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 慧
教師生涯中會遇到各種類型的學生,許多學生帶給教師快樂,也有些學生帶來了煩惱,某些德育“后進生”甚至讓任課教師焦頭爛額。凡事皆有因,當他們冒出令人難以容忍的舉動時,教師需理清思路,從當局者退到旁觀者,探究其內心原因,理解其實質性需求,從而幫助他們找到解惑之法。下面我根據(jù)教育經歷談談對C 同學的幾點轉化方法。
男生C 同學瘦瘦的,愛笑,外表挺陽光,可惜表里不一,私底下喜歡招惹他人,部分同學不勝其煩,每每對峙,C 同學各種狡辯耍賴,最后以哭泣這一“絕招”取勝。久而久之,多數(shù)同學對其敬而遠之。當課間同伴游戲時,C 同學渴望加入遭拒,于是以搞破壞這種惡劣的方式參與,最終成為“角落中的孩子”。
任何人都渴望被重視,然而德育“后進生”卻常因行為習慣不當招致旁人的冷落,失落的心理導致他們的惡劣行為變本加厲。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學生的“眼睛、雙手、頭腦、嘴、空間、時間”,這“六大解放”注重了學生,特別是“后進生”的自主性,讓他們參與班級崗位管理,感受到被予以重任的責任感,從而健康自主成長??墒荂 同學成績墊底,個不高體不壯,體育無優(yōu)勢,藝術細胞更無,該怎么體現(xiàn)其價值呢?
絞盡腦汁無所獲,偶然之中驚喜來。一日雨天,我查看班級早讀情況,發(fā)現(xiàn)傘桶內的傘亂七八糟,唯有C 認真將傘理齊再放進去,細看還發(fā)現(xiàn)C 座位處甚為干凈。當天的晨會課,我將亂糟糟的傘桶圖片投在電腦大屏上詢問學生是否美觀:“一直以來,我們強調教室要干凈溫馨,從教室衛(wèi)生到墻面布置你們都做得不錯,但這里呢?”趁著部分同學不好意思,我趕緊展示C 的雨傘,“混亂中也有驚喜,瞧,如果每位同學都能像C 這樣做,傘桶就更美觀了。鑒于此,我決定增設傘桶管理員一職,負責人就是這把傘的主人?!盋 坐在底下張大了嘴,一臉不可置信,直到同伴的掌聲傳來,他才恍若回神?!爱斎?,按照班規(guī),如果崗位管理員不負責任,我們是要換人的哦,你能勝任嗎?”看著我詢問的眼神,C 點頭如小雞啄米。下課后,我對其明確了崗位的具體職責:保證進入教室的每一把傘都在傘桶內,不論干濕;指導每位同學將傘收齊理好入桶;傘桶周邊的水滴要擦干。C 開心地走馬上任。
連著小半月非陰即雨,C 每天早到校,晨讀前基本將工作完成,課間有時也能到傘桶邊盡責,居然無暇顧及與同伴的小摩擦,正當我驚訝:這就解決問題了?麻煩來了。
午間課前,幾名男生沖進辦公室,“不好了,C和T 快打起來了,老師您快去看看?!爆F(xiàn)場一片狼藉,萬幸兩個學生被其余同學拉住了,架沒打成:原來是T 午餐歸來較晚,因急于訂正作業(yè),傘沒有理好就放入傘桶。C 的反復要求激惱了T,說了句:“自己上課違紀,憑什么管我?!边@可觸痛了C,反駁之下竟“出口成臟”。我仔細看了看兩人,T 已略帶羞愧,C 依然一副“我有理我怕誰”的樣子。于是我先找T 談了談,他爽快承認錯誤,承諾沒有下次。然后帶著C 回辦公室,讓他坐在桌邊看我批作業(yè)。也許是沒有其他教師在場,他心生寬慰,也許是我淡然的態(tài)度讓他有所壓力,他破天荒地認錯了:“老師,我錯了?!薄班?。”“罵人沒有禮貌?!笨粗贌o下文的他,我笑了笑:“其實你覺得自己無錯,就算有錯責任也不在你,對嗎?”他點頭?!澳悄阌X得自己上課違紀了嗎?”“只有美術、體育課上說話?!薄皟H僅說話嗎?美術、體育是不是在課表上的?”他不語?!鞍嗉墠徫徊慌c成績掛鉤,但與在校表現(xiàn)關聯(lián)。T 未按要求行事屬違規(guī),你上課不服從老師安排也是違規(guī),如果你是T,你會服從安排嗎?”他搖頭?!拔蚁嘈拍悖屇銋⑴c班級管理,但自己的言行無禮是難以行使管理權力的,你明白嗎?”他重重地點點頭。
接下來的日子,C 依然有問題出現(xiàn),但言行方面的確盡量克制,可以說參與崗位管理衍生出的存在感與責任感促使其學會控制自我。
參與班級事務讓C 成長了,但與同學間的相處難免有摩擦,這些摩擦怎樣轉化為進步的階石,讓其從生理到心理都共同成長呢?鑒于C 特別喜愛課外書,尤其是《淘氣包馬小跳》系列小說,我由此入手,見縫插針地和他交流看書心得。起初他對我的閱讀行為充滿疑惑,后來見我對內容非常熟悉便放開了,我們從《暑假奇遇》中感受到農村生活的有趣,從《奔跑的放牛班》領悟了團結的力量,從《四個調皮蛋》明白了調皮要有度,遇事心中應冷靜、有愛。特別是在談論《巨人的城堡》時,我有意指出唐飛對司機小王說話時的命令口氣和頤指氣使的態(tài)度,建議C 與人交流語氣要和善,將意思表達清楚。
