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賴冬生
《樂園》
通過作品的虛實意境能夠讓欣賞者達到深邃的審美空間,一件雕刻作品是否能讓觀賞者心馳神往,在遐想中與雕刻作品融為一體,從而順利達到互融其中的美妙境地,主要看作品是否有意境。因此,在創(chuàng)作壽山石雕作品時,雕刻者是否能巧妙地實現意境的虛實感,是評判一件作品是否是上等佳作的標準。意境是體現作品藝術美的境界,不但能夠體現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還能夠揭示人的內心世界與情感。因此,在雕刻創(chuàng)作中,必須要高度重視創(chuàng)作的意境,從而實現作品的形神兼?zhèn)洹?/p>
本文探究的虛實,原指書畫中處理詩情畫意筆墨的手法或者是畫面布局與結構的問題。事實上這種表現手法同樣適用于壽山石雕刻創(chuàng)作的各個層面。虛與實,具有多層含義,創(chuàng)作構思為虛,形式表現為實;抒發(fā)情感為虛,反映生活為實;內在精神為虛,外在形體為實;空間為虛,造型為實等。而雕刻作品的本意就是為了體現神形從而達到情景交融,自然具備極強的感染力。通俗而言,意境即為表現的藝術情趣和特定的藝術形象、藝術氛圍及能夠觸發(fā)的幻想和聯(lián)想的總和。從壽山石雕創(chuàng)作角度來看,意境指雕刻情調的表現內涵與形式,是靈魂,是品味,是個性,更是時代象征。
在壽山石雕刻作品中,處處都存在意境。例如,林飛與石醉兩位大師創(chuàng)作的《游春圖》,就是巧妙利用壽山石雕的田黃黑皮,雕刻出深山中一群仙女跨在馬上游玩的景色,通過田黃色將黑色烘托出來,將薄皮雕刻成一棵古樹,猶如春天到來時樹枝發(fā)出嫩芽,一群春燕??吭跇渲ι希c仙女形成一幅賞春圖,通過高超的技法與巧妙的創(chuàng)作,尤其強調強、弱、虛、實相結合的藝術實踐,從而體現作品的意境。
當得到壽山石原料時,首先就要進行“相石”,這個過程是意境中的虛,即通過形象思維進行立意的過程。東晉畫家顧愷之以“遷想妙得”之詞,非常概括、準確地點明形象思維的內涵。形象思維即為創(chuàng)作壽山石雕的藝術想象,雕刻者心中必須要有現有作品的自然形象,然后才能夠將自然形象轉化成意象。在雕刻行業(yè)有句話:一相抵九工,簡潔地點明形象思維的重要性。壽山石紋理豐富多彩,五彩斑斕,它們像水、像山、像晚霞或者像烏云密布的天空等,風霜雨雪,春夏秋冬,可謂是包羅萬象,壽山石的這些外表特性都是大自然給予的美麗印記,這些印記能夠激發(fā)創(chuàng)作者的雕刻靈感,而這種靈感又通過藝術形象展示出來。在雕刻立意時,雕刻者出神入化的想象,可以稱之為幻想,能夠讓壽山石作品充滿詩境與生機,從而體現出思想與意境。
創(chuàng)作的表象過程,即為創(chuàng)作藝術形象的過程。即雕刻者通過刻刀將自己的情感在雕刻壽山石時以藝術符號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藝術符號即為雕刻者組合、立意、取舍及概括的過程,除了實現形似外,還必須達到神形兼?zhèn)?,讓自然形態(tài)與主觀意象結合起來、自然紋理與刀法表現交融起來。在壽山石雕刻中,可以針對壽山石中不同的紋理,雕刻成飛鳥走獸、古樹或者人物,總之通過雕刻者精心雕琢,就能將一件充滿詩情畫意的作品展現在觀眾眼前。在壽山石雕刻中,不僅需要雕刻者具有獨特的刀法韻致,還必須要選取適合作品的景物,這也是形成作品虛實意境的重要因素。同樣的壽山石,如果配上不同的景物,就能夠形成各種不同的虛實意境,其道理與李白的詩詞如出一轍: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道出平林寒山秋色,就能將觀賞者引入曠寂清寒的氛圍中,讓游子感受到思鄉(xiāng)情感。因此,雕刻者在選取壽山石材料時,就應該選取能夠讓人動情、極富意義的部分,而把壽山石原料中那些與情、意無關的部分全部舍掉,盡可能單純、概括地將景物展現出來,讓雕刻作品愈加鮮明,從而體現出虛實意境的境界。而拼湊、凌亂的景物,是無法構成統(tǒng)一、和諧及具有特色的作品,因而也就不具備動人的虛實意境。
事實上,每位雕刻家都在雕刻中營造意境,在不斷追求藝術的最高境界,讓每塊精美的壽山石充滿詩韻、情韻。雕刻者要成為一名真正的雕刻高手,不僅需要高超、精湛的雕刻技藝,還必須具備相應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比如,歷史典故、千古絕句、散文名篇等均是需要涉及的知識內容,只有讓美石、詩詞意境和精工相結合,才能雕刻出富有詩意、瀟灑超脫的作品。筆者經過多年藝術實踐,通過不斷地嘗試,依據壽山石自然紋理進行雕刻,展示出世間萬物、體現出虛實意境,常常會達到事半功倍的功效。通過這種嘗試,不但給提高壽山石的價值開辟出一條新路子,而且讓壽山石雕作品更具濃郁的精神內涵和文化氣息。
要在壽山石雕刻創(chuàng)作中形成虛實意境,必須同時兼顧雕刻者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觀賞者的鑒賞評判這兩個方面。只有雕刻者在雕刻創(chuàng)作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意境,才能讓觀賞者有心馳神往之感,但是觀賞者感知意境并非被動的,與他們的學識、情感及文化修養(yǎng)密切相關,因此雕刻者創(chuàng)作作品的意境是雕刻者經過主觀觀察后與社會、自然物象及欣賞者共同構建的審美空間,缺一不可,而且產生意境還必須依賴民族的審美傳統(tǒng)和審美心理,因在中國這種意象已經沉淀了上千年,當看到這種意象,觀賞者就會產生民族情感,自然這種情況組成的意境就具有歷史感和民族性。
壽山石雕刻創(chuàng)作的形式特征不僅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既是想象的又是形象的。因此,壽山石雕刻作品既具備特定的直接性和確定性,又具備想象的開闊性、流動性及深刻性。其實體部分以材料的質地、色彩、形態(tài)、結構體現,同時還蘊含概括性較強的虛境,即為雕刻作品中頗難捉摸、不確定的那部分,可以說具有神秘靈感。這種神秘感以虛、隱、無、空的形式融入雕刻創(chuàng)作中,其虛不僅指雕刻作品的表現形式、肌理和概念,還包含了豐富的藝術情趣和間接形象,體現出藝術氛圍的虛。在創(chuàng)作壽山石雕刻作品過程中,假如缺少意境中的虛,不但會變得淺顯、直白,還會讓人感到意蘊不足,從而削弱雕刻作品的審美價值,并會因一覽無余而限制觀賞者的自由聯(lián)想,從而丟失雕刻作品的美感。
意境是壽山石雕刻作品的精髓,是中國藝術獨特的氣質。只有這些虛實特征互相交融,才能真正形成完美的意境,從而使觀賞者直觀地感受到壽山石作品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