句是對應關系,第三樂句從第二樂句中派生出來,骨干音為“l(fā)a—sol—do—re”,有一種不穩(wěn)定的動感。在現(xiàn)場的演唱中,會根據(jù)唱誦內容的的長短不斷重復。
C部分的唱念結束后,又重復B段落的器樂演奏。
D部分(53—58小節(jié))也為法師念唱的內容,是一個兩句體的方整型樂段。骨干音“mi—sol—la—do”,上下兩個樂句的節(jié)奏型完全一致。與上兩個念唱段落的平穩(wěn)相比,D部分兩個樂句開頭第一拍均出現(xiàn)了三度音,因此在演唱效果上較前兩個念唱樂段活潑。(譜1)
(1)紫金縣客家民間“神朝”儀式音樂的特征
①音樂使用具有靈活性
音樂使用的靈活性主要表現(xiàn)在神朝儀式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等方面有較大的即興性,因而存在較大的差異性。筆者曾兩次前往紫金縣記錄永安樂道堂表演的神朝儀式音樂,同樣的曲牌,旋律、節(jié)奏和速度有一定的差別。尤其演唱部分,調高的選擇通常由演唱者決定,器樂伴奏根據(jù)演唱者的起聲調整調高。另外,音樂反復的次數(shù)可長可短,常根據(jù)現(xiàn)場需求調整。據(jù)現(xiàn)場樂師介紹,同一個儀程中,有些曲牌可以演奏幾分鐘,也可以不斷重復至一個小時。以上情況均反映出紫金縣“神朝”儀式音樂使用上的靈活性。
②帶有客家傳統(tǒng)音樂的特征
紫金縣“神朝”儀式音樂作為紫金縣民間傳統(tǒng)文化,與河源紫金縣客家民間音樂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據(jù)王耀華老師對客家山歌的綜合分析,客家山歌的音調可分為:徵類色彩、羽類色彩、宮調式與商調式三類。②神朝儀式中的《朝腔》曲牌,由5個段落構成,有三個段落是徵調式,一個羽調式,一個角調式。其中,在作品中不斷回旋重復的一個段落便為徵調式。
另外,曲牌的音樂往往會吸收當?shù)氐目图颐耖g山歌和小調,如在一般“神朝”儀式中,《山歌》曲牌最常用的《長布山歌》(譜2)《五句板》(譜3)均來自河源客家地區(qū)的傳統(tǒng)山歌。
③逐漸吸收外來音樂的特點
神朝儀式音樂,根據(jù)儀式的程序需要使用固定的曲牌。但是某些環(huán)節(jié)當中,也直接吸納了外來音樂進入儀式當中。如神朝儀式有申文和差兵發(fā)牒兩個儀程,申文以《朝腔》曲牌為主,差兵發(fā)牒以《雞歌》曲牌為主。但在現(xiàn)場中發(fā)現(xiàn),兩個儀程交替的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了廣東音樂《步步高》。在“謝師”的儀程中,再次出現(xiàn)廣東音樂,用以烘托氣氛??梢?,隨著社會發(fā)展,文化交流頻繁,“神朝”儀式音樂也開始逐漸吸收外來音樂。
(2)紫金縣客家民間“神朝”儀式音樂的文化價值功能
①強化文化傳統(tǒng)及信仰系統(tǒng)的功能
譜1
譜2
譜3
“神朝”儀式音樂在表達對神靈崇拜的活動中起到了強化紫金縣客家文化傳統(tǒng)及信仰系統(tǒng)的功能?!吧癯眱x式在使用音樂的過程中,不同的儀程使用不同類型的音樂。儀式音樂的使用程序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不可隨意變動。儀式音樂強化了紫金縣客家人對“神朝”儀式程序的認識,并對其背后的禮儀制度以及社會秩序產生認同。從而達到通過“神朝”儀式來穩(wěn)固家族、宗族及族群的目的,使客家民系的信仰體系及客家文化的地方性特征,通過音樂的力量得到進一步的維系和傳承。
②營造“神朝”儀式的空間氣氛的功能
在儀式當中,音樂可以用其不同的聲音效果渲染儀式的聽覺環(huán)境、營造儀式氣氛。在“神朝”儀式的過程中,能夠實現(xiàn)營造氣氛這一特點的音樂數(shù)不勝數(shù)。如錫角的使用,在請神程中,喧鬧的鼓吹樂突然闖入渾厚悠遠的角聲,用以呼叫神靈。這種聲音能把聽眾從喧鬧的現(xiàn)實場景帶到了遙遠的神的世界,營造了一種充滿了神秘力量的氛圍。在“招兵”的環(huán)節(jié)中,角聲的單獨運用,音色雄渾肅穆,讓人感受到古代邊塞軍營蒼涼的氛圍??梢?,“神朝”儀式音樂能夠營造儀式空間的氣氛,滿足儀式中具體需要的實際功能。
③溝通交流的媒介功能
“神朝”儀式中的音樂常用于溝通,包括與人溝通和與神溝通兩個方面。儀式中的音樂根據(jù)不同的儀程使用相應的儀式音樂,熟悉這些程序的鄉(xiāng)民一聽到相關的音樂就知道儀式進行到哪個程序,起到召集大家過來參加儀式的作用。如儀程中,“打鬧臺”環(huán)節(jié)所演奏的曲牌《和番》,起作用與西方音樂的序曲作用類似,用于正式儀程開始之前,以鑼鼓和嗩吶演奏出具有熱烈氣氛的音樂,以招來觀眾。
另外,在儀式中,音樂還具有與神靈溝通的作用。如“請神”環(huán)節(jié)的念唱,法師通過念唱與神靈溝通,以獲得神靈的庇佑;再如法師在“招兵”時吹奏錫角,以恢宏的角聲召喚兵馬??梢?,音樂在儀式中具有溝通交流的媒介功能。
④ 娛樂大眾的功能
“神朝”儀式中不乏旋律優(yōu)美的歌調和器樂曲調或者詼諧逗趣的曲藝表演,皆給圍觀百姓帶來娛樂。在現(xiàn)代娛樂方式沒有出現(xiàn)的年代,鄉(xiāng)民日常的娛樂方式極其匱乏,這些具有較強故事性、帶有戲劇表演和舞蹈表演的內容與形式是其少有的娛樂方式?!吧癯眱x式中“差兵發(fā)牒”的儀程所表演的《雞歌》曲牌,由一個覡公和兩個覡婆進行對唱表演,表演的內容帶有故事情節(jié)或帶有幽默詼諧的對話。如,一人問:“雞原來有多少兄弟呀?”一人回答:“雞原來就有五兄弟,一個就飛到云中里,已經化作鳳凰了;……四仔就飛到田中里,化作米雞;五個就飛到八十婆婆,化作報曉雞”。可見,這些內容跟“差兵發(fā)牒”的環(huán)節(jié)并沒有多大的關系,但是,往往是整個儀式中最能吸引鄉(xiāng)民主動圍觀參與觀看的。在現(xiàn)場的視頻記錄中,《雞歌》中的逗趣詼諧的調侃,常常引起鄉(xiāng)民陣陣的歡笑。這些都足以說明“神朝”儀式音樂具有娛樂大眾的功能。
注釋:
①《良田鄉(xiāng)民間信仰——下村法青宮》,https://www.sohu.com/a/403093645_661534,2020,6,19.
②王耀華.《客家藝能文化》第143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