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瑞
摘 要:雙人舞顧名思義就是兩個人一起舞蹈,它絕不同于兩個人舞蹈。雙人舞一定是兩人之間的一種關系的表達。在雙人舞的教學中首先得了解雙人舞的形式:非接觸形式、接觸形式、托舉形式[1]。清楚了雙人舞的形式之后才能更好地運用于整個作品的編創(chuàng)。
關鍵詞:雙人舞形式;編創(chuàng)
中圖分類號:J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7-0-03
一、雙人舞非接觸形式
雙人舞非接觸形式就是兩個人不接觸而舞蹈。在這里要區(qū)別于兩個人獨舞,它可不是各跳各的。雙人舞非接觸形式雖然不接觸,但是要求維護雙人之間的關系。
(一)雙人舞非接觸形式練習
1.主動和被動練習
主動和被動練習:分為主動者(A)和被動者(B),兩個人可以選擇面對面站立,A勻速緩慢的開始做動作,B做跟隨。前期動作不要過于復雜,可以從簡單的動作入手。例如頭部動作,A只是做簡單的頭部往旁側倒下墜,B跟隨。兩人主被動關系也可以在動作的某個瞬間角色互換。再例如雙人流動起來簡單的“你進我退,我進你退”練習等等。當有了一定的默契度之后再開始加上“重心轉換”。重心轉換在主被動練習中會培養(yǎng)學生對動作細膩性處理,同時通過主被動練習能使兩個人迅速制造一種氛圍,快速熟悉對方肢體并形成關系。
2.空間里找空間練習
空間里找空間練習:分為空間的制造者(A)和空間的填補者(B),該練習方式主要可分為:纏繞和穿插。纏繞,就是雙人配合在空間上多以圓的路線而發(fā)展編出的動作。穿插則是雙人在空間上多以直線為基礎而發(fā)展的。例如首先A以“大”字造型站立,B以A身體為主去做即興。要求做動作緩慢但不能接觸,不管是以纏繞還是穿插的方式,兩人之間的距離越近越好,之后B開始固定自己的路線和動作。然后AB角色互換,在雙人達到一定的默契之后就可以一起做空間上的即興,這時候雙人產生的任何空間效果都是轉瞬即逝的,一旦雙人動起來就得靠學生的藝術直覺立即去捕捉這個瞬間,反而要求學生對空間的意識。
(二)雙人舞非接觸形式編創(chuàng)
經過這些練習,學生對于雙人舞的空間構圖意識、空間上的配合以及運動的軌跡都已經有了初步了解。也是為了后續(xù)更好地開展雙人舞的編創(chuàng)工作。要求學生只要不接觸,將之前兩種練習連起來或者單一的運用都可以,并帶有節(jié)奏的處理以及注意雙人氣口的配合。雙人非接觸形式的編創(chuàng)并不作為筆者本次討論的重點,因此在這里也不做過多的要求。[2]
二、雙人舞接觸形式
雙人舞接觸形式就是兩個人接觸而舞蹈,它區(qū)別于雙人舞托舉形式。托舉雖然也是接觸但是它的形式一定是離開地面的。所以雙人舞接觸形式可以理解為接觸而又不離開地面。
(一)雙人舞接觸形式練習
1.信任練習
信任練習:分為引導者(A)和被引導者(B)。B閉上雙眼后伸出右手,A用右手去扶對方的右手作為控制前進的方向,左手扶在對方的腰部位置作為傳達力量的大小。如果B感受到了A給的力量很小或者沒有就說明指引的前方“交通”堵塞或者有危險需要慢一點前進或者停下來;如果B感受到了A給的這個力量很大,就說明可以大步前進甚至可以跑。B只需要去感受A給的牽引的方向和力量的大小。需要注意的是引導者指引方向明確,給予對方的力量恰當;被引導者去感受引導者帶來的方向和力量并充分地去調動自己身體的感應能力。
2.即興練習
即興練習:分為引導者(A)和被引導者(B)。A自行選擇面對B的方向,運用身體關節(jié)任意一個部位帶動B的身體,B在全身放松的狀態(tài)下去感受A所帶來的力量的動勢而產生的肢體的變化。在這里強調一點,A在選擇身體某個關節(jié)帶動B的時候,不可以有某個瞬間脫離B的身體,還要保持其流暢度。當然根據前面所講AB在做即興的練習中的某個瞬間角色可以互換,達到一定的默契程度后可以變成互動。雙方都可以運用自己的肢體去帶動對方的肢體,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即興練習過程中的要求更多地是要讓學生專注于“里”而不是“外”。要讓學生更多的去專注于肢體的內在的邏輯關系而不是一味地看這個動作好不好看,造型漂不漂亮。使學生更多地去關注對方的肢體、感受對方的力量為之后雙人舞編創(chuàng)積累經驗。
