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學民
編者按:
為了滿足廣大史志愛好者的需要,從本期起,本刊開辦“龍江古籍”欄目,重點介紹有關(guān)黑龍江歷史的史志書籍,以供廣大讀者研究和閱讀。與此同時,也歡迎廣大學者和古籍收藏者,提供古籍信息和好的建議,共同辦好這個欄目。
本期首先介紹《龍江三紀》?!洱埥o》是周誠望、董惠敏、趙江平三位同志標注的一部叢書。輯注者仿古代目錄學家叢書之體例,把黑龍江省較早的幾種志乘的名著,輯在一起,名曰《龍江三紀》?!洱埥o》含《柳邊紀略》《寧古塔紀略》《龍沙紀略》,對于了解清初黑龍江地域的歷史、地理和民情風俗,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柳邊紀略》由清朝楊賓撰寫。全書分為五卷,其最后一卷為詩。楊賓在《柳邊紀略》自序中介紹說:“柳邊者,插柳條為邊,猶古之種榆為塞。而以之名其書者,以柳邊為寧古塔境也?!倍?,在書中卷一里,作者又詳細介紹柳邊“高者三、四尺,低若一、二尺,掘壕于外,呼為‘柳邊條’,又曰‘條子邊’?!碑敃r,還稱呼柳邊為“盛京邊墻”“柳墻”“柳城”。據(jù)新《辭?!方榻B說:它是從清初順治年間開始分段修,至康熙陸續(xù)完成的一條柳條籬笆,是用來禁止邊內(nèi)居民越過籬笆打獵、采人參和放牧的。它南自今遼寧鳳城起,東北經(jīng)新賓東折西北至開原,叉折而西南至山海關(guān)北接長城,一條名為”“老邊”;又自開原東北與老邊相接至今吉林市北的一條,名為“新邊”。初設邊門二十一座,后減為二十,每門常駐官兵各數(shù)十人,以稽查行人出入。這就是歷史上曾經(jīng)名著一時的“柳邊”。它的建置和作用也就大致如此。
《柳邊紀略》乃是作者記述當年柳條邊外的形勢、山川、道里、衛(wèi)所、官制、兵額、城堡、驛站、部落、寺廟、貢賦、物產(chǎn)、民情、風俗等情況的一部有著相當史料價值的地方史志著作,對古跡所在,流人遭遇則尤為注意,從中可以看到清初東北地區(qū)的各種情況。所以《清史稿》說:“賓撰《柳邊紀略》,述塞外事甚詳。”《清史列傳》也說:“其書網(wǎng)羅巨細,足以訂史書之謬,而補版圖之缺?!边@些評價今天來看,我們認為是不為過譽的?!读吋o略》卷三中對民俗、風物的準確和精彩的記載,反映了當時寧古塔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的落后。清順治十二年時的寧古塔,“滿洲富者緝麻為寒衣,搗麻為絮,貧者衣狍、鹿皮,不知有布帛?!痹谖幕矫妫瑢幑潘畼O少,僅有屈指可數(shù)的《史記》《五經(jīng)》《漢書》《李太白全集》《昭明文選》《歷代古文選》《杜工部詩》《字匯》《盛京通志》《大學衍義》《綱鑒》《皇明通紀纂》十二本書,其中九部是兩個流放的漢人罪犯帶去的。在流放漢人罪犯的眼里,“塞外凡魚皆肥美”,“牛魚,鱘魚也。頭略似?!寥酥焙魹轺\……重數(shù)百斤,或千斤,混同、黑龍兩江,虎兒哈河皆有之。最不易得,得之則群居而……食之?!?/p>
《柳邊紀略》的作者楊賓,字可師,號大瓢,又號耕夫,浙江山陰(今紹央)人。據(jù)《柳邊紀略》自序和清同治《蘇州府志》卷一百一十二《流寓》以及對有關(guān)資料的考證得知,楊賓生于清順治七年(1650 年),卒于康照五十九年(1720 年),終年七十一歲。他出生在一個“薄有良田疇”的中小地主階級家庭。父親楊越在明末為諸生??犊蝹b,尚氣節(jié),好交友。因朋友中有人與南明大臣張煌言的抗清活動有聯(lián)系,“事發(fā)。辭連越,減死,流寧古塔?!蓖瑫r,與其妻范氏偕行,留老母及二子(楊賓、楊寶)于家。