當C學習生活中因各種原因產生了許多情緒問題,這些情緒直接影響了C 的工作狀態(tài)時,我挑選一些情緒管理的繪本——《生氣湯》《我變成一只噴火龍了》《我的感覺(小學版)》系列,幫助其學會處理情緒,告訴其釋放情緒的方法。
“學做合一”理論認為,實踐讀書獲取的知識后才會對行為有一定影響,與學生的溝通僅靠說教只能支撐一時,讓學生從相似情境的故事中慢慢領會才能長久信服。閱讀的過程中,學生有自己的見解,教師應傾聽并尊重這些想法,不可急于指導,必要時可共商解決方法?!昂筮M生”感受到教師的愛意與耐心時,更愿意聽從安排。
陶行知先生有一篇演講提到“每天四問”:“自己的身體有沒有進步?自己的學問有沒有進步?自己擔任的工作有沒有進步?自己的道德有沒有進步?”考慮到C 的情況,我決定讓其“每天三問”:“第一,今天的言語有沒有進步?有,進步在哪?與人溝通需要文明禮貌的語言,倘若多表揚多鼓勵工作能事半功倍。第二,今天的行為有沒有進步?有,進步在哪?堅持動口不動手,你就是翩翩君子。第三,今天的崗位工作有沒有進步?有,進步了多少?工作雖小,卻能鍛煉辦事能力,培養(yǎng)責任心,是另一種學習能力?!?/p>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彪m然C 達不到曾子的高度,但他擁有愿意進步的態(tài)度,他愿意在我的督促下盡量堅持“每日三問”。雖然他的表現(xiàn)反復性較強,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眼見反復的間隔期越來越長,這也不失為一種積極的自我成長。
傳統(tǒng)印象中,球類運動一直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特別是歐洲的足球俱樂部模式,優(yōu)勝劣汰的規(guī)則創(chuàng)造出高效率、高回報、高收益。于是,大俱樂部基本壟斷足球利潤,小俱樂部因沒錢、沒球星的惡性循環(huán)而沒有出路。與此不同的是,美國橄欖球采用均富原則,在職業(yè)聯(lián)盟選秀時讓弱隊先挑,保證優(yōu)秀隊員平均分布,轉播的收入由整個聯(lián)盟平分。與知名足球不會被淘汰這樣無需競爭的不同,橄欖球賽人們勢均力敵,所有隊伍均需努力才能層層晉級,這樣短時段的有效競爭保證了長時段的充分進步。其實,這一生活教育法則也適用于德育生的改變。
德育“后進生”因行為舉止的不討喜,往往自成一個小團體,可惜因“臭味”相投,成員之間的互動對行為習慣的改變多為無益之舉。假如這是一支球隊,長此以往只能導致此隊伍與其他隊伍的差距越來越懸殊。為改變局面,我將全體成員按平日的表現(xiàn)進行合理分組,保證每組成員實力分布均勻,同時根據(jù)表現(xiàn)實行加減分制,每周評選最佳小組、最佳組員。剛宣布此方案時,C 同學撇撇嘴,失落的眼神中又透露出渴望。為切實幫助其有效成長,我安排了一位他佩服且平日愿意與他交流的品行端正的男生當組長。每當C 因懈怠而違紀,組長便督促其為整組考慮,看到同組成員都在努力,C 也注意收斂,有時甚至會在下課時來我這邀功,“老師,某某上課時看課外書,還要我提醒他”,言語中滿滿的驕傲。C 偶爾獲得該組最佳組員稱號,全天都是喜滋滋的,恨不得昭告天下。看到C 因改變而得到獎勵,其他成員也會反思言行,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中“更上一層樓”。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論的核心,“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教育之所,亦即生活的場所”,育人者要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讓成員有效率地蛻變。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心若改變態(tài)度就會改變;態(tài)度改變習慣也隨之改變;習慣改變了人生就會跟著改變。”在與德育“后進生”相處時,與其一味抱怨,不如探究其不良心理,從方法入手讓他們與你齊心協(xié)力,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