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勝龍 廖梅華
將樂,古稱“鏞州”,公元260年置縣,因“邑在將溪之陽,土沃民樂”,“東越王樂野宮在是”,得名“將樂”,又因玉華洞、金華洞、銀華洞而稱“三華”。這是閩學鼻祖楊時的故里,“程門立雪”典故家喻戶曉。
《將樂縣志》大事記第一條記載,西漢初,于天街山麓發(fā)現(xiàn)一個大溶洞,其色如熟栗、縝密如玉、熠熠而有光華,取名玉華洞。仿佛將樂歷史大事件的序幕,是由玉華洞主導拉開的……
吾家有女初長成
西漢初年,聰明、智慧的將樂先人擎起火把,勇敢地跨出了探索溶洞奧秘的步伐,進入這個深邃、神秘、瑰麗、詭奇的世界。在火把亮光的照耀下,玉華美女的面紗被揭開,大自然鬼斧神工創(chuàng)作的件件珍奇和神妙的組合令人深深陶醉。
彈指一揮間,歷史的塵?;绎w煙滅,玉華洞內的水滴一滴一滴地滴著,記錄著時間,刻錄著歷史。溪源洞里,“馬良神筆”拔節(jié)生長,欲成擎天巨柱,“明月落江”浩浩渺渺,若淵然而靜者。玉華洞管委會主任童文偉告訴我們,巖溶景觀成因主要有地質成因、物理成因、化學成因等,玉華洞一直有“源頭活水”的滋養(yǎng),所以溶洞內的物理變化、化學變化仍在繼續(xù),洞內的鐘乳石還在變白、還在生長。1997年,建設部專家考察玉華洞時指出:玉華洞是一個年輕的石灰?guī)r溶洞,正處于成長發(fā)育期。玉華洞山頂?shù)闹脖槐Wo,在全國是最好的。
嬌俏可人及傾城
造化鐘神秀,玉華洞不僅皮相光滑美如玉,更是骨相奇美及傾城!前洞口,“一扇風”徐徐吹來,夏涼冬暖,頗有洗盡游者的凡塵俗垢、再讓其踏入幻若仙境的地下宮殿之意;后洞口,“五更天”似夜將曉,漸進漸亮,忽見一巨石似雄雞冠,在紅燈照耀下,熠熠生輝,若雄雞報曉,一夜神游至此終結,首尾呼應,渾然天成,此一奇。洞內洞套洞、水環(huán)水,藏禾洞、雷公洞、果子洞、黃泥洞、溪源洞、白云洞層層相連又錯落有致,倏忽山重水復、幽幽曲徑,繼而豁然開朗、柳暗花明,上可神游廣寒宮,在薄霧氤氳中,鳥瞰小橋流水,下可深臨龍宮,蕩舟暗河,聆聽潺潺泉水,此二奇。洞頂,天階山若一座彌勒大佛抱玉華洞于懷內,山上深綠一派,清新滿邑,各種木本和草本植物發(fā)育得非常茂盛,與喀斯特本義——裸露的巖石背道而馳,奇石、異樹、怪藤、幽徑、野桂、古庵、名窟遂成“七巧”,山因洞而揚名,洞依山而生景,兩者交相輝映,珠聯(lián)璧合,形成“山上看石林,地下游古洞”喀斯特地貌立體景觀,此三奇。
奇山異水,人杰地靈,這山啊,水啊,記述著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北宋時期,有一年春天,將樂縣令邀請楊時一起去梅花村勸農民早點種田。之后,便去玉華洞游玩。他們在揖仙亭飲酒作詩,楊時寫了《與將樂令會飲揖仙亭》和《游玉華洞》。“蒼滕秀木繞空庭,疊石層巒擁畫屏。混沌鑿開幽竅遠,巨靈分破兩峰青。云藏野色春長在,風入衣襟酒易醒。采玉遺蹤無處問,擬投簪紱學仙經。”看來,玉華洞的仙風道骨正合了閩學鼻祖的精神追求,歸隱山林,做個“采玉人”。山水無言卻有情,道出了先生“理本氣化”“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怪不得古人有云“朱熹乃武夷之面目,楊時乃玉華之肝肺”。如今,《游玉華洞》詩的摩崖石刻尚在洞口,先生的肺腑之言隨著“一扇風”徐徐吹來。楊時成為玉華洞賦詩第一人。一晃數(shù)百年,又一個春天,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頂著“鵝掌飛雪”,過藤道嶺、游玉華洞、登天階山、宿明臺寺,寫下一篇神采飛揚的游記,盛贊:“此洞炫巧爭奇,遍布幽奧……”還饒有興致地記下“村氓市媼,俱曝日提爐”“窟旁有野橘三樹,垂實累累”,大概老婦提著火籠曬太陽、野橘累累無人采令徐公想起了盛世豐年,百姓安居樂業(yè),不覺心曠神怡,赤足飛奔,儼然一個快樂的大小孩!
