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杰 高迎春 朱培林
伴隨著5G時代的到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lián)網等新技術飛速發(fā)展,科技日新月異,新的職業(yè)崗位呼喚新人才。為了更好的解決中職教育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怎么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提出了具體要求?;诖?,學校的“三教”改革拉開了序幕,在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山西省翼城縣職業(yè)技術學校實施多年教育教學改革“826”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一些做法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826”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含義
“826”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含義為:“8”八字形交叉循環(huán)(二者有機結合);“2”雙層次目標引領(預設性目標和生成性目標實現過程);“6”六環(huán)節(jié)目標達成,每層目標達成過程需通過六個環(huán)節(jié)來實現。
應用類型及結構
第一種:根據要完成的教學目標產生的類型。(如圖1)
第二種:根據要完成的任務產生的類型。(如圖2)
第三種:根據要完成的項目產生的類型。(如圖3)
第四種:根據要解決的問題產生的類型。(如圖4)
理論依據
行動導向教學模式起始于德國,盛行于歐洲,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廣泛學習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集合了杜威“學中做、做中學”引導學生在任務之中進行探索性學習的教學理念;羅杰斯“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本主義教學論觀點;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此種教學模式目的在于實現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同時,更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創(chuàng)新的初心
“826”教學模式主要為了解決當前職業(yè)學校教學中的三個主要問題:
第一,能夠解決教學目標設計時出現的顧此失彼、以偏概全的問題。目前教學目標過多的強調技能與知識的學習和培養(yǎng),忽視了方法能力與德育培養(yǎng)的目標。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fā),后者比前者更為重要?!?26”教學模式在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中專門設計了這方面的培養(yǎng)內容。
第二,“光學不會”的問題。目前,學校教學中仍然保持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其一,教師只管“講”,學生跟著記,不思考不實踐;其二,實訓課教師演示,學生效仿操作,教師很少指導,學生不學操作原理,更不會思考對與錯,亦不知學完能從事什么工作。其三,一些學生上課“四不”問題嚴重:不愛學沒興趣、不想學無動機、不會學沒方法、學不會導致沒效果。
第三,能夠解決教學模式混亂不清、無所適從,沒有特色的問題。
學校在教改中一直很重視對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應用,提出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26”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符合行動導向教學理念,以真實的“項目實施”場景設計出來,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理念。教學過程中不斷地給學生以學習動機的驅動,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學習方法的積累和學習效果的展示與呈現,從而解決了學生“四不”問題。
特征、特點與特性
“826”行動導向教學模式采用建構優(yōu)先原則,具有三個典型特征:基于整體過程的實踐意義上的“境”,情景真實存在;基于行動生成和建構意義上的“學”,學生主動存在;基于支持激勵和咨詢意義上的“教”,教師反應存在。
三大突出特點:即突出教學過程中生成性目標確定與達成;突出綜合能力培養(yǎng),特別是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突出個性化教學、個性化培養(yǎng)。
“826”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具有“四性”:即學習過程的整體性;達標過程的控制性;強調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的目標引領和質量控制;思考過程的批判性,強調“做”的過程中的評價與思考、總結經驗;合作過程的創(chuàng)造性,強調學習過程中同伴之間的合作,方法流程上的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點與突破點