當時楊賓才十三歲,上奉祖母,下攜弱弟,只得依靠叔父為生。大約在楊賓二十歲時,叔父因病去世,生活的重擔就完全落到了他的身上,可說是艱苦備嘗。待到他祖母去世后,這時他年已四十,即打點行裝,于康熙二十八年初冬,首途赴寧古塔省親。途中墮馬,“觸石破顱,血流數(shù)升”,幾乎死去。歷盡千辛萬苦,才與離別二十八年的父母相會。此次探親之后,時隔四年(即康熙三十二年),楊越即死于戍所,例不得歸葬。他又到處奔走泣訴,陳情于大吏官府之門,最后獲準迎母奉父柩歸,故時人有“楊孝子”之稱。他從小聰慧,是一個“舉止異常兒,父母爭憐惜”的孩子?!肚迨妨袀鳌氛f他“八歲能擘窠書(寫大字),稍長工詩古文,務為有用之學,不樂仕進。康熙十七年(1678年)僑寓吳門(今江蘇蘇州市),巡撫張鵬翀推舉楊賓應博學鴻詞科,力辭去?!边@所謂“博學鴻詞科”,是清朝統(tǒng)治者在一般科舉考試之外特設的“制科”,其主旨是為了進一步籠絡和網(wǎng)羅那些“學問淹通,文藻瑰麗”而又不愿參加一般科舉考試,還頗有些故國之思的知識分子的。故當時被薦舉的有如朱彝尊、施潤章、嚴繩孫、潘來等輩,皆為當時這類有名的“奇才碩彥”。楊賓能被巡撫推薦,實在很不一般。從這里我們也不難看出他在二十八歲的青年時期,就已“學問淹通”,而名重一時了。二是他竟拒不赴試,這不能不說明在他的身上,具有一種受他父親影響不與清朝統(tǒng)治者合作的民族氣節(jié)。由于他“不樂仕進”,家貧無以為生,就不得不“從茲事硯田”“挾筆墨以游而為人所不屑為者”了。后來他雖“以刑名、經(jīng)濟之學佐大吏幕”,但始終沒有擺脫他那筆耕者的生活,這大概是他又自號“耕夫”的一種緣由吧!
楊賓是一個有著多方面藝術(shù)才能的人。自卜居蘇州以來,“求書者日踵于門”,頗為應接不暇。他著述頗富,除《柳邊紀略》五卷外,尚有《晞發(fā)堂文集》四卷,《晞發(fā)堂詩集》二卷,《力耕堂詩稿》三卷,《金石源流》及《大瓢偶筆》《鐵函齋書跋》等若干卷?!肚迨妨袀鳌氛f他“詩主沈著,身后散佚,惟存一卷,皆辛苦愁慘之音?!薄读吋o略》標注學者周誠望認為這一看法是對的,但詩惟存一卷,則不確,這大概是指《柳邊紀略》后所附那一卷說的吧。至于“身后散佚”,那是肯定的,至為可惜!
關(guān)于本書的寫作年代和地點問題,《清史列傳》說:“ (賓)待父戍所時,著《柳邊紀略》”。但作者在《自序》里卻說:“日侍兩親,供三十年子職于數(shù)月之間,尚何心求寧古塔之文獻而書之哉?迨后先子即世,歸葬中原,回念耳目所聞見,有宜書者?!边@就告訴我們他開始動手寫作此書的時間,是在他父親歸葬中原之后,所以《柳邊紀略》的寫作,自然不是在他去寧古塔的康照二十八年冬和歸時的二十九春,這段“供三十年子職于數(shù)月之間”的時間內(nèi),是毫無疑義的。那么到底寫于何年?據(jù)《清史稿》卷四百九十九有關(guān)楊越、楊賓父子的記載,我們推斷楊越約在康熙三十二年卒于戍所,又過了兩年才得歸葬中原,則為時已在康熙三十四年了。所以作者寫作《柳邊紀略》的時間,應在康熙三十五年以后。又,作者在康熙四十六年正月初九的日記中云:“?!读吋o略》,存疑四”,則該書的最后定稿當在是年,或稍后,該是沒有疑問的。寫作的地點當然也不在寧古塔的戍所,而是在今蘇州市他的寓所里。
此文對《柳邊紀略》的介紹,主要來源于《龍江三紀》的前言,其次是《柳邊紀略》原文?!读吋o略》能夠著成和流傳至今,實是難能可貴,正如作者楊賓在《柳邊紀略》自序中言:寧古塔“中原之人偶一至焉,皆出九死一生,呻吟愁苦之余,誰復留一字以傳?”所以,我們要從內(nèi)心里由衷地感謝楊賓的《柳邊紀略》,為龍江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