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m花 宋黎濤 盛偉華 黃松 許文穎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七人民醫(yī)院影像科,上海 200137)
膽道臨床出血很少見,常表現為消化道出血,原因可能為創(chuàng)傷和非創(chuàng)傷性。典型臨床表現為膽囊區(qū)絞痛、黃疸和消化道出血,由膽囊動脈破裂引起的膽道出血十分罕見,故臨床上極易誤診為其他常見疾病,如胃潰瘍出血等,影像學檢查在本病的診斷中具有重要的價值。我們結合多層螺旋CT增強檢查及重建技術為患者做出了準確及時的診斷,報道如下。
患者男,56歲,無明顯誘因出現突發(fā)性中上腹痛5h就診,不伴肩背部放射痛,無明顯畏寒、高熱,無皮膚黃染、胸悶、氣促,、咳嗽、咯血等癥狀,未見肉眼血尿,無惡心、嘔吐、腹瀉,排氣排便正常?;颊咂剿亟】禒顩r一般,有肝炎病史20余年,自述有胃出血及胃潰瘍史10余年,否認其他病史。1周前有類似發(fā)作史伴高熱,抗炎治療后緩解。就診前1d不慎摔倒后面部受傷,無腹部受傷史,中上腹疼痛,時間較短,自行緩解。在我院行急診CT平掃,檢查報告顯示:膽囊炎,膽囊內容物密度增高,腹腔積液。經抗炎、解痙等對癥治療后,腹痛無明顯緩解,急診以“腹痛,急性膽囊炎”收治入院。
查體:皮膚、黏膜、鞏膜無黃染,腹部平坦,腹式呼吸消失,未見腸形及胃蠕動波,腹尚軟,右側中上腹壓痛,輕度肌衛(wèi),伴反跳痛,全腹未及明顯包塊,肝脾肋下未及,肝腎區(qū)叩痛陰性,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正常不亢。
臨床及生化檢驗報告:白細胞22.57×109/L,中性粒細胞90.7%,血紅蛋白102.0g/L,紅細胞壓積30.3%,血小板計數443×109/L,血小板壓積0.39%,C-反應蛋白43.00mg/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34.2U/L,白蛋白40.5g/L,總膽紅素12.5umol/L,葡萄糖13.00mmol/L。
急診上腹部增強CT診斷:膽囊積血,腹腔積血,考慮肝動脈瘤破裂出血可能;右下腹順利穿刺見不凝性血液,因患者HGB進行性下降,故行急診DSA,證實膽囊分支動脈活動性出血,行膽囊動脈栓塞治療,手術順利,術后行對癥支持治療,恢復良好出院。
圖1 急診全腹部CT平掃
CT表現:急診全腹部CT平掃示膽囊體積增大,囊內密度增高,CT值約50Hu,膽囊壁增厚、模糊,膽囊體部后壁與肝右葉間隙見橢圓形稍高密度影,其中心見小結節(jié)狀低密度,膽囊窩見滲出,擬診斷為膽囊炎,膽囊積血(圖1);4h后CT增強檢查動脈期示膽囊高密度影未見明顯強化,周圍高密度區(qū)增加,平掃中膽囊體部后壁與肝右葉間隙的小結節(jié)狀低密度影呈顯著的均一性瘤樣強化灶,CT值約130Hu,大小約9mm×7mm,相當于肝右動脈分支膽囊動脈走行區(qū),與肝動脈血管強化程度一致,冠狀位和矢狀位MPR以及CTA三維血管重建均顯示瘤體與肝動脈分支膽囊動脈走行一致(圖2a~2e),考慮動脈瘤破裂引起膽道及腹腔積血,急性膽囊炎。
DSA手術經過:患者取平臥位,常規(guī)右側腹股溝消毒鋪巾,股動脈穿刺點普魯卡因局麻,行穿刺右側股動脈置鞘,經導管鞘送入超滑導絲及造影導管,腹腔干動脈透視下造影,顯示肝固有動脈及左右肝動脈顯影良好,肝右動脈分支見多發(fā)葫蘆狀血管染色(圖3),微導管超選進入肝右后、右前及膽囊動脈造影,明確血管瘤動脈分支,微導管超選血管瘤動脈,注入少量碘化油與Glubran 膠混合物、明膠海綿栓塞血管瘤,血管瘤充填良好,15min后,再次造影復查未見腫瘤血管及紊亂血管顯影(圖4),拔出肝管,穿刺處局部加壓包扎,術后予以對癥及支持治療。
圖2 4h后CT增強檢查
圖3 腹腔干動脈透視下造影
圖4 超選擇造影栓塞治療后再次腹腔干動脈透視下造影
