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輝
“當今中國,詩是寂寞與孤獨的,似乎比黃花還瘦,然而,詩畢竟是語言的極致,它在人類喘息中透出了生命?!?/p>
這是周所同《讀詩瑣記》中的一段話,在他看來,詩從寂寞孤獨中透出的生命力,是一種作用于語言的效果,是一種對于語言的特殊審視,是從各方面撥弄語言,是語言的一種翻滾,是語言的生命基因。通過這一過程,詩儲存語言,促使語言發(fā)生“有機性”變化并使之合法化。因此,就嚴格意義上的詩人而言,心靈的內(nèi)視與拷問,永遠無法窮盡,也永遠無法止于頂點,內(nèi)宇宙與外宇宙構成了一個矛盾統(tǒng)一的世界。下面,讓我們一起走近周所同,走進他為我們構建的世界。
在當今詩壇,詩歌寫作的“反差性”運用成就了不少好作品,但這不等于說誰運用了“反差性”的詩歌公式,誰就能寫出好詩歌。在我看來,“反差性”詩歌寫作的基本樣態(tài)是本體與喻體表象之間的差異性和本體與喻體內(nèi)涵之間的貼近性“雙向”構成的。周所同的詩歌如《生活》《與自己為敵》《逆光》《坦白》等,便是“反差性”詩歌寫作較為成功的例子。比如:一杯水與口渴、一粒米與饑餓、血液與冰川、老虎與兔子、燈與黑暗,“反差性”不可謂不大,甚至是一種荒誕式的“反差”。然而,當我們認真地品味這些詩句的時候,周所同的“反差性”思維產(chǎn)生了“彌漫性”的詩意是大家料想不到的:“比如廢墟有失敗的磚瓦勝利的虛無/比如螞蟻有一粒米的熱愛和憂愁”“殘留的火苗;清茶素食布衣是活命的/傾向。我喜歡一邊拒絕一邊挽留/像一盞燈因反對而愛上黑暗!”像這種類似于“荒誕式”的反差效果與詩意彌漫,讀者仿佛一下子被“糾結”的物象與現(xiàn)象所打動。在這里,廢墟既是“失敗的磚瓦”又是“勝利的虛無”,因為,廢墟的位置與勝利的位置看似“反差”卻又如此“貼近”;在這里,燈既是一種“挽留”又是一種“拒絕”,因為,燈的位置與黑暗的位置看似“反差”也是如此“貼近”:一種生存的常態(tài)與反常,一種存在的式樣與繁復的臆想在這里交匯?;剡^頭來,詩人又多么想讓“一條曲折奔波的路/偶爾也有散淡悠閑的時候”“像仇敵須臾不忘,像危崖/隨時敢為舍身抵命”“相信舍棄則是選擇,不同才暗中生長”這一個個“反差性”的思維營造出詩意的“彌漫性”,從而留下許許多多的“糾結”“紛繁”讓大家去思量。
是呀,當一個人與萬事萬物對話,一下子卻無法判斷自己要通過何種方式才能達到“對話”的途徑,內(nèi)心的紛擾總是難免的。因而,“反差性”思維就成全了詩人所獲得的“對話快感”。這種喜悅的程度,不亞于詩人作為一個生命有限的人,為何開始感到自身已經(jīng)改變和生命趨于無限的原因。正如周所同在《獻辭》中寫道:“把米粒給螞蟻。露水/給玫瑰;把向陽的巢窠/給投林的鳥雀,苜蓿與青草/給反芻的牛和咩咩低喚的羊群/把寬恕給仇隙,仁愛給邪惡/淡泊與寧靜給欲望和虛榮/把從容一笑給災難給胸中塊壘/把一封舊信給白發(fā)老人/他會讀到青絲依舊的愛情”??梢?,這一系列的“給”或“把”,都是仁愛的心靈產(chǎn)生出的特殊的動力,而這個動力恰恰是在“反差性”思維的“攪動”中,把大量錯綜復雜的感情變成了“美的現(xiàn)象”。的確,在周所同看來,“反差性”的思維就像是萬事萬物在不斷地“沖突”“融滲”“互補”中產(chǎn)生了詩意的“酶”,也就是詩意的“彌漫性”。他善于在日常實踐與生存經(jīng)驗中按照自己內(nèi)心的“矛盾統(tǒng)一”去貼近萬物、解構萬物、復活萬物。他認為,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是矛盾的產(chǎn)物。所以,詩人的任務需要運用“反差性”思維,找到萬事萬物的“糾結”點,去創(chuàng)造一種有“彌漫性”詩意效果的世界:這個世界就是一種物與人對應的神明秩序、一種矛盾的關系體系。
