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芮茸
當你拜訪藏族人家,常常可以看到廚房、客廳陳列了各種各樣的食器,這些食器不僅僅是食物的載體,更承載著高原人民平凡生活中的飲食文化。
當高原上的牧人們利用有限的動物材料制作出骨器和皮具時。高原上的農人正用一雙雙手捧起泥土,開始創(chuàng)造出各式各樣的生活用陶器。距今約4000~5000年卡的若遺址位于瀾滄江畔,是迄今為止我國發(fā)現的海拔最高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
早在數千年前,居住在瀾滄江畔的卡若村民們就掌握了制陶的工藝,陶器作為他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器具在生產、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據資料介紹,卡若出土的陶器近2萬余片,均為夾砂陶。早期以捏制成形,后改用慢輪加工。形制主要以罐、盆、碗等為主,紋樣繁復多樣。
再往上游追溯,距今4000年的小恩達遺址也掌握了燒制陶器的技術,并且陶器的形制變得豐富起來:卡若陶器全為平底器,而小恩達遺址不僅發(fā)現了平底器、圈足器,甚至還出現了陶質細密的磨光黑皮陶。事實上,僅卡若出土的陶器,就已經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觀念,這一觀念為后來西藏器具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在西藏,陶器并不是臨時買臨時用,而是提前很久將新陶器買回家,靜靜地等待,經過漫長的自然變化加上適當的煙熏,直到陶面變黑。其間也許還要擦油或者某種綠草,讓高原的陽光將其變成古銅色,這樣既使陶質更加堅固結實,也使得陶器具有一種厚重、粗獷的質感。發(fā)展至今,陶器已經成為藏族人家最普遍使用的器具,陶器制品包括茶具酒具以及一些特別的生活器具,如陶蒸籠、陶餅鍋等。
大自然的禮物
除陶器外,藏族人民生活中常見的還有石、木、竹、骨、金屬等器具。牧區(qū)、林區(qū)、農區(qū)的藏族人將身邊的物料充分地利用起來,施以魔法般的創(chuàng)意,制造出一件件別開生面的食器。常用的骨器代表是牛角酒壺,主要用料是野牛角,壺身用黃銅圈緊箍裝飾。
在還未被銅、銀壺取代之前,牛角酒壺作為一種象征高貴的器具,出現在婚宴或喜慶節(jié)日場合。石器也是藏地最古老的器具之一,在西藏的一些林區(qū)至今還采用原始的方式,制造石鍋石缸等石頭器皿,后來與木制器具和竹筒制品等,過去通常以物物交換方式出現在拉薩人民的家中。
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酥油桶,按用途又可以分為兩種:奶桶和茶桶。奶桶是從奶中提酥油的桶,這種桶較大,在牧區(qū)經常作為生產性的器具;茶桶是家庭日用的酥油茶桶,用來攪拌酥油與茶混合的飲品酥油茶。雅魯藏布江中下游一帶,制作酥油桶常用的材料是無節(jié)的紅松木,制作時十分講究,桶部用木板圍成,上下口徑一般大,外圍用銅皮箍,上下兩端用銅做花邊,可以打出各種花紋,顯得精美大方。
食材裝在什么樣的器具里、顏色如何搭配,在藏餐中頗為講究——即使是相同的食物,當盛裝的器皿改變,視覺上的感受會改變,味覺似乎也會隨之變化。如果僅僅只是為了果腹,完全可以像古代的人一樣把食物放在葉子上吃或者直接用手抓。如果追求美感和儀式感,就需要挑選合適的器具了。
藏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吉祥的象征——切瑪盒:一個精制的斗形木盒由木板隔開,分別盛入炒麥粒和糌粑,插上青稞穗、紅穗花和酥油花,象征著人壽年豐、吉祥如意。每逢藏歷新年來臨之際,每家每戶都要趕制這樣的吉祥物。新年這一天,裝好東西的切瑪盒被擺在柜子上,來拜年的客人首先走到切瑪盒前,用拇指和食指捏少許炒麥粒、糌粑,向空中連拋三次,表示先敬三寶,而后放入嘴中少許,并對主人獻上新年吉祥祝詞。在這簡單而又文雅的拜年儀式完成之后,落座于卡墊上開始寒暄聊天。
帶在身上的食器
除了節(jié)慶,親朋好友相聚時要飲酒。藏族人外出也有帶酒的習慣,裝酒的容器中竹筒壺是最簡易的一種。竹筒保留其中兩個節(jié),一節(jié)做底,一節(jié)打眼作做壺嘴,將壺體涂成黑色,再于壺身上箍幾道黃銅圈,結實又美觀。還有各種木桶酒壺,是用多塊木片緊箍而成,桶體為黑紅色,緊箍的黃銅圈上還刻有不同形狀。拉薩等地則流行使用陶制的酒壺。
過去藏族人也有自帶食器出門的習慣。最常見的要數木碗了。有的人一生只用一只木碗,將其喻為“情人”,藏于衣袖或者懷里。這個木碗通常是一整套——由碗蓋、杯子以及木碗共同構成,走到哪帶到哪,既環(huán)保又衛(wèi)生。
