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程
明朝后期,后金(清朝前身)入侵東北。薩爾滸之戰(zhàn)中,明朝軍隊戰(zhàn)敗,此后不斷失利,領軍將領幾乎誰去誰死,朝廷充斥著惶恐、悲觀的氣氛。這時,一名七品小官主動站了出來,甘愿去東北抗敵戍邊。他,就是袁崇煥。
袁崇煥,字元素,號自如,于明朝萬歷十二年(1584年)出生于廣東東莞石碣水南村。由于父親在廣西做生意,袁崇煥少年時也到了廣西,一邊讀書,一邊習武。他非常崇拜岳飛等英雄,立志將來報效國家。
在考秀才和舉人的時候,袁崇煥都很順利,但在考進士的時候,一連考了四次都名落孫山。科舉是每三年考一次,這一晃就是十二年過去。袁崇煥感到氣餒,萌生了歸隱山林的想法。在父親的鼓勵下,他又繼續(xù)發(fā)奮讀書。
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春,袁崇煥終于考中進士,被任命為福建邵武縣知縣。
袁崇煥到任后,整治腐敗,審結冤案,重視民生,又很親民,沒有官架子,頗受當?shù)匕傩論泶鳌S刑焱砩?,街坊失火,現(xiàn)場濃煙滾滾,火光沖天。圍觀的群眾發(fā)現(xiàn)救火的人中,有一人身手格外矯健,在屋墻上往返騰挪,如履平地。等火被撲滅,才發(fā)現(xiàn)這人竟然是縣令袁崇煥,只見他臉上灰不溜秋的,沾滿油煙,卻毫不在意。人們無不贊嘆。
天啟二年(1622年),袁崇煥進京述職,接受考核。述職完畢,他住在京城,等待朝廷安排新的職位。
這時,正是后金軍攻占廣寧不久,明朝潰軍撤到了山海關,負責戰(zhàn)事的遼東經略熊廷弼和巡撫王化貞已被朝廷革職問罪,先后另派了張鶴鳴和王在晉接替,駐守山海關。但二人一個怕死,一個沒有信心,都難當大任。如果山海關被后金軍攻破,后果不堪設想。
袁崇煥看到形勢危急,便毛遂自薦,自告奮勇,請纓殺敵,還獨自騎馬去山海關外了解情況。
很多人瞧不起袁崇煥,因為他只是個七品縣令,又沒有帶兵經驗。但他的勇氣和御敵策略,得到了御史侯洵等人的賞識,極力向天啟帝舉薦。眼看朝廷無人可用、無人敢往,天啟帝便破格擢用袁崇煥,命他去山海關監(jiān)軍。
袁崇煥覺得,后金軍野蠻剽悍,弓馬嫻熟,擅長鐵騎馳突,而明朝的騎兵偏弱,如果與敵人正面交鋒,明朝軍隊沒有優(yōu)勢。因此,他主張以守為主,先鞏固防線,再伺機殲敵,步步推進,收復失地。他還認為,不能只消極地守著山海關,要到關外去修筑防線,那樣才可進可退,不然僅憑一座山海關,是不可靠的。因此,他決定營筑“關寧防線”,即山海關到寧遠城的防線。
袁崇煥到了關外,就發(fā)動軍民,積極布防。大學士、兵部尚書孫承宗到關外看了袁崇煥的表現(xiàn),對他十分器重。兩人協(xié)力,帶領將士筑牢了寧遠城和周邊衛(wèi)所,練兵選將,包括訓練騎兵;又從葡萄牙人手中購買了威力強大的“紅夷大炮”守城。此外,他們還著力處理好與各少數(shù)民族部落的關系。經過辛苦經營,寧遠及周邊的防務和生產都得到恢復。