給事物及其事物之間的關系進行命名,這無疑是產(chǎn)生詩意的“第一推動力”。周所同對“暗物質(zhì)”的發(fā)現(xiàn)與命名有許多獨到之處。他認為,就詩歌創(chuàng)作而言,命名不等于是非判斷,不等于非此即彼,而是把無數(shù)現(xiàn)實現(xiàn)象,即最神圣的現(xiàn)象與最人性的現(xiàn)象、最崇高的現(xiàn)象與最卑微的現(xiàn)象等,全部納入更加神秘莫測和更加難以言傳的方向,也就是納入被我們用一個“美”字來說明的方向。
在周所同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他常常把詩意的“命名”當成是“暗物質(zhì)”的發(fā)現(xiàn)。在他看來,看得見的景象還不是詩歌真正的客體,只有那些被遮蔽了的、被掀開來的“暗物質(zhì)”才是詩歌真正的客體。因為,詩人的使命就是不斷地給我們意識到的和相信的事物命名,而不是給我們看得見的事物命名。他認為,大千世界,作為詩人就是要把天底下的“暗物質(zhì)”拯救出來,讓它“重見光明”。也就是說,詩人要把那些不易“顯形”的事物翩然掀開,把萬物被遮蔽的一角用靈犀點亮,把日常意象分解為感性因素,并能重新將其組合成出人意料之物:“雨落在旱地里叫甘霖/痛苦卻流不出眼淚叫傷心/既暗淡又明亮的寂寞才是孤獨”“喜歡的書都是閑書/喜歡的事一般都是小事/喜歡的人身上大都落滿草屑和塵土”“一直住在看不見的傷口里/不流血不喊疼,像一只黑山羊/有對峙的角”。這些詩意的命名以及暗物質(zhì)的發(fā)現(xiàn),貌似普通的道理但又不是,而是把小道理變成一種快樂的發(fā)現(xiàn),這個快樂的發(fā)現(xiàn)周所同把它當成“暗物質(zhì)”的發(fā)現(xiàn)。在這個過程中,遮蔽之物被掀開,紛雜之物被重組,自成一體的小天地被打開,這就是周所同豐富的情感、想象的自由,這就是周所同在萬事萬物或“暗物質(zhì)”中制造出的命名之“酶”。
由此可見,周所同善于從“暗物質(zhì)”的發(fā)現(xiàn)與詩意的“命名”中汲取自己的形象。他在洞察世界合理外殼下的“暗物質(zhì)”里,從中捕捉轉(zhuǎn)瞬即逝的形象和偶然的感受,并將其投影于現(xiàn)實的客體與心靈的住宅:“心中有塊壘,血液里有冰川/想清掃耳郭噪音,眼前又涌來/障目的霧霾;想喜歡想熱愛/卻繞不過拒絕的東西/我是左手矛右手盾,是自己的敵人。”在這里,他充分地論證事物的多樣性、矛盾性,也發(fā)現(xiàn)其始終不變的定律,并將“暗物質(zhì)”重新送還給世界。的確,“暗物質(zhì)”的發(fā)現(xiàn)與詩意的“命名”對詩人的創(chuàng)作而言是至關重要的。當人們對常態(tài)熟視無睹的時候,詩人卻熟視“有”睹,卻能夠在人們最需要的時刻激發(fā)人們感知這一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使處于“暗物質(zhì)”結構中心的客體能在正常光線下被人看見,使“暗物質(zhì)”身上的色彩能夠完全折射出來,與世界產(chǎn)生廣泛的關聯(lián)。正由于“暗物質(zhì)”可以“被感覺”,可以產(chǎn)生與永恒事物間的血緣關系,詩人才有了對“暗物質(zhì)”命名的快樂。所以說,對事物的重新命名,并不在于它表現(xiàn)了一切新的可能的情節(jié),而在于它在人們想象的時刻,能把現(xiàn)實中不可思議的東西,同我們現(xiàn)實生活的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從而產(chǎn)生詩意“彌漫”。