西藏也有瓷碗,但在過去因為十分稀有。為減小瓷碗損毀的概率,人們發(fā)明了用細枝、羊毛和羊皮繩混合編成的碗套,并加以碗蓋和蓋扣以方便攜帶。貴族富戶則以鑲金嵌銀的金屬鍛制出碗套套于外表,并在碗套內壁加以毛氈進一步保護。
受滿蒙一帶的影響,藏族人也會將筷子和勺子放進一個精致的盒子中,隨身攜帶。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褡褳口袋,可分裝。里面裝糌粑、每個小口袋分別裝白糖、奶渣,有的還裝茶、鹽巴和酥油。長途的旅人就這樣把口糧挎在身上,走到哪吃到哪。
相比現在的一次性用品,很久以前藏族人就有如此高的環(huán)保意識,令人佩服。再如現在還有老人在藏袍上佩戴的勺子,既作為裝飾品也是實用品。
據藏式勺子收藏者黃懿介紹,“過去的藏袍左上角有個地方專門掛勺子的。平時吃飯都會用自己的勺子”。每一件器具的樣式和形態(tài)和它的使用頻率、方式是分不開的。比如藏地常見的雙頭勺,“從飲食結構來說,漢地主要用筷子,勺子是輔助的。藏地主要吃糌粑、風干牦牛肉等。吃糌粑的時候,還會加上酥油,攪拌,捏成團。可以加糖也可以多加酥油做成糊糊狀,所以雙頭勺使用比較方便”。
高原上的金屬器皿
西藏有著悠久的金屬器皿加工傳統(tǒng),據傳已有3000多年歷史的銅器是高原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銅器分黃銅、白銅和紅銅。黃銅被視為銅類的上等,用作銅壺銅碗等,常見于寺廟等宗教場合。民間工藝中黃銅和白銅多作為裝飾材料。紅銅則比較普遍,主要流傳于民間。還有一種珍貴的合金銅——利瑪銅,常見于法器、佛像,也見于一些日常用品中。其用料極為名貴,以不同比例的金、銀、鐵、鉛等金屬元素,加上從西洋進口的五色玻璃、金剛石等珍貴礦物鑄成,顏色鮮艷,金屬內部還會反射出奇特的光線。
元明以后,西藏和內地的交往愈加密切,這期間大量的漢族和蒙古族器具傳入西藏,其中以各類銅壺居多,造型別致,工藝精湛,對西藏金屬器皿的發(fā)展影響很大。
金銀器作為西藏傳統(tǒng)的工藝品,也有2000年上下的歷史。金銀器從古至今都是高貴富有的象征,一般用作社會上層的酒器,特別是在迎接貴賓時,用金銀制作的酒壺、酒碗、勺、筷、盤等,有的直接以純金、純銀制作而成,有的是用金、銀鑲嵌而成,由此可顯示主人的盛情與財富。
鐵器制作歷史悠久,在相關吐蕃文獻中就有所記載:“冶鐵有較高水平,能在江面上架設鐵索橋,手工業(yè)產品有刀、劍、矛、盾、兜鍪等”。盡管在舊西藏鐵匠被認為是劣等的骨系,但鐵器的制作工藝在西藏非同尋常,民間流行的圓形鐵質酒壺以及其他鐵器,多采用刻花嵌銀的工藝制作。這類器皿包括鍋、壺、缽、碗等。
在雪域高原上還有一種世界級的工藝,一度吸引了中原的帝王。這種工藝就是鐵翦金(銀、銅)工藝。自元代以來,這種頂級的技藝被大量用于法器、兵器、配飾、生活器物等,而使用之人借此彰顯自己的地位。
創(chuàng)世之初的高原灶火
有了飲食器皿自然也少不了鍋灶,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對鍋灶崇拜其實由來已久。昌都卡若遺址中就發(fā)現有石灶,口大底小呈鍋狀,灶周圍嵌有一圉十塊石頭,均沿坑口略向外傾斜,其中有三塊石頭較突出,正好成為三塊支點。
卡若遺址中發(fā)現的大量的陶罐、陶盆都有明顯的火灼痕跡。一首《藏族創(chuàng)世歌謠》就將高原人類使用灶火的歷史定位到世界形成之初:
當初斯巴(世界)形成的時候
連火石大的石頭都沒有的地方
游牧民的支鍋石從哪里來?
當初斯巴形成的時候
連火石大的石頭都沒有的地方
挖出草皮當架鍋石
去普通的藏族人家里做客,不難看到他們整潔干凈的灶臺,一塵不染的鍋碗瓢盆。這源于藏族對灶神的敬畏,由此衍生出了諸多習慣和禁忌:如頭發(fā)等不潔的東西不能放進灶里燃燒;茶、煮飯湯菜溢出鍋,得馬上向灶神請罪;不能從灶上跨過去;等等。現如今,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那些傳統(tǒng)精美的食器已被其他一些平價方便現代工業(yè)化生產的器具替代,慢慢退出藏族人的生活舞臺,成為櫥柜上的裝飾品。
將食物置于適宜它的器具上那一刻,品嘗美食的人感受到的,不僅是食物的滋味,還有關于生活的日常美感。
青稞酒壺上的酥油花、陶器上經年累月的痕跡、木碗上的包漿和劃痕,切瑪盒上的裝飾。事事有心,方能處處有味。從種種細微處,即可見藏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美好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