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全媒體記者 曾勛
近日,“易中天中華史”最新一卷《嚴嵩與張居正》出版。朱元璋成功實現(xiàn)了王朝私有化,在他架設(shè)的舞臺上,政治劇終于被演成了家庭倫理劇。在這出悲喜劇中,聰明如嚴嵩也是受害者,清廉如海瑞只好當擺設(shè),帝王師與實干家張居正,只僥幸逃過開棺戮尸的下場。這一切是為什么?針對書里書外的相關(guān)話題,廉政瞭望·官察室記者專訪了易中天先生。
廉政瞭望·官察室:您在《嚴嵩與張居正》中談到,海瑞升調(diào)右僉都御史,外放應天巡撫時,曾頒布《督撫條約》整頓吏治。這場廉政風暴遭到大部分官員抵制,他也處處遭到排擠。在您看來,這種悲劇性的根源是什么?
易中天:我們可以先談直接原因。那就是海瑞的性子太急了。急也可以理解。一是當時的貪官污吏弄得地方上民不聊生,他看不下去。二是海瑞年紀不小,耽誤的時間太多,必須只爭朝夕。三呢,改革家都是急性子,比如王安石。不過,中國有句老話,事緩則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本清源,又豈能靠一日之功?
廉政瞭望·官察室:其實到最后,海瑞的一切廉政措施對地方和整個王朝的吏治影響微乎其微。海瑞立起來的清官形象是奪目耀眼的,而他的歷史處境可以說是悲劇性的,歷史上另外那些有名的清官似乎也都差不多。
易中天。(李華攝)
易中天:是的,這就是因為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太大。海瑞是理想主義者,明清兩代官員的俸祿卻非常之低,低到“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費”的程度,不弄點外快就活不下去。你總不能要求大家都跟海瑞一樣,只有母親過生日才吃餐肉吧?所以朝廷對地方官多收一點附加稅的情況,其實是睜眼閉眼的。可以說,官員們都靠這點額外收入維持體面的生活,支付迎來送往的招待費。海瑞要廉政,豈非砸人飯碗?
他的《督撫條約》還規(guī)定,上級官員視察,下級不得出城迎接,更不得設(shè)宴招待。工作餐可以有雞魚肉各一樣,但不得供應鵝和黃酒。民眾自掏腰包,也不準購買忠靖凌云巾和宛紅撒金紙之類奢侈品,吃斗糖斗纏之類零嘴甜食。這就把幾乎所有官員和富人的生活都攪亂了,豈能不群起而攻之?
可以說,海瑞得罪的,是整個官僚集團和上流社會。
廉政瞭望·官察室:您剛才提到的,有的官員為了增加收入,私自增設(shè)附加稅,這種行為合法嗎?
易中天:至少半合法。碎銀鑄成銀錠,糧食運往京師,都會有損耗,所以原本就要多收一點。這就叫“耗羨”。只是多收多少,沒譜。
廉政瞭望·官察室:后來雍正皇帝搞的“耗羨歸公”就跟這有關(guān)?
易中天:正是。雍正時期的耗羨歸公,高薪養(yǎng)廉,也沒有成功地遏制腐敗,乾隆時又出了大貪官和珅。因為腐敗已經(jīng)變成習慣性和制度性的,貪腐所得遠遠超過養(yǎng)廉銀的數(shù)額,哪里止得???肯定前腐后繼。再說他也沒有否定耗羨,只不過要求地方官將耗羨上交,然后自上而下再分配,這又哪里能夠解決問題?
廉政瞭望·官察室:那么,明清兩代官員的俸祿為什么要定那么低呢?
易中天:表面上看,是主張廉潔奉公,為民表率。官員們的日子如果過得清苦,全國上下便都厲行節(jié)約,勤儉持家了。這也未嘗沒有道理,但不能苛求,更不能把標準定得不合情理。
當時,官員上任要自掏路費,這就連海瑞也要抱怨??h太爺必須聘請的助理——錢糧師爺和刑名師爺,也得自己發(fā)工資,這錢從哪里來?還有,海瑞要求境內(nèi)公文必須使用廉價紙張,后面也禁止留有空白,也勤儉節(jié)約得過頭了。結(jié)果也只有兩種,要么集體抵制,要么陽奉陰違??梢姡唤饲榈目燎笾粫氖?,無助于反腐倡廉。不過,這還不是最要命的。
廉政瞭望·官察室:在您看來,導致王朝從上至下腐敗橫行最致命的因素是什么?
