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夫
有朋自遠(yuǎn)方來,我總喜歡帶他們?nèi)ノ宸蜃咦?。因為這個守望1700多年的閩北小鎮(zhèn),總能把人帶入夢幻般的時光長河里暢游,給人插上一雙奇思妙想的翅膀,在墨香中進(jìn)行一次愜意的文化之旅。
那是一個不僅山川俊秀,而且地靈人杰的地方。有資料顯示,繼晉代出過蔣姓朝官五刑大夫一說之后,相傳至中晚唐五夫古鎮(zhèn)已具雛形。南唐時,有上大夫池繁禧、大將查文徽居此。后唐時,金吾上將軍劉翔相中五夫地方之勝,攜家遷入,衍育出忠顯公劉韐、忠定公劉子羽、忠肅公劉珙、文靖公劉子翚等一家三代“三忠一文”。五夫胡氏先祖本為江南人,于唐末避亂而入遷五夫鵝子峰,出士大夫胡安國、胡憲、胡寅、胡宏、胡寧,作為福建的理學(xué)先儒,被稱為“胡氏五賢”。還有抗金名將吳玠、吳璘、吳挺,以及一代詞圣柳永與其兄柳三接、柳三復(fù)皆中進(jìn)士,人稱“柳氏三杰”。他們,都是五夫孕育而出的。此外,還有五夫張氏、彭氏、連氏等,史上也都出過才賢。
或許,剛有人煙的時候,這個地方并非就叫五夫。緣何得名,至今眾說不一。一說五夫之名始于中晉,因早在晉代,這里就出過蔣姓朝官五刑大夫,五夫之名便由此而來。另一說是宋代時這里有胡氏一家,出過五個士大夫,五夫因此得名。還有一說,是史上這里曾有五賢過化,因而取名“五夫”以示紀(jì)念。但在我看來,五刑大夫之說也好,五胡之說、五賢過化之說也罷,盡管中晉過于久遠(yuǎn),但至今五夫鎮(zhèn)的興賢街上,“過化處”的古門樓依舊傲然矗立,“五賢井”的清泉依舊暢流汩汩,無論“五夫”之名得于何說,都可傳可唱。
宋代是五夫最鼎盛的時期。那時候,五夫?qū)W者云集,群賢薈萃,工商仕農(nóng)無不昌盛。宋哲宗年間的公元1094年,金吾上將軍劉翔之子劉韐得中進(jìn)士后,歷任建州知府、資政殿大學(xué)士、河?xùn)|宣撫副使、京城四壁守御使等官職。他任職陜西時,率部出奇制勝,懾服入侵邊境的西夏族。宋徽宗年間,遼地契丹人侵?jǐn)_,燕州請求大宋出兵,劉韐應(yīng)召河北河?xùn)|宣撫副使,在河北一帶招兵時,喜召岳飛成其帳下驍將。靖康之變后,劉韐被迫出使與金人議和,“主憂臣辱,主辱臣死”,他寧死不降,自縊殉國。劉韐的長子劉子羽11歲隨父從軍,曾在和尚原、仙人關(guān)、饒風(fēng)一帶,與岳飛、吳玠、吳磷等人大敗金兀術(shù),后因與秦檜不睦,奉祠歸里。劉子翚是劉韐的次子,他是南宋著名理學(xué)家、詩人教育家,以父蔭補(bǔ)承務(wù)郎,曾任興化軍通判,因體弱多病辭職,筑室五夫屏山下潭溪邊,講學(xué)論道,人稱“屏山先生”。
平心而論,作為一個老閩北,我過去對五夫的認(rèn)識是相當(dāng)膚淺的。直到1999年12月1日,武夷山以其奇特的自然地貌景觀和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被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作為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chǎn)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而且是目前全國面積最大的雙世界遺產(chǎn)地,我這才如夢初醒,驚喜不迭。卻原來,武夷山的丹山碧水,全球特有,尤其作為全球文化遺產(chǎn),沒朱子,不可達(dá)。
