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健,周麗娜,姜玉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種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發(fā)的疾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肝區(qū)疼痛、食欲減退、上腹部不適、惡心等,嚴重影響患者健康。研究證實,HBV傳播的主要途徑為母嬰垂直傳播,特別是孕婦妊娠末期,高病毒水平易導致宮內感染,進而會增加母嬰傳播風險[1]。故如何有效阻斷HBV傳播是目前臨床預防乙肝的關鍵。乙肝免疫球蛋白聯(lián)合乙肝疫苗是目前常用阻止HBV傳播的方式,但其無法完全阻斷HBV母嬰垂直傳播,尤其是對部分宮內感染者臨床效果不佳。替比夫定是常用乙肝治療藥物,可抑制HBV,對阻止HBV傳播有積極意義[2]。本研究選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收治的96例孕22~30周合并HBV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聯(lián)合替比夫定對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垂直傳播的阻斷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收治的96例孕22~30周合并HBV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分為替比夫定組與常規(guī)治療組,各48例。替比夫定組年齡23~36歲,平均(29.64±2.98)歲,孕周22~30周,平均(26.18±1.56)周,36例初產婦,12例經(jīng)產婦。常規(guī)治療組年齡24~37歲,平均(30.05±2.84)歲,孕周22~30周,平均(26.09±1.72)周,35例初產婦,13例經(jīng)產婦。兩組年齡、孕周、產婦類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選取標準(1)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防治指南》標準[3];②單胎;③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合并甲型肝炎病毒、皰疹、梅毒等其他病毒感染;②合并心腎等其他基礎疾病、抗病毒治療史;③合并肝性腦病、惡性腫瘤、上消化道出血、先兆流產史;④存在替比夫定過敏史,免疫調節(jié)劑、類固醇激素應用史。
1.3 方法
1.3.1治療方法 給予常規(guī)治療組乙肝免疫球蛋白(北京天壇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40089)聯(lián)合乙肝疫苗[艾美漢信疫苗(大連)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40016]治療,孕婦分娩后24 h內,給予胎兒200 U乙肝免疫球蛋白,肌內注射;胎兒月齡為0、1、6個月時,10 μg乙肝疫苗,肌內注射。替比夫定組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聯(lián)合替比夫定(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0028)治療,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方法劑量同常規(guī)治療組,孕婦于孕28周時口服替比夫定,每次0.6 g,每日1次,持續(xù)用藥至分娩前。
1.3.2檢測方法 取新生兒、孕婦外周血3 mL進行血清學檢測,谷丙轉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水平以全自動生化儀(日立7180)檢測,試劑盒購自日本和光株式會社;乙型肝炎表面抗體(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以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DNA)水平以全自動熒光定量PCR儀(DA7600型)檢測。
1.4 觀察指標(1)ALT及HBV-DNA水平。(2)HBV傳播阻斷情況。(3)妊娠結局。(4)新生兒生長發(fā)育情況。
2.1 ALT、HBV-DNA水平治療前,兩組ALT、HBV-DNA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娩前,替比夫定組ALT、HBV-DNA水平降低,常規(guī)治療組ALT升高,且替比夫定組ALT、HBV-DNA水平低于常規(guī)治療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孕婦ALT、HBV-DNA水平比較
2.2 HBV傳播情況替比夫定組胎兒HBsAb陽性47例;常規(guī)治療組胎兒HBsAb陽性40例。兩組阻斷率比較,替比夫定組[97.92%(47/48)]高于常規(guī)治療組[83.33%(40/4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414,P=0.036)。
2.3 妊娠結局替比夫定組產后出血發(fā)生率、剖宮產率、流產率與常規(guī)治療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新生兒生長發(fā)育情況替比夫定組新生兒體質量、頭圍、身長、窒息發(fā)生率與常規(guī)治療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妊娠結局比較[n(%)]
表3 兩組新生兒生長發(fā)育情況比較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臨床常見傳染性疾病,若未及時治療,可發(fā)展為肝硬化、肝癌等,嚴重影響患者健康。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HBV感染人群中約50%是由母嬰垂直傳播所致,故如何阻斷HBV經(jīng)母嬰傳播對目前控制乙肝流行至關重要[4]。因此臨床應及時采取措施,以防治孕產婦HBV傳播,提高母嬰健康水平。
HBV母嬰垂直傳播可分為產后、產時、產前傳播,研究表明,母嬰傳播和母體HBV-DNA載量有密切關系,隨HBV-DNA載量增加母嬰傳播風險亦會逐漸上升,故減少HBV-DNA載量對預防HBV母嬰傳播有重要價值[5]。乙肝免疫球蛋白聯(lián)合乙肝疫苗是目前臨床阻止HBV母嬰傳播的主要措施,HBV攜帶孕婦產前多次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暫時性降低病毒載量及宮內感染風險,繼而阻斷HBV傳播,同時乙肝免疫球蛋白于孕中晚期可經(jīng)胎盤攝取給胎兒,發(fā)揮被動免疫效果[6]。HBV-DNA陽性表示機體HBV為復制狀態(tài),孕28周之后,可使胎兒通過胎盤血感染HBV。相關研究指出,HBV-DNA>108 copies·mL-1,采用雙重免疫之后,宮內感染發(fā)生率約為43%,而HBV-DNA<106 copies·mL-1,可降低約30%的HBV母嬰垂直傳播風險[7]。替比夫定為核苷類衍生物,屬于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藥物妊娠安全性分類中B類藥,具有拮抗HBV-DNA聚合酶的作用,可通過細胞激酶作用,轉化為三磷酸鹽形式,而替比夫定-5’-三磷酸鹽可與HBV-DNA反轉錄酶(聚合酶)天然底物競爭,繼而抑制HBV-DNA反轉錄酶活性;同時其能嵌入病毒HBV,終止HBV鍵合成,進而抑制病毒;另外其對胚胎無明顯不良作用,且孕后期胎兒器官基本發(fā)育成形,故用藥安全性較高[8]。本研究結果顯示,替比夫定組阻斷率高于常規(guī)治療組,分娩前替比夫定組患者HBV-DNA、ALT水平低于常規(guī)治療組,可見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聯(lián)合替比夫定能降低孕22~30周合并HBV感染患者HBV-DNA水平,改善肝功能,有效阻斷乙型肝炎病毒經(jīng)母嬰垂直傳播。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替比夫定組產后出血率、剖宮產率、流產率、新生兒窒息率及新生兒體質量、頭圍、身長與常規(guī)治療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聯(lián)合替比夫定對新生兒發(fā)育及妊娠結局無不良影響。
綜上所述,孕22~30周合并HBV感染患者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聯(lián)合替比夫定治療能降低其HBV-DNA水平,改善肝功能,增強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的阻斷效果,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