3.力量練習
力量練習:可以分為力量互相拉扯和互相對抗,是一種“共生”。缺雙方任何一個人的力量這個練習都不可能完成。例如雙人力量互相拉扯練習,兩個人雙手交叉拉住各自重心慢慢后靠下蹲,身體的其他肌肉放松用各自的重心去平衡對方的力量。在這個雙人力量互相拉扯練習的基礎上,接下來可以嘗試失衡到復衡的練習中。也就是說雙方在雙手交叉拉住對方的手的同時重心慢慢向后靠,然后去松開各自的同一只手,這時雙方的力量就會在各自的另一只手上。然后同時發(fā)力往回拉的時候松開這只手,隨后各自重心往后落的同時再馬上拉住另一只手恢復到之前平衡的位置上。雙人力量互相對抗練習,首先雙方蹲坐在地上將背部貼合在一起,力量同時向中間擠壓形成對抗緩緩站起來。無論是雙人力量互相拉扯還是對抗的練習中,我們會發(fā)現一個共通的原理就是重心都沒在各自身上但一直“牽扯”著雙方。
雙人重心的承接練習區(qū)別于托舉的練習,雖然都有重心的承接者和被承接者,但區(qū)別在于雙人配合之間有無離開地面,有離開地面的就是托舉形式,沒有離開地面的就是接觸形式。例如傾倒力量訓練,最簡單的是被承接者處于自然站立狀態(tài),中段力量保持住并選擇一個方向慢慢傾倒,承接者去接住對方。
(二)雙人舞接觸形式編創(chuàng)
通過之前的雙人即興練習和力量練習,學生已經初步進入了雙人舞的編創(chuàng),只不過在這個時期的學生并不是帶有思考的去編創(chuàng),更多的是無意識,只是隨著動勢去改變自己的肢體。在雙人舞接觸形式編創(chuàng)中有兩點限制,一是在雙人編創(chuàng)的過程中,不允許某個瞬間離開對方的身體;二是避免雙人之間有托舉的出現。每一組雙人回課時常為一分半到兩分鐘并且不加任何節(jié)奏和氣息的處理,只是勻速的、流暢的完成雙人動作。之后根據學生“回課”質量,做得好的學生再要求舞蹈動作質感,加入氣息和節(jié)奏的劃分并帶入情感。做得不好的學生通過老師的幫助重新修改好內容,最后告訴學生以什么情感去跳這段舞蹈。例如男女雙人舞的話,演員是想表現“你儂我儂”的愛情,還是戀人重逢后的喜悅,再或者是不忍分別的傷痛等等。再例如男生之間雙人舞,我們可以表現父子之情、兄弟之情、同窗之情等等。同理女生之間雙人舞也是一樣的,主要還是讓學生主動起來。
三、雙人舞托舉形式
雙人舞托舉在雙人舞編創(chuàng)的教學過程中,相比較雙人舞非接觸形式和接觸形式的教學工作而言是重點也是最難環(huán)節(jié)。雙人舞托舉形式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將另一個人抱起脫離地面舞蹈。
(一)雙人舞托舉形式練習
單一托舉練習:
首先雙人舞托舉的重心為兩個人共享一個重心,所以在托舉的練習當中不管是“低把位托舉”還是“高把位托舉”不僅是對“底座”的力量有要求,還要求把上人的氣口和力量的配合。在之前的雙人舞接觸形式中我們已經做了雙人之間的力量的初步練習,也對這次托舉的練習將會有很好的幫助。
側舉:雙人分為托舉人(A)和托舉人(B),兩個人同側面緊貼站好面沖教室的一點方向,A用左手去扶著B的腰部位置,B用右手去扶著A的腰部。A慢慢彎曲自己的膝蓋然后將重心往左腿上移,胯部緊貼B的胯部,然后A轉移重心至右腿發(fā)力往下踩站直,左腿抬至25度。B只需要放松但要保持自己中段的力量,當被A側舉起來時控制好自己的身體保持好一個側面。當A將B放下來的時候,注意彎曲自己的膝蓋不要受傷。熟練之后AB互換。AB都熟練的做過之后我們加一點難度,這次變成AB相反面?zhèn)让嬲玖?,AB都伸出自己緊貼對方的那只手從背后反抱對方的胯部位置。首先A彎曲自己的膝蓋,用自己的胯部去承接B的重量,然后將B托起往B身后的方向移動,再輕輕地放下對方,使對方的身體回到自己的重心,接下來AB互換,剛開始可以慢一點不需要連起來,熟練之后就可以流動起來,這也是最簡單的托舉移動。我們從簡單的側舉的練習中使學生對于雙人舞的托舉中把位的重要性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也感受到了“胯部”的力量的重要性。因此讓學生們建立起對身體胯部的正確認識,為之后托舉的發(fā)展變化做基礎。
