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姣
(廣西城市職業(yè)大學,廣西 崇左 532100)
《爆炸新聞》是由杰伊·羅奇執(zhí)導,妮可·基德曼、查理茲·塞隆、瑪格特·羅比、約翰·利特高聯(lián)袂主演的電影,于2019年12月20日在美國上映。該片以發(fā)生在2016年的福斯新聞臺高管羅杰·艾爾斯的性騷擾丑聞為背景,講述了三位在福斯新聞臺工作、身份不同的女性挺身而出,指控艾爾斯利用職權進行性騷擾的故事。作為福斯新聞的掌舵人、共和黨的風云人物,羅杰·艾爾斯曾在大選中幫助了理查德·尼克松、羅納德·里根與喬治·布什三位美國總統(tǒng)的選舉,這為他贏得了政治上的聲名與事業(yè)上的成就。與此同時,他還提拔了諸多著名的電視新聞主持人,譬如梅根·凱利、格雷琴·卡爾森等。但對于女性來說,這份提拔往往意味著某種交易——以女性的身體作為代價的交易。在本次事件當中,有女性控訴道,羅杰·艾爾斯對她的性騷擾長達20年。
為了完整地呈現(xiàn)出事件當中的女性形象,《爆炸新聞》采用了非虛構與虛構并行的敘事手法。影片主要進行描繪的女性角色有三位,即梅根·凱利、格雷琴·卡爾森與凱拉·博斯皮希爾。前兩位都是現(xiàn)實中的事件當事人,當初正是她們站了出來,提出并實現(xiàn)了對于羅杰·艾爾斯的指控。而凱拉·博斯皮希爾則是影片的虛構角色,她年輕、野心勃勃,渴望著有一天能夠成為電視屏幕上福斯新聞臺的主持人。影片通過對這三位女性角色的描述,再現(xiàn)出在等級秩序森嚴的媒體行業(yè)當中,女性所遭遇的困境,并表明了無論個體的位置和權力如何,性別身份仍然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chuàng)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xiàn)對象,并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和展現(xiàn)的電影或者電視藝術形式。在紀錄片的范疇中,真實是第一要義。在《爆炸新聞》的片頭,一串字幕在銀幕上出現(xiàn),表明該片是由真人真事進行改編而成。影片的一部分素材亦來自現(xiàn)實當中的媒體報道。從這一點不難看出,《爆炸新聞》試圖對于三年前發(fā)生的羅杰·艾爾斯性騷擾一案進行全方位和全景式的梳理與呈現(xiàn)。影片從梅根對于特朗普的采訪切入,更加表明了《爆炸新聞》所要傳達的公共意味。它不是一次簡單的對于所謂的羅杰·艾爾斯在福斯新聞臺內部長達10余年的性騷擾的回顧,更是一次對于造成這種性騷擾的深層次原因的揭露和再現(xiàn)——權力、性別、結構性的不公。這種敘事意圖使得《爆炸新聞》有意地去貼近真實,這也是觀眾發(fā)現(xiàn)影片中的角色和現(xiàn)實中的人物看起來都極為相似的原因之一。約翰·利特高的老態(tài)龍鐘,查理茲·塞隆和妮可·基德曼那有如真人附體的眉眼輪廓和職業(yè)素養(yǎng),都不只是出于影片創(chuàng)作組審美上的考量。這一系列的塑造都是為了更好地去契合真實的情境。
如前文所述,《爆炸新聞》的很大一部分都在展示女性在職場,尤其是像福斯新聞臺這樣等級分明、秩序森嚴的媒介行業(yè)中所遭遇的困境。梅根與特朗普的辯論使她遭受了長達一年的言論批評。特朗普本人亦不正視她的言辭,反而從生理方面來對她進行攻擊:眼睛發(fā)紅,皮膚粗糙,典型的經(jīng)期綜合征。她時常要被別人質問是否一個女權主義者,而她的回答往往為,不是的。她不得不謹小慎微,陷入頻繁的焦慮和困惑。在這種情形之下,梅根的專業(yè)素質在大眾面前淪為第二個要素,而她的女性身份和外表才是人們最關注的地方。作為福斯新聞臺的臺柱和當家主持人,梅根的遭遇尚且如此,更遑論其他女性?導演選取的第二個主要形象是格雷琴·卡爾森。作為福斯新聞臺的明日黃花,格雷琴·卡爾森的境遇較之梅根·凱利更為惡劣。與梅根·凱利不同,她并未展現(xiàn)出羅杰·艾爾斯時常提到的“忠誠”。因此,她未能被福斯新聞臺的權力掌控者們視作自己人。
梅根·凱利和格雷琴·卡爾森這兩個形象在影片代表的是真實和紀錄性。導演通過對于二人處境的勾勒,再現(xiàn)女性即便是獲取了名譽與事業(yè)上的成就,卻仍然要受困于各種來自性別上的攻擊。此外,梅根·凱利和格雷琴·卡爾森也是促使羅杰·艾爾斯倒臺的直接因素。格雷琴·卡爾森對于證據(jù)的耐心搜集和精心準備的訴訟策略,梅根·凱利在關鍵時刻的發(fā)聲都是現(xiàn)實中曾經(jīng)實在發(fā)生過的事情。在真實的世界中,羅杰·艾爾斯的職權壓迫已經(jīng)到了盡頭。但是他利用職權進行性騷擾的過程卻仍然需要呈現(xiàn)。影片將這一部分的敘事責任交托到了虛構角色凱拉·博斯皮希爾身上。如果說梅根·凱利和格雷琴·卡爾森代表的是媒介行業(yè)中的上位者的話,凱拉·博斯皮希爾則表征著那些在事件當中受到最深重的壓迫的人。凱拉并沒有梅根與格雷琴那樣的資本和底氣。她是福斯新聞臺的初來乍到者。凱拉渴望功成名就,能夠在自己家人每天觀看的福斯新聞臺中擔任主持人。她屬于新生的一代,野心勃勃,但還是遭遇了與前輩相似的命運。在這種情形下,她的道德觀念和對于上升的期盼形成了一對互斥的磁極。
《爆炸新聞》中令觀眾印象最深刻的片段來自凱拉在羅杰·艾爾斯辦公室的遭遇。當凱拉被羅杰·艾爾斯命令起身時,她的臉上還掛著禮貌的微笑,但當聽到“提起裙子”“高一點”“更高一點”等一系列要求的時候,凱拉的笑容凝固了。她的情緒從疑惑到驚訝,再到難以置信所導致的僵硬和掩藏不住的羞恥無助,這一個片段完整地詮釋了在職場性騷擾中,女性所遭受的生理與心理上的雙重煎熬。這也是影片唯一一次對于羅杰·艾爾斯性騷擾的全面呈現(xiàn)。梅根與格雷琴都以不同的方式拒絕了羅杰·艾爾斯,但是虛構的角色凱拉卻沒有反抗。正是這一點,體現(xiàn)了影片中紀錄片與劇情片的類型融合??