孫承宗被奸黨攻擊稱病回鄉(xiāng)后,袁崇煥開始獨當一面,鎮(zhèn)守寧遠城。此時,袁崇煥被升為兵備副使。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親率十三萬大軍,攻打寧遠城。事前,新任遼東經略高第膽小怕事,下令將關外的防線全部撤掉,退守山海關。袁崇煥堅決反對。高第便將寧遠之外那些城的守軍先撤了,此時寧遠城的總兵力才二萬余人。袁崇煥仍然拒絕撤離,表示要死守孤城。結果,袁崇煥和部將滿桂、祖大壽、趙率教等率軍以靜制動,憑借堅固的城防,利用大炮,再尋機出擊,大敗后金軍,獲得寧遠大捷。努爾哈赤羞憤交集,回去不久后便去世,由皇太極繼位。
寧遠大捷是后金與明朝開戰(zhàn)以來,明朝軍隊首次戰(zhàn)勝后金軍,而且是以少勝多。袁崇煥因此一戰(zhàn)成名,被升為遼東巡撫兼兵部右待郎,官居三品。
此時的朝廷,閹黨魏忠賢一手遮天,看到袁崇煥獲勝,便決定派黨羽前往監(jiān)軍,以便將來也占一份功勞。
寧遠大捷后,后金因受挫嚴重,主動與袁崇煥議和休兵。袁崇煥趁機繼續(xù)鞏固城防,并往前推進到錦州,形成“關寧錦防線”。其間,他的父親去世,他也沒顧上回鄉(xiāng)。
第二年五月至六月初,寧遠和錦州的守軍與來犯的后金軍持續(xù)戰(zhàn)斗二十五日,再次擊敗后金軍,獲得寧錦大捷,明朝人心大振。
但這次,功勞大多歸了魏忠賢的閹黨,袁崇煥非但無功,還被閹黨頻繁攻擊。袁崇煥便上疏請病回鄉(xiāng)。
袁崇煥還在路上,沒有回到東莞,天啟帝就駕崩了,由他的弟弟朱由檢繼位,就是崇禎帝。崇禎帝對魏忠賢擾亂朝綱十分痛恨,不久就將魏忠賢及其重要骨干鏟除殆盡,下詔招袁崇煥回朝。
袁崇煥回到東莞,在廣東和廣西走親訪友之后,便奉詔進京,向崇禎帝當面陳述了御敵方略,被授予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負責督師薊遼,專門對付后金。袁崇煥奉尚方寶劍,再次出山海關,筑防御敵。其間,為了統(tǒng)一軍權,他將盤踞皮島、飛揚跋扈并與后金暗中勾結的總兵毛文龍斬殺。
崇禎二年(1629年)冬,皇太極親率十萬大軍,避開袁崇煥鎮(zhèn)守的山海關外防線,繞道蒙古,破壞長城,向北京進發(fā)。袁崇煥曾經對那一帶的防御提過建議,但未被朝廷采納,派兵去協(xié)防,也沒有被當?shù)貙⒐俳邮堋,F(xiàn)在真的出了問題。
京城告急。袁崇煥親率精兵進京勤王,在北京城下,與后金軍激戰(zhàn),第三次擊敗敵軍?;侍珮O便使用反間計,傳播謠言,說袁崇煥是后金的內應,故意放后金軍到北京。崇禎帝不加明察,命令將袁崇煥逮捕問罪。閹黨余孽又趁機攻訐。
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袁崇煥被崇禎帝下令凌遲處死。臨死前,袁崇煥吟出了“死后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的詩句。朝廷在查抄他的家產時,發(fā)現(xiàn)他幾乎沒有多余財產。
袁崇煥死后,明朝在對后金的戰(zhàn)爭中,再也沒有打過像樣的勝仗,直到滅亡。
南明小朝廷和清朝乾隆帝都為袁崇煥平反過,認為他是被冤枉的。
如今,東莞石碣建有袁崇煥紀念園,正門牌坊進去就是巍然屹立的袁崇煥石雕像,名“擎天一柱”。園內還有袁督師祠、袁崇煥傳記浮雕、故居、衣冠冢等,供人們瞻仰和憑吊。袁崇煥的剛毅、愛國、清廉、實干、進取、親民等品質,廣受后人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