肩托舉:先做單一的上肩練習和倒地緩沖練習,AB先練習將自己兩個胳膊自然下垂向后劃動到舉起右手成順風旗位置之后放下,再配合腳,腳的步伐為“左—右—左—跳”。熟練之后,AB面對面站立(距離大概3米),A站立不動,B在3米遠的地方開始做剛才單一練習的動作并配合腳的步伐,B跳起的方向是A頭頂的斜上方,切不可橫沖,在空中的姿態(tài)成“大”形狀,并且在被接住的時候雙手和雙腿抱住A,A需要做的是在B跳起來的時候,要借用緩沖的力量,落在自己的肩部位置,不能說是為了接B就去用力使勁頂B。熟練之后接下來我們稍微增加一點難度,牽手對拉—緩沖落地—起身—上肩。A和B同時伸出右手通過各自的重心以及力量產生對拉狀態(tài),然后B向自己的右邊緩緩失去重心后在地面上旋轉一圈,A持續(xù)發(fā)力給B,B接力順勢從地面上躍起騰空后上肩,B注意的是需要將自己的腹部放在A的肩膀上。
(二)雙人舞托舉形式編創(chuàng)
雙人舞托舉形式編創(chuàng)可以從托舉的單個造型開始。例如每組雙人出5個托舉造型,然后進行編號將5個托舉造型按照不同的順序連接起來,做3組不同的托舉連接并帶有節(jié)奏的處理。鼓勵學生去做復合托舉。復合托舉對于雙人之間氣口的配合,以及力量的要求要更上一個層面。通過托舉的連接,讓學生們清楚地了解了托舉的發(fā)力,氣口的配合以及還有對力量的要求。它是兩個人之間的默契配合以及恰到好處的力量轉換。要求學生不要輕易地放過每一個雙人之間的接觸,盡可能多地去發(fā)展托舉。托舉雖然不是雙人舞表達的最終目的但好的托舉,漂亮的托舉是會給雙人舞作品加分。需要注意的是托舉之間要巧妙的編排連接,而不是為了展示托舉而托舉,托舉的形式一定是服務于作品的,好的舞蹈作品內容與形式應高度完美統(tǒng)一。
四、結束語
舞蹈編創(chuàng)的本身就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一旦涉及作品的時候不管是獨舞、雙人舞、三人物還是群舞作為編導首先考慮的是主題立意和選材。肖蘇華教授提出:“主題立意關系到一部舞劇的文化底蘊與高度,同時又關系到思想的深度與高度,從而決定著藝術品質與思想品質。選材有兩種途徑,第一種途徑是選別人的材,既選用文學名著、電影題材、喜劇名著、舞劇名著進行徹底改編等。這種途徑稱之為選用別人的材。第二種途徑就是選自己的材,或者叫原創(chuàng)性選材,是編導自己“杜撰”的故事。這類題材有的是以真人真事為背景的,有的完全是由編導自己想象出來的。題材與主題是構成舞蹈作品的兩個層次,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題材是舞蹈作品中直接表現的對象,是顯而易見的。而主題則是寓于題材之中體現出來的,有時甚至是隱而不露的,需要經過觀眾的體味才能得以把握?!盵3]這里雖然說的是對于舞劇而言,但對于任何舞蹈作品這一段話都非常適用。當學生真正地進入雙人舞作品的編創(chuàng)時,作為老師應該提醒學生在舞蹈語言表達上的準確性,不能只是停留在具備編動作階段,要讓學生們懂得如何去建立心理環(huán)境,從心理語言再外化到肢體動作語言,更好的呈現出雙人舞作品。
參考文獻:
[1]王玫.傳統(tǒng)舞蹈的現代性編創(chuàng)[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7.
[2]呂藝生.舞蹈學導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3]肖蘇華.中外舞劇作品分析與鑒賞[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