也許是霞客大師的大力褒獎產生了蝴蝶效應,“炫巧爭奇,遍布幽奧”成了玉華洞最美麗的廣告。一時,玉華洞聲名鵲起,八方輻輳,游客如云。數(shù)以千計的游記、詩賦和題刻令玉華洞美名遠揚,“閩山第一洞”“武夷一絕”“八閩四大景觀之一”“閩北綠三角旅游區(qū)的明珠”等美譽紛至沓來,民間還有“不游玉華洞,枉為福建人”的說法。更有明白之士,為玉華洞修志立傳。玉華洞最早的洞志是明萬歷二十年(1592)廖九峰編修,縣內僅存的是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縣紳廖鶴齡重修的。最具特色的是明成化二十年(1484)將樂水南名士肖慈手繪的溶洞導覽圖,80多幅洞內景觀毛筆畫,惟妙惟肖,令人嘆為觀止,獲“世界吉尼斯之最”證書。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先生著文稱之為“稀世珍寶”。玉華洞資深導游劉木蘭介紹說,這些圖很珍貴,得來也非常有趣,當時有一位北京的專家來洞里考察,無意中說起好像在上海吉尼斯總部看到玉華洞的洞內景觀畫,于是去檔案館找,把這些珍貴的寶貝,重印成書。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玉華洞的盛世容顏怎能僅僅傾城,而不回饋鄉(xiāng)梓呢?1992年,為感謝徐霞客的“知遇之恩”,將樂縣在玉華洞前洞口草坪建了國內第一尊徐霞客立式全身青銅塑像。
養(yǎng)在深閨人已識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玉華洞、國家森林公園天階山,名門之秀,她生在將樂城郊一個美麗的小村莊——梅花井。梅花井村原叫樟樹村,因村里有棵大樟樹而得名。相傳,以前村里缺水干旱,一位私塾先生感恩于村民對他的優(yōu)待,悄悄告訴村里把大樟樹連根拔起,就會有泉水。村民們依先生之言行事,果真,那泉水像一簇簇盛開的梅花從地底下冒出。而先生卻因泄露天機,大限已至,留下遺囑,叫村民好好保護這泉水。村民就在泉水四周用石頭砌了一堵墻,修成一中井,取名叫梅花井,這村子也改名叫梅花井。如今,這井依然是一年四季“梅花”盛開,圣水盈盈!
