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婷
貴州航天醫(yī)院呼吸內科 (貴州遵義 563000)
目前,臨床主要采用手術切除的方式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但對于病情發(fā)展至中晚期的患者,手術治療的整體療效不佳[1]。對此,臨床多采用全身化療或體外放療等手段治療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由于放化療的不良反應較多,放療放射性皮炎,放射性潰瘍發(fā)生率較高,化療惡心嘔吐,腹痛腹脹,掉頭發(fā)生率較高。加之患者耐受性差,所以,為了延長患者生存期,還需采用更全面、綜合、有效的治療方法。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經(jīng)纖維支氣管鏡置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貴州航天醫(yī)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6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23例。對照組男15例,女8例;年齡45~77歲,平均(61.5±16.5)歲。試驗組男17例,女6例;年齡44~76歲,平均(60.4±15.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均經(jīng)纖維支氣管鏡活檢病理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其中肺腺癌21例,肺鱗癌13例,其他合并癥12例;痰中帶血26例,伴有胸痛、肺不張、胸悶氣短等情況24例。
對照組采用多西他賽聯(lián)合順鉑化療治療:多西他賽(河南省國藥醫(yī)藥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744,規(guī)格 0.5 ml∶20 ml,70 mg/m2),常規(guī)靜脈滴注1 h,化療第1天靜脈滴注1次,7 d后再靜脈滴注1次;順鉑(江蘇豪森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813,30 mg/m2),靜脈滴注;化療第1天靜脈滴注1次,2 d后再靜脈滴注1次;持續(xù)治療21 d。
試驗組采用經(jīng)纖維支氣管鏡置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療:術前8 h禁食、禁水,術前30 min經(jīng)鼻腔置入纖維支氣管鏡,而后經(jīng)活檢孔注入2%利多卡因5~10 ml,經(jīng)咽、喉、氣管局部麻醉,將纖維支氣管鏡置于病灶部位,目測腫塊形態(tài)、大小、表層情況、出血程度及阻塞、狹窄情況;均勻置入放射性125I粒子,粒子間距控制為1 cm左右;確保邊緣部位粒子源足夠的分布密度,清晰可見。置入結束后,重復多模態(tài)CT掃描,明確是否產生氣胸、局部出血等癥狀。
患者晨起禁食、禁飲,取肘靜脈血4 ml,測定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糖類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水平;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Brief Version,WHOQOL-BREF)量表,評價兩組生命質量,指標包括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生理功能、環(huán)境認知。
試驗組血清炎性介質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炎性介質水平比較
試驗組各項生命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命質量比較(分,
相關研究表明,纖維支氣管鏡檢查是診斷中心型肺癌患者的首選手段,檢查方式主要包括活檢、刷檢等,檢出陽性率高達80%~90%[2-3]。但由于纖維支氣管鏡下活檢所及范圍有限、可取組織相對較少且易壓碎,所以,對病理檢驗醫(yī)師的病檢水平要求較高。操作經(jīng)驗豐富的病理學醫(yī)師鑒別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的一致性高達90%~95%,但鑒別非小細胞肺癌亞型的精準性卻只有30%~40%[4]。受到各種病理學檢查手段自身優(yōu)勢及局限性的影響,臨床檢查診斷需結合患者的病變部位、醫(yī)療設備及醫(yī)師的操作水平,盡最大努力發(fā)揮其最大效用,提升纖維支氣管鏡的陽性診斷率。
對于非小細胞肺癌等中央型肺癌患者,氣道內給予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可促使狹窄或已閉塞的管腔通暢,有效改善患者生命質量?,F(xiàn)階段,臨床微創(chuàng)手段主要包括激光、微波、冷凍或高頻電刀等,但其只能用于治療氣道腔內的腫瘤組織,無法治療管壁內或管壁外腫瘤組織,因而遠期療效不佳,致使管腔阻塞復發(fā)。
放射性粒子治療腫瘤患者的作用機制主要是在腫瘤內部或周圍置入放射源,通過持續(xù)性釋放放射性核素殺滅腫瘤細胞。傳統(tǒng)使用的放射性核素主要包括Co、Rh等,但因為這類核素釋放后會產生中或中至高能級的γ線,醫(yī)師與患者難以控制與防護核輻射反應,因而臨床使用率不高。
采用放射性125I粒子置入治療肺癌患者已取得顯著療效[5]。碘粒子是低能量性的放射性核素,體積較小,低半衰期為59~60 d,單次應用劑量少,所釋放的能量線分為X線、γ線,γ線有效增加射線局部與正常組織的劑量分配比,可直接促進DNA的單/雙鍵斷裂,激活細胞內核酸內切酶,將DNA切割成微細碎片,進而實現(xiàn)殺滅腫瘤細胞的目的。
此外,因放射性125I粒子的射線在組織內僅有約1.7 cm的穿透距離,其對腫瘤外的正常組織幾乎不產生損傷。其通過纖維支氣管鏡將粒子置入患者肺癌病灶中,可治療管壁或管壁毗鄰的腫瘤組織,擴張管腔且抑制再次復發(fā)。相較于外科手術治療,放射性125I粒子置入屬于在局部麻醉下的微創(chuàng)式操作,對心肺功能較差的患者存在根治的可能性。經(jīng)纖維支氣管鏡置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切實消除了外照射局部劑量增加難度大、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嚴重損傷正常肺組織等劣勢,結合多模態(tài)圖像,可提高放射性粒子入針角度、位置及深度的精確性及安全性。
CEA、細胞角蛋白21-1片段(human cytokeratin fragment antigen 21-1,Cyfra21-1)、CA125、糖類抗原153(carbohydrate antigen 153,CA153)、NSE等是非小細胞肺癌的血清腫瘤標志物,可為治療、治療效果評估、預后判斷評估、輔助后續(xù)生命維護、復發(fā)評估等提供可靠依據(jù)。NSE是烯醇化酶γ亞單位之一,在細胞被殺滅或再次增發(fā)時,NSE隨即釋放入血,提升血清NSE濃度,加劇病情。本研究著重測定NSE、CEA、CA125指標水平,結果顯示,試驗組血清炎性介質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表明采用經(jīng)纖維支氣管鏡放射性125I粒子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進而改善患者生命質量。
綜上所述,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采用經(jīng)纖維支氣管鏡放射性125I粒子治療,可有效降低血清炎性介質水平,提高生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