易中天:官員的定位。表面上,他們被定位為禮樂教化的推行者,人民群眾的道德楷模。實際上,是帝國權(quán)力的代理人。漢代,州的長官叫州牧,郡的長官叫郡守。牧,就是放牧牛羊。守,就是看家護院。說白了還是打工的。那你就得把工資定得合理一點吧,你給的薪酬那么低,又看守那么多羊,不薅羊毛才怪。
廉政瞭望·官察室:所以要派出巡視員,建立巡察制度?
易中天:是的,而且有時候也管用。因為特派員直屬中央,往往都是為官清正又精明強干的人員。但這靠不住,他們也拿低薪,你怎么保證他們不被收買?更糟糕的是,從漢代開始,巡視員總是不斷地變成地方官,漢代的刺史就是從中央政府的特派員,變成了州的軍政長官。清代的總督和巡撫,更是兼最高監(jiān)察機關(guān)都察院的職務,你說他是地方官呢,還是巡視員?一筆糊涂賬。
廉政瞭望·官察室:為什么會這樣?
易中天:因為權(quán)力不屬于人民。地方官也好,巡視員也罷,都不必對人民負責。漢唐到宋,官員們還有理想,有情懷,宋代更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情況要好一些。明清兩代就只是為大老板打工了,天下興亡不關(guān)他們的痛癢。你讓他們自己監(jiān)督自己,豈非笑話?再說想要建立監(jiān)察制度的也不是他們。
廉政瞭望·官察室:是否可以說,古代的反腐難免帶著最高統(tǒng)治者的個人色彩?
易中天:你說得對,雍正時的反腐就是這樣。結(jié)果他一死,就人亡政息了。當然,制度并不是哪個人制定的。從秦漢到明清,也都有監(jiān)察機關(guān),叫御史臺,明清改叫都察院,但所有的監(jiān)察官員都叫御史,可見一以貫之。就連條款和程序也很健全,幾乎可以確保他們行使權(quán)力??上е螛瞬恢伪?,因為反腐的目的不是為了人民。如果像嘉靖皇帝那樣,縱容嚴嵩、嚴世蕃父子貪腐,監(jiān)察官員又能如何?
廉政瞭望·官察室:嘉靖皇帝是故意的嗎?
易中天:有意無意吧!至少在他看來,聽話更重要,貪點也沒啥。所以,官員的定位,權(quán)力的歸屬,是大問題。
廉政瞭望·官察室:如果說古代對官員的定位錯亂,歸屬不明,那如此龐大的官僚體系,總需要某種東西來維系其運作吧。
易中天:也只能依靠道德教育。
廉政瞭望·官察室:確實,盡管有監(jiān)察體系,整個文官體系的支柱仍舊是道德。
易中天:是的,至少理論上是。這就要有榜樣,海瑞就是。所以,他憤而辭官十六年后,又被朝廷召了回來,還連升三級,成為南京政府正二品的最高監(jiān)察官員。首輔申時行給他寫信說:“維公祖久居山林,于圣朝為闕典。”公祖本是老百姓對知府和巡撫的尊稱。申時行是長洲縣人,家鄉(xiāng)屬于蘇州府,所以這話說得很客氣,字面意思也很漂亮:讓您老人家長期隱居,對于圣朝實在是憾事。但既然是圣朝,當然無腐可反。那又要他做什么呢?
廉政瞭望·官察室:相當于把海瑞放在臺面上做擺設(shè)?
易中天:準確地說是做榜樣。萬歷皇帝就說:(海瑞)當局任事,恐非所長,而用以鎮(zhèn)雅俗、勵頹風,未為無補。也就是說,不管怎樣,榜樣還是要有的。至于實際效果如何,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廉政瞭望·官察室:榜樣不該要嗎?
易中天:怎么能說不該要?當然得要。何況要倡廉,也必須靠好人。只是我們得清楚,榜樣的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能代替一切。反腐和倡廉是兩個方面,現(xiàn)實的問題還需要有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包括監(jiān)察制度的建設(shè)和完善。
廉政瞭望·官察室:但是民眾對清官的渴望,包括對其道德品行的要求,比對監(jiān)察制度建設(shè)的關(guān)注強烈得多。您認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樣的情況?
易中天:簡單地說,就是民眾看不到制度有什么用,只知道如果遇到清官,自己的日子就好過得多。歷朝歷代的監(jiān)察制度,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每個人的遭遇卻不一樣。那么,民眾除了盼望清官,還能盼什么?只有俠客。所以,中國古代的清官戲長盛不衰,武俠小說也大受歡迎。
廉政瞭望·官察室:那您認為,如果有了趨于完美的監(jiān)察制度,就有可能走出歷史周期律嗎?
易中天:有可能,也必須。只是怎么做,我答不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