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曉蕾
在本溪鋼鐵集團,有一個4747立方米的高爐,被譽為東北最大高爐,高爐中,又有上千臺設備、上萬個零部件,它們的日常保養(yǎng)或者“生病”時,最需要的就是“醫(yī)生”——設備點檢員。張守喜,便是一位醫(yī)術高超的“設備醫(yī)生”。
3天
1986年,張守喜還是一名學徒鉗工。讓他沒想到的是,師傅教他的第一項技能居然是配鑰匙。盡管師傅耐心細致地教,他還是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件殘次品,不僅配出的鑰匙開不了鎖,而且作為模子的原配鑰匙也被他鼓搗壞了。
受到挫折后,張守喜來了犟脾氣,鉚足勁兒要做出個樣兒來。他利用3天時間,不眠不休地反復練習,最后,硬是用一張銅板銼出一把合格的鑰匙,還當著師傅的面打開了鎖。從那天起,他的職業(yè)生涯正式開啟,從學畫樣板到測量畫圖、修理減速機,直到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鉗工。
3年
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本鋼一鐵廠生產的產品“人參鐵”炙手可熱,但其生產方式落后,生產環(huán)境惡劣,這讓張守喜陷入沉思。經(jīng)過努力,他考入原本鋼工學院液壓傳動與控制專業(yè),想通過學習提升技能,以便讓自己快速適應最新的生產方式。
在3年時間的脫產學習中,張守喜成績優(yōu)異,同時“老本行”鉗工也沒有荒廢,還成了廠里的鉗工“大拿”。他不滿足于此,先后考下設備監(jiān)造師證、工程監(jiān)理師證。
與此同時,張守喜還自學各種制圖軟件,自費更新3臺電腦。扎實的理論學習成為各項技改項目成功的重要保障,他先后獲得國家級職工創(chuàng)新成果獎二等獎一項,冶金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一項,本鋼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多篇論文在學術雜志上發(fā)表。
1000多萬元
2001年,煉鐵廠設立設備點檢員崗位,張守喜作為鉗工的中堅力量成為其中一位點檢員,負責高爐液壓設備的故障預判、問題診斷、出具維修方案等,這也是他成為工匠級人物的起點。
2008年,本鋼集團煉鐵廠新一號高爐投產,(該高爐的關鍵部件TMT液壓炮用來推注泥漿封堵爐口的一種設備)是進口高爐,整臺設備造價1000多萬元,僅一個液壓炮就價值140多萬元,液壓炮的前端部件(炮頭)是損耗件,一個炮頭就價值4萬多元,使用壽命也僅僅有4個月。由于只能依賴進口,經(jīng)常會遇到等配件而影響生產的情況。
2009年,廠里決定嘗試自主研發(fā)液壓炮炮頭,并成立了攻關小組,張守喜成為攻關小組的技術牽頭人。
兩個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效1億
新一號高爐平均日煉鐵一萬噸,每噸鐵的利潤高達千元,液壓炮炮頭的自主研發(fā)直接關系到高爐能否正常運轉,千斤重擔之下,張守喜帶領團隊沒日沒夜地研發(fā)攻關。進口設備對方留了一手,所有圖紙上都沒有尺寸,也不標注材質,所有技術參數(shù)為零。于是,張守喜查資料研究,運用自己想出的辦法做精密測量,從一個螺絲到整臺設備,張守喜共測量了160多個零部件,先繪制草圖,再用CAD制圖修改,最后用3D動畫定稿,僅卡尺就用壞了兩套,最終液壓炮整機改造成功,研發(fā)改進的液壓炮成品,整臺成本僅40萬元。
根據(jù)本鋼集團科技部、財務部、設備部等多個部門的聯(lián)合驗證,張守喜多年來執(zhí)著創(chuàng)新,已先后擁有27項實用新型專利,10多項發(fā)明專利進入實審階段。其中,僅“TMT液壓炮炮頭自主國產化改造項目”和“張守喜—高爐液壓設備維修操作法”這兩項,為本鋼集團創(chuàng)造的直接經(jīng)濟效益就超過一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