循史而尋,朱熹是遵父遺囑入籍五夫的。他的始祖是春秋時期的邾國貴族,唐末為避戰(zhàn)亂,家族一脈遷至安徽歙州篁墩,后再遷至歙州黃墩,因歙縣城南有紫陽山,故稱紫陽朱氏,又因地處新安江流域,也稱新安朱氏。北宋政和八年,也就是公元1118年,朱熹之父朱松受任建州軍政和縣尉,遂攜父母舉家遷閩,是為朱氏入閩始祖。10年后的建炎二年(1128),朱松移任南劍州尤溪縣尉。建炎四年(1130)九月十五日,朱熹誕生于尤溪縣城南的鄭氏草堂。南宋高宗年間的公元1143年,朱熹的父親朱松病逝于建甌,臨終前他向摯友劉子羽托孤,并致信劉子羽之弟劉子翚、堂兄劉勉之以及胡安國之侄胡憲等三位好友,請代為教育朱熹。是年,時年14歲的朱熹奉亡父遺命,攙母來到五夫里定居。劉子羽對朱熹視如己出,收為義子,讓他在劉氏家塾就學(xué)。父者,師也。因紫陽朱氏之說,劉子羽建樓紫陽,供朱熹奉母居住,且為避朱熹顧慮“嗟來之食”,又在歇馬莊購田百畝由朱家經(jīng)營,消其顧慮。此后,朱熹在這里一住就是40多年,在這里創(chuàng)立了朱子理學(xué),成長為理學(xué)宗師,締造了宋代至清代700多年的中國官方哲學(xué)思想體系,也成就了五夫“理學(xué)之邦”的美譽(yù)。
為何史上五夫?qū)W者云集?我還真不知是五夫的山形地貌特別適合人居,還是自有人煙之后,自中原而來的先民帶來忠君思想、家教文化,以及對子孫的真心之愛,從而在五夫繁衍并教育出一代代才賢。
的確,五夫是一個天光眷顧的所在。它的四周都是緩坡丘陵,山巒際線流暢環(huán)回,毫無突兀,彰顯地形仿若天上飄落的一張荷葉。這個坐落武夷山市東南一隅的山區(qū)小鎮(zhèn),恰像一顆翠綠荷葉上的珍珠,圓潤而閃亮。
行走在五夫鎮(zhèn)的興賢街上,一襲清流,潺潺緩緩,順勢而走;一派古韻,氤氤氳氳,撲面而來。歷史名人手書的“崇東首善”“五夫薈萃”“紫陽流風(fēng)”“三峰鼎峙”“鄒魯淵源”等磚雕石琢橫匾的牌坊林立。興賢書院、劉氏家祠、劉氏節(jié)孝坊、朱子社倉、連氏節(jié)孝坊、張琰百歲坊等古建筑排列兩旁。這一切,仿佛都在時光的雕琢中,詮釋出一種天地大美。
擇要而述,劉氏家祠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間的公元1130年,初建時在府前村,與屏山書院并列,彰顯五夫劉氏滿門忠烈。興賢書院建于南宋孝宗年間(1163—1189),是因為紀(jì)念理學(xué)先賢胡憲而構(gòu)筑,門楣橫額“洙泗心源”,左進(jìn)為“禮門”、右出為“義路”,取名“興賢”,寓興賢育秀之意。而朱子巷則是興賢古街的一條叉巷,始建于南唐時代約公元937至975年間,距今1000多年。因朱熹寓居五夫紫陽樓時,每次外出都需經(jīng)過這條小巷,后人因此稱其為朱子巷。還有朱子社倉,是朱熹為賑濟(jì)災(zāi)民,于乾道七年即公元1171年創(chuàng)建,朱熹親撰《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劉公神道碑,則是朱熹感激涕零并遵義兄劉珙之托,為義父劉子羽設(shè)立的墓碑。有資料顯示,紹興十一年(1141),劉子羽因不附秦檜而歸里。紹興十六年(1146)十月初二,忽風(fēng)雨大作,時年51歲的劉子羽怒視北天,大呼“國恨家仇”,憤然而逝。淳熙五年(1178)三月,劉子羽長子劉珙病逝于如今叫杭州的建康。臨終前,劉珙修書義弟朱熹曰:“珙不孝,先公之墓木大拱,而碑未立,蓋猶有待也。今家國之仇未報,而珙銜恨死矣?!彼鞂苍峒腋负土⒈峦懈督o朱熹。由此,朱熹親購上好石材,并請篆書大家張栻書寫了“宋故右朝議大夫充徽猷閣待制贈少傅劉公神道碑”題額。