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初昕
家鄉(xiāng)有初夏吃烏飯的習俗。烏飯是用烏飯樹的嫩葉搗出汁水染黑的,烏飯樹又稱南燭、染菽,生長在向陽的山坡上,半人多高,春天發(fā)芽長嫩枝,嫩枝顏色為淡紅色,開小白花,一朵朵綴滿了枝頭,花謝果實掛枝頭,等到初冬時節(jié),小小的果實變成紫黑色的時候,便可以吃了。
烏米飯的由來是有傳說的。相傳目蓮的母親在十八層地獄餓鬼道受苦受難,目蓮修行得道后,去地獄看望母親,但每次備了飯菜都被沿途的餓鬼獄卒搶吃一空。目蓮為了讓挨餓的母親吃上飽飯,絞盡腦汁想辦法。有天發(fā)現(xiàn)路邊的樹葉香潤可口,葉汁烏黑。于是目蓮就采摘這種樹葉拿回家搗碎,用葉汁浸米,蒸煮成烏飯后,再給母親送去。果然,餓鬼獄卒們不再爭搶,而目蓮的母親總算吃上了飽飯。目蓮也最終救母脫離餓鬼道。
烏飯樹發(fā)芽長枝的時間和茶葉相仿,等茶葉采摘得差不多了,便可以上山采摘烏飯葉做烏米飯了。
初夏的烏飯樹鮮嫩汁足,油光發(fā)亮。小時候,聽說要做烏飯吃,我們小孩最高興。后山的條壩上有不少烏飯樹,我們生怕去晚了被人摘走了,一大早便挎只竹籃踏著清晨的露水到后山采摘烏飯葉。
烏飯樹和茶葉樹差不多高,攀下柔軟的枝條,采摘枝頭上鮮嫩的葉子。用來制作烏飯的葉子無需太多,采摘大半籃就可以了。烏飯葉摘回家以后,用清水淘洗干凈后,放在石臼里用木槌輕搗,直至把枝葉搗碎為止。烏飯葉搗碎以后,再放入紗網(wǎng)中過濾,把渣滓過濾干凈,就可以將適量的糯米浸泡在汁水中。這樣浸泡五六個小時以后,原來瓷白的糯米此時已經(jīng)脫胎換骨了,被浸染成了烏黑色,米粒也發(fā)脹了不少。
在泡米的間隙,還要準備其他食材。制作烏飯,臘肉是少不了的,將臘肉切成小丁粒,此外還有香菇丁、小竹筍丁,以及剛上市的嫩豌豆。接下來就是把染黑的糯米瀝干水分,將臘肉丁、豌豆、小竹筍、香菇末拌入米飯中,盛進飯甑里,放在灶頭里大火蒸制半個小時,就可以退火冷卻了。在氤氳的蒸汽中,縷縷清香不時鉆入鼻翼中,深吸一口,濃郁的香氣撲鼻而至。蒸熟的糯米烏飯具有“黑、亮、晶、香”特點,軟糯不粘黏,是一種可口的蒸品佳肴。
盛入飯碗之前,要趁熱用飯勺充分攪拌均勻。經(jīng)過高溫蒸煮,臘肉的油脂滲透到糯米烏飯當中,油滋透亮,清香中透著臘肉醇厚的香味。特別是那翠綠的豌豆鑲嵌于烏黑的糯米烏飯中,宛若翡翠一般點綴得無以倫比。吃上一口,軟糯醇厚,齒頰留香。品嘗過后,一股淡淡的清香在唇舌間蔓延,著實讓人記掛心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