今天,詩有何用?從周所同的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我們欣喜地看到:在生活日益碎片化的時代,作為“無用之用”的詩歌,就是為了人們?nèi)ジ惺芤稽c活力,竭力保持生活的感召力。特別是當一切置我們于網(wǎng)絡之中,一切都欲使我們失去活力、變得標準化的時候,詩歌以其特有的方式構成了一種“解碼器”,促使我們變得清醒,變得有活力,變得美妙異常,變成完美的自我。就拿周所同的這組《藍調(diào)》來說,生活的現(xiàn)場與心靈的氣象總是彼此“照應”,一次次“照應”成生動的自我。
如果說生活是一個大熔爐,那么,生動的自我就必須在“大熔爐”里煉就“心靈氣象”。據(jù)了解,在中學讀書時就開始寫詩的周所同,一開始寫作就少有“吊書袋”的成分。他默默走進那塊園地,帶著山間泥土的清香,歌唱瓜棚豆架和苦艾山花,嘆息著父親的辛勞與爺爺?shù)募拍v述著山村里姑娘與小伙子們的故事。在他看來,自己出生的那個小山村、那塊黃土地一切都是美的,只有在那里才有詩。后來詩歌標簽從詩園里撤退了,洶涌的外潮將朦朧和感覺帶了進來,周所同也已從清風明月、蛙唱雞鳴的瓜棚豆架下走出,毅然掉頭走進世界的深處,將自己成熟了的胸脯撲向廣袤的土地,擁抱湛藍的天空。如今,回過頭來寫自己熟悉的鄉(xiāng)村,又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我喜歡米粒,是愛最小的/螞蟻;喜歡白菜蘿卜/是愛簡單的葉子和露水/喜歡一個人,是愛上他的/缺點和失敗;喜歡虛幻的美/是愛塵世中深陷的足跡/偶爾,也會自己喜歡自己/是平庸的人愛著平庸/是記住我和忘記我一樣容易”。
從清新明麗走向穩(wěn)重豁達,從講究技巧走向散淡素樸,周所同的詩完成了一次次的“蛻變”。正如他自己所言:“詩是慢是虛無,只能暗自生長,只有翻書的手指,能使喧嘩的世界安靜。”從故鄉(xiāng)的一隅放眼世界,從個人夢幻般的往事升華到人類命運的思考,周所同的詩路越來越寬,終于以自己“垂長的堅韌和比孤獨更虔誠”的執(zhí)著追求,在新時期的中國詩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生食素,喜歡粗茶淡飯/不殺生也不想混入什么天堂/有米充饑有水止渴就挺好的/活得散淡,喜歡三尺清水/養(yǎng)一片閑云。至于卑微和清貧/就不說了,相似的人太多/而我屬虎,還藏著低吼長嘯的花紋”。這不,周所同的“自我鑒定”像是自嘲,但更多的是自省。是的,“粗茶淡飯”屬生活,“三尺清水”屬心靈,生活現(xiàn)場也好,心靈氣象也罷,對詩歌創(chuàng)作而言,二者之間從來就沒有誰輕誰重的掂量。因為,詩是直達我們?nèi)康纳硇?,它以生活來充實我們的思考,以激情來釋放我們的筋肉,以心靈感應我們的語言本能,引領我們走向深遠宏博、優(yōu)美完好的世界。
總之,不管是“反差性”思維,還是“暗物質(zhì)”發(fā)現(xiàn);不管是生活現(xiàn)場,還是心靈氣象。周所同那熔鑄于詩中流動不息的生命意識,那一顆跳動著的對生活、對故土的愛心,對人類命運的獨特思考與體驗,特別是他對“暗物質(zhì)”的發(fā)現(xiàn)與命名,給了我們?nèi)碌乃囆g視覺與思考,產(chǎn)生出一種有機的生活現(xiàn)場與精神幻覺,也就是“生命形式”的幻覺。這就是周所同,一個孜孜不倦努力攀登詩歌高峰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