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
如果搜索近些年來消費和浪費兩個詞的使用率,我相信,消費出現(xiàn)的機會,一定會比浪費高出很多倍。因為很多人,已經把浪費給忘了。
商品越來越多,收入越來越高,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來什么。有很多的人,即便可著勁地花錢,也花不完,還有必要說浪費嗎?
想想過去的人們,也真夠可憐的。掉在桌上一粒米,也要撿起來放進嘴里。一雙襪子,補了很多補丁,仍然在穿。為了節(jié)省水,洗完菜再去沖馬桶;為了節(jié)約電,一間屋一個電燈泡。你說他們,過的是啥日子啊?
還有人發(fā)現(xiàn),在拉動宏觀經濟增長的投資、出口和消費“三架馬車”中,消費是最可靠最穩(wěn)定的“壓艙石”。尤其是當投資受限、出口遇阻的時候,國內居民的消費,就成為拉動生產的主要動力。為此,在經濟發(fā)展的策略中,就有了“刺激需求”和“拉動消費”。
在某部電視劇中,就有這么一個場景:一位農村來的老太太,進了一家燈火通明的高檔餐廳,于是就問旁邊的教授:“點這么多的燈,得費多少電???國家怎么就不管管呢?”旁邊的教授回答:“喲,奶奶,這話可不能這么說。只有用了電,電力工人才能掙著錢,才能買菜買飯。這樣呢,農民兄弟就又能掙著錢了?!?/p>
實際情況也是如此,幾乎所有的經營單位,都愿意人們多消費。電力愿意你多點燈,餐館愿意你多點菜,商場愿意你多購物,車廠愿意你多買車。至于你浪費不浪費,完全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比如,你一年換一部新手機,商家也不覺得太頻繁;你一人點了5個菜,餐館也不擔心你吃不完。而且看著噌噌往上竄的營業(yè)額,他們正偷著樂呢。
于是,浪費就在消費的掩護之下,迅速地膨脹起來。有據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在餐桌上的浪費,就有2000多億元。廢棄包裝物的價值,更高達4000億元。各種各樣的浪費,不僅吞噬著多年來的發(fā)展成果,而且消磨了人們的意志,助長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奢靡之風和不良思潮。
消費和浪費,好像是一對親兄弟。消費是利用社會產品,來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需要的過程。浪費是在生產和生活中,對人力、物力和財力等資源的不合理使用。兩者都是購置,都是消耗,都是通過終端的商品利用和服務享受,來刺激生產,促進市場循環(huán)。所不同之處,消費是必要的正當的利用,而浪費是過度的不合理的糟?;蜷e置。
也許有人會說,錢是人家自己賺的,貨是人家自己買的,浪費不浪費,別人管得著嗎?我們的社會,確實有一大批有錢人。其中一些人的樂趣之一,就是花錢擺闊。房要住最大的,車要開最好的,菜要點最貴的,玩要來最時尚的。但有一點必須清楚,錢是你自己的,社會資源卻是公共的。在這個世界上,誰也沒有破壞和揮霍公共資源的權利。另外,糟蹋和不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也暴露了自己思想的骯臟和品德的低微。換來的,不是人們的艷羨和點贊,而是嗤之以鼻。
我們現(xiàn)在的任務,就是把消費和浪費剝離開來。不要讓消費給浪費打掩護,也不要讓浪費影響消費的美譽。當然,消費和浪費,只有一步之遙。鼓勵消費,抵制浪費,需要制度的嚴管,需要商家的自律,更需要消費者的修養(yǎng)?!耙恢嘁伙?,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庇绣X沒錢,都省著點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