第一,教學目標雙層次設計,既能實現教學內容應完成的所有任務目標,又能讓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偶發(fā)性問題得以解決?!?26”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雙層目標”引領設計,即預設性的教學目標和生成性的教學目標。預設性的教學目標是根據教學主題和內容的需要而設計的,教學活動結束時完成任務、達成目標。但在授課過程中學生肯定會遇到一些學習上的障礙,但由于教學模式的制約,常常教學過程結束了,課堂預設目標也似乎完成,但新問題只能“不了了之”,日積月累,導致這些學生因“學不會”而“不想學”,進入惡性循環(huán)之中。而“826”教學模式的生成性目標的解決,恰恰能夠彌補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缺陷。
第二,“8”字形交叉循環(huán)結構,是預設性的教學目標達成過程與生成性的教學目標達成過程真實而巧妙結合的完善體現,才是所有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過程的結束。
第三,能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教學過程中出新問題、疑惑是必然的。而且不同學生很可能問題不同,甚至一個學生不止一個問題,“826”模式可以把出現的問題分別作為他們各自的“生成性教學目標”,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實現因材施教,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
教學案例
以《雪絨花》歌舞表演“826”行動導向教學模式——項目設計第一課時的教學實施為例。
項目確立 歌舞表演《雪絨花》;學校音樂節(jié)高三音樂22班參賽作品。
項目準備 文稿資料《中華少兒歌曲》;數字資料《雪絨花》簡譜、五線譜、和弦、中文歌詞、英文歌詞、唱片、(演奏)吉他、舞蹈視頻等;吉他、架子鼓、手風琴、電鋼琴、音響設備;觀看電影《音樂之聲》;學生分組。
項目設計 第一階段:任務一,視唱簡譜、五線譜;任務二,中英文歌詞演唱;任務三,編配電鋼琴、手風琴和弦以及華爾茲基本舞步的編排;任務四,合奏、演唱、舞蹈表演。第二階段:互換角色。
目標描述 自編、自導、自演《雪絨花》。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熟悉《雪絨花》詞曲、熟練演唱;掌握3/4拍的強弱規(guī)律并運用;用多種樂器演奏《雪絨花》(教學難點);掌握舞蹈表演《雪絨花》。關鍵能力: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信息搜集、選擇、整合能力,知識遷移能力;提高學生彈奏器樂能力、編配能力、肢體協(xié)調能力、情感表達能力。
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對祖國的熱愛,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增強學生密切配合、團結協(xié)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提高學生的彈奏能力、編配能力,對樂曲的深入理解和情感表達能力;使用多種樂器演奏《雪絨花》。
以第一課時為例,體現項目實施、項目展示、項目評價和次生項目的產生及完成。
課前學習 網上查閱美國電影《音樂之聲》之《雪絨花》的背景故事;觀看視頻:《雪絨花》的原唱和舞蹈表演;學習微課——《雪絨花》樂譜視唱,學生錄制音頻上傳平臺;互評,教師點評。教師結合課前學情進行二次備課,完善教學策略。
教學過程 任務導入:選定參賽作品,明確目標,了解作品背景并完成樂譜視唱,掌握節(jié)奏。(4分鐘);微課跟唱:練習3遍。(8分鐘);組內訓練:唱出樂譜,自編動作,打出節(jié)拍;選定樂感強的學生做小指導,督促、幫助其他人;教師巡視把握學情,相機輔導、糾正。(20分鐘);組間展示:分享并PK,指出不足和問題。接下來組內訓練,彌補不足,解決問題。(10分鐘);師生小結:總結收獲,明確任務完成情況。(3分鐘)
項目展示 組內展示分享,然后組間展示PK。
項目評價 課前視頻錄制進行互評、教師點評;課中每個環(huán)節(jié),尤其是組內和組間展示時,要依據視唱標準進行評價,指出不足和問題,進一步學習和練習;課后錄制視頻上傳教學平臺,請幼教音樂教師客觀評價。學生可以把視頻前后對比,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收獲。
課后鞏固拓展:繼續(xù)視唱樂譜。有能力學生跟唱《雪絨花》中文歌曲,上傳平臺并互評;個性化輔導;學生自創(chuàng)8小節(jié)3/4節(jié)拍的旋律,將其上傳教學平臺,互評,教師點評。
次生項目 針對個別學生視唱簡譜較好而五線譜不能流利地唱下來,要求學生對照《雪絨花》簡譜寫出五線譜并唱出來;針對個別學生在打節(jié)奏時附點音符沒體現出來要復習3/4節(jié)拍的強弱規(guī)律;需講解《雪絨花》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故事,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理解,加深情感。
項目反思 課前學生按照要求進行初步學習,促使教學進展,針對個性問題進行輔導與糾正。但不能把所有的問題在課上解決,需要課后鞏固和拓展。教師根據學情,產生次生項目再解決,并進行教學策略優(yōu)化。整體上來看,學生參與積極,互動多,學風濃,因此課堂上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完成項目任務。
教學亮點 小組指導能夠幫助教師發(fā)現更多的細節(jié)問題,并做一定的指導和訓練;翻轉課堂能節(jié)省課堂時間,加快教學進度,項目任務達成度高;組內展示分享,避免了濫竽充數。組間展示PK,既能進行分享交流,也形成激勵競爭;評價標準尺度明確,有多元主體評價,也有過程評價。幼教音樂教師參與評價使評價相對客觀、公正;次生項目的解決實現了因材施教。
(作者單位:山西省翼城縣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