收題額當(dāng)夜,朱熹冒著凜冽寒風(fēng),手持燈盞,俯首冰涼石板,從其義父劉子羽之父劉韐遭靖康之難,自縊殉節(jié)后被運回家鄉(xiāng)安葬,寫到劉子羽與宰相張浚聯(lián)合抗金;又從劉子羽率眾鏖戰(zhàn)和尚原,血戰(zhàn)大散關(guān),保衛(wèi)饒風(fēng)嶺,寫到慧眼識英雄,擢升吳玠、吳璘兄弟保衛(wèi)秦隴,屏障巴蜀;最后寫到劉家諸賢收留了扶柩執(zhí)喪的朱氏孤兒寡母,收教自己,視如己出。長達(dá)3725字的碑文,他滿含深情,淚眼婆娑,連夜一氣呵成。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朱熹故居紫陽樓畔,古林楠木盈盈郁郁,朱熹手植之樟,枝干遒勁,綠葉蔭人。循方塘水源上溯,果有靈泉一眼,泉水清澈靈秀,涌流不息。傳說朱熹尤溪出生時,右眼角上有七顆黑痣,布陣像北斗七星,其父親朱松請人卜問吉兇,卜人曰:“富也只如此,貴也只如此,生個小孩子,便是孔夫子?!?/p>
難道真是天意?朱熹14歲投托五夫,19歲中進(jìn)士,定居五夫40多年,其間在外仕宦七載,僅立朝46天。他在五夫一邊著書立說,一邊設(shè)堂講學(xué),在此教授的首批弟子有蔡元定、范念德、林擇之、劉爚、劉炳等理學(xué)名儒,晚年又育黃干、陳淳、熊禾等一大批高足。
朱熹一生剛直不阿,屢次觸犯皇帝、權(quán)臣,注定他仕途難容,但他集孔子之后儒學(xué)思想之大成,形成儒家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朱子理學(xué),被欽定為官方的哲學(xué)正統(tǒng),其影響“行之于家,用之于國”,并傳播東亞、東南亞及歐美諸國。他死后,屢被朝廷追封、改封為文公、太師、信國公、徽國公、齊國公等,并“從祀孔廟”。特別是清康熙帝,不僅詔升朱子入孔廟太成殿配祀,位列十哲之次,還御筆親書“學(xué)達(dá)性天”匾追獎,命李光地等編《朱子全書》《性理精義》頒行全國。
五夫,這個偏安一隅的閩北小鎮(zhèn),始建于中晉,興于唐,鼎盛于宋,今稱五夫鎮(zhèn),古稱五夫里。宋、元時期,五夫里分內(nèi)五夫里、外五夫里,原隸屬建州軍的建陽縣。宋淳化五年(994),崇安場升為崇安縣后,于宋元豐五年(1082),朝廷將五夫里劃歸崇安,即現(xiàn)今的武夷山市。
山者,田之托,田者,山所依。今日五夫盛產(chǎn)白蓮,食之,綿如細(xì)沙,香如至榛。還有楊梅,紅如血,甘如飴。水中鰱鯉田螺,其品質(zhì)之優(yōu),他鄉(xiāng)無可替代。難道這些,不拜五夫的山水五行、人文厚道所賜?
夏日的五夫,荷香陣陣,放目望去,十里荷塘,一派嬌艷。正午時分,我肅立在荷塘邊5米之高的朱子雕像前,眼望朱子的等身巨著《四書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資治通鑒綱目》《太極圖·易說》《易通》《楚辭集注》《韓文考異》《參同契考異》《論語要義》《大學(xué)中庸章句》《大學(xué)或問》摞疊其后,不禁想起我國當(dāng)代著名思想家蔡尚思的評價: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孔丘,孔夫子,孔圣人也;朱熹,朱子,與孔圣人貢獻(xiàn)并提。于是我想:五夫天光眷顧,以致孕育出朱子、“三忠一文”以及“胡氏五賢”“柳氏三杰”等一代圣賢!
責(zé)任編輯林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