在這口感恩泉的滋潤下,村民們形成了一種抱樸守真的生活態(tài)度。他們敬畏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玉華洞成了他們的掌上明珠,被細心呵護著。他們自發(fā)自覺地關掉村子周圍18個石灰窯,不在景區(qū)內砍伐、采挖、狩獵。他們把天階山視為風水林,歡喜地看著梅花鹿尋覓鹿草的影子,狗熊爬樹吃板栗留下的爪印,任白鷴悠閑散步、斑羚勇敢攀登。在后洞口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著“永禁燒攀”。也許正因為村民們自發(fā)保護,使得天階山上樹常綠,玉華洞內水長流,古典美女仍在蓬勃地發(fā)育生長。80多歲的原村主任鄒德祥給我們講了一個傳說故事。20世紀40年代,村里來了一個國民黨的大軍官,攜帶金銀財寶,還帶來一個法師,要在玉華洞后洞口建一座大廟,修一個很大的人口湖,懺悔自己在戰(zhàn)爭中的罪惡。廟宇要立柱時,突然倒塌,法師不久也死了。軍官心想:也許這洞有神靈保佑,這里的山水不能破壞。于是,歷時數(shù)年的工程就停止了。村民鄒紫林補充道,我們小時候到后洞口玩耍,經常在廟宇遺址撿到瓦礫。
1984年,隨著旅游業(yè)興起,將樂縣委、縣政府決定開發(fā)、建設玉華洞景區(qū)。玉華洞自開發(fā)以來,始終堅持“嚴格保護,統(tǒng)一管理,合理開發(fā),永續(xù)利用”的原則,建章立制,加強宣傳,完善設備,謹慎施工,使人文與自然、原始與現(xiàn)代有機結合,從不“喧賓奪主”,不掠“天工造化之美”。物以稀為貴,同樣的鐘乳石,比誰大、誰多就單調了。有時,日久天長的人為痕跡也能進化為一種自然造化,就像洞內的摩崖石刻,經千百年雨水、苔蘚的漫漶,最終與崖壁融為一體,自成一景。洞內“黑”鐘乳正慢慢變白,經大彩燈一照,流光溢彩,珠光寶氣。年輕的保留玉華本色的銀河飛瀑、峨眉瀉雪之景,別有一番情趣。
梅花財富倚洞生
玉華洞懷揣著一顆慈母心,和著梅花井的圣水,默默養(yǎng)育著這一方村民。這一方的村民,倚洞而致富。
當?shù)卮迕?、景區(qū)工作人員張觀金介紹,梅花井村共170多戶人家,現(xiàn)在全村七成人外出從事旅游產業(yè),以旅游業(yè)為主要收入來源。這還得從玉華洞的開發(fā)說起。1984年,將樂縣開發(fā)、建設玉華洞風景區(qū)時,優(yōu)先安排梅花井的村民在玉華洞景區(qū)從事攝影、開觀光車、綠化保潔等工作。久而久之,旅游業(yè)在他們心中生根發(fā)芽。第一個走出玉華洞、放眼全中國的是村民邱興勝,1988年他第一個承包玉華洞旅游攝影,積累了經驗。之后就到全國各地承包溶洞旅游攝影,并帶動全村幾十戶村民到外地搞旅游產業(yè)。從攝影、導游到承包景點,再到開發(fā)景點滑道、海洋世界等,由服務到管理再到策劃,逐級遞增,經濟收入也幾何式增長,涌現(xiàn)出了黃春平、張華、高翔等一批致富能手。
景區(qū)內的巖仔洞位于梅花井村,離玉華洞口只有百米之遙。洞內出土10萬年前的大熊貓、劍齒象等一批動物化石。后來,又在巖仔洞山頂出土了一具4000年前的較完整少年骨架,為我國南方古人類的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20世紀90年代該洞被辟為全省首家“洞穴博物館”。2019年,巖仔洞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玉華洞景區(qū)舉辦了首屆全國自行車手深呼吸騎游大會、三屆“將樂嘻游記”等一系列“親洞、親綠、親水、親氧”活動,打造玉華洞森林康養(yǎng)基地,由4A級景區(qū)向5A級景區(qū)邁進。天生麗質的玉華洞得到福建省旅游總公司的青睞。2020年,將樂縣與其簽約成立將樂福旅旅游有限公司,對全縣旅游資源進行開發(fā)整合,形成以玉華洞風景名勝區(qū)為中心,帶動常青湖、楊時文化園、梅花谷以及周邊鎮(zhèn)村農家樂的旅游圈,讓玉華女神的光彩煥發(fā),享譽鏞州、八閩乃至全國。
當年徐霞客走過的十里藤道嶺被命名為“霞客驛道”,即將竣工,聯(lián)通楊時文化園與玉華洞景區(qū)。走在霞客驛道,想著腳下的每一步都是楊時先生和徐霞客大師走過的,感覺心飄天外,仿佛與之同行。
龜山先生與霞客大師將穿越時空,在玉華洞相遇。
責任編輯林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