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金忠
摘要:目的 ?研究信必可改善支氣管哮喘肺功能的作用。方法 ?選擇我院2018.1-2020.1收治的支氣管哮喘患者21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105例。對照組采取抗感染、吸氧治療,觀察組給予信必可吸入治療。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9.0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9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從治療前后肺功能對比來看,治療前兩組肺功能對比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FEV1、FVC、MVV、FEV1/FVC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信必可治療支氣管哮喘療效顯著。顯著改善肺功能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信必可;支氣管哮喘;肺功能
【中圖分類號】R5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08-031-01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呼吸道常見病,多發(fā)病,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及生活,由多種細胞及細胞因子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疾病,抗炎,解痙是基本治療方法。因此,如何有效改善支氣管哮喘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是呼吸科醫(yī)生面臨的主要問題[1]。信必可對于控制效果有很好的效果,且產(chǎn)生的不良反應小。近年來,筆者采用信必可治療支氣管哮喘取得較好療效,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1-2020.1收治的210例支氣管哮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診斷均以2016年中華醫(yī)學會《支氣管哮喘防止指南》中的條例為標準,將符合標準的21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105例,其中男60例,女45例,年齡16-62歲,平均(36.5±4.1)歲。共計42例輕度,39例中度,26例重度。對照組:105例,男58例,女47例,年齡(17-61)歲,平均(35.9±3.7)歲,其中39例輕度,44例中度,22例重度。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給予臨床常規(guī)療法(戒煙、祛痰、抗感染、吸氧治療)。觀察組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信必可吸入,每天2次,每次1吸,治療期限持續(xù)1年,如病情加重,加吸1-2次,如仍然不緩解,住院綜合治療。
1.3觀察指標
(1)測定兩組患者的FEV1、FVC、MVV、FEV1/FVC。
(2)根據(jù)支氣管哮喘療效判定標準,確定治療效果,記錄不良反應。
(3)療效標準包括痊愈、顯效、有效、無效:痊愈:癥狀完全消失;顯效:癥狀顯著改善FEV1增加25%-30%;有效:癥狀緩解 FEV1增加15%-20%;無效:癥狀無改善或者惡化。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均使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 )表示,并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并進行x2檢驗,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則使用P<0.05表示。
2結果
2.1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達到了99.0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95%,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2.2兩組患者肺功能各指標比較
經(jīng)過治療后觀察組的各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2。
2.3安全性比較
對照組中有1例有輕微頭暈,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3討論
目前,臨床上治療支氣管哮喘疾病的藥物種類較多,不同的藥物產(chǎn)生的效果也不盡相同。信必可是ICS-LABA的聯(lián)合制劑,兩種成分有協(xié)同作用,可以全面控制哮喘的兩個重要發(fā)病環(huán)節(jié)(氣道炎癥、平滑肌痙攣)。筆者對收治的支氣管哮喘患者采用信必可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本結果與文獻等研究結果相近[2],信必可能夠顯著改善肺功能,減輕哮喘癥狀,減少急性發(fā)作次數(shù),使哮喘患者的治療更為方便,增強患者規(guī)律治療的依從性,由于福莫特羅的增加,減少糖皮質(zhì)激素的用量,而不降低療效,信必可能明顯改善患者肺功能水平,療效顯著,本研究觀察組FEV1、FVC、MVV、FEV1/FVC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上述表明,信必可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臨床效果顯著,有效加快診哮喘緩解,改善肺功能,不良反應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中華醫(yī)學會全科醫(yī)學分會.中國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6,9 第39卷第9期.
[2]馬文霞,孫霞,秦孝波.信必可吸入治療小兒哮喘55例療效觀察[J].醫(yī)藥與保健,2015,24(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