膽道出血由Francis Glisson于1654年首次提出,他是在一個嚴重肝破裂的年輕人的膽道內觀察到了血液,后于1948 由Sandblom 詳細闡述[1]。膽道出血常表現為上消化道出血(便血或嘔血),原因可以是創(chuàng)傷和非創(chuàng)傷性的,膽道大量出血的典型臨床表現為三聯(lián)征,包括膽囊區(qū)絞痛、黃疸和消化道出血,臨床表現與出血量、部位及基礎疾病有關[2-3]。由膽囊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膽道出血十分罕見,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等嚴重并發(fā)癥,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極易為臨床誤診其他較為常見疾病如胃潰瘍出血等而錯失治療良機[3]。我們檢索了國內外文獻,以膽囊動脈瘤破裂引起膽道出血的病例報道不足60例[4-8],且均為個案報道,其中主要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假性動脈瘤破裂引起[2,5,9,10],致病原因主要為膽囊炎和胰腺炎以及創(chuàng)傷等,由于發(fā)病率低,臨床治療缺乏一致的觀點,一般的外科治療有剖腹或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尤其是對于懷疑存在壞死性膽囊炎的病例主張開腹手術,還可同時修補動脈瘤;另外,超選擇介入栓塞治療動脈瘤被認為是一種低創(chuàng)傷療效好的手段,可以減少治療的并發(fā)癥[2-3],如肝膿腫和膽囊壞死。影像學檢查在本病的診斷中具有重要的價值[5,8]。
DSA是動脈瘤影像學診斷金標準,因其屬于有創(chuàng)性檢查且存在一定風險,不作為首選檢查方法;超聲簡便、無創(chuàng),但其特異性差,與操作醫(yī)生關聯(lián)性強,易受腸道氣體等因素干擾,不能清晰顯示來源動脈及周圍病理變化,故很難明確診斷;MRI血管成像可以多方位任意成像,能很好顯示膽囊動脈瘤大小及起源[8],但檢查時間長,操作復雜,對于中等以下細小動脈及分支顯影差,對診斷存在一定困難,急癥應用受限[11-13];多層螺旋CT動態(tài)增強掃描簡便、無創(chuàng),速度快,結合多平面重建及CT血管成像等后處理技術可清晰地顯示動脈瘤的形態(tài)、位置及其與周圍組織器官的關系以及其他繼發(fā)性的改變,能充分顯示病變血管的空間關系[11,13],因此,可作為各種動脈瘤破裂出血的首選檢查方法。
假性動脈瘤主要與真性動脈瘤鑒別,真性動脈瘤體有完整的三層血管壁結構,與載瘤動脈直接延續(xù),強化幅度一致,多呈梭形,形態(tài)規(guī)則;假性動脈瘤主要指血管壁撕裂或穿孔,血液由破口處溢出血管外,被血管周圍組織局限性包裹形成血腫而成瘤樣改變,形態(tài)多不規(guī)則,本例呈多發(fā)小葫蘆狀考慮與局部結構有關,延遲掃描逐漸增大,密度下降低于肝動脈,均提示假性動脈破裂[11,13],結合DSA可以確診并同步采取治療。
本例患者發(fā)病前有10年以上的胃潰瘍及胃出血史,肝炎史20余年,本次發(fā)病前一周有發(fā)熱及類似腹痛病史,就診中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均明顯升高,CT顯示膽囊壁水腫,均提示感染存在;實驗室檢查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出現進行性下降,提示進展的活動性出血。推測該患者近期膽道感染與動脈瘤破裂致本次膽道出血直接關聯(lián)。另外本例的影像表現與以往報道不同,CT增強及DSA造影均觀察到了有趣的葫蘆狀瘤體征象,出血范圍大,延伸到了肝脾周圍腹腔間隙。
綜上所述,膽囊動脈瘤破裂引起膽道出血是一個少見且復雜的疾病,在臨床上需要醫(yī)護人員警惕及重視,臨床與影像醫(yī)師通力合作有助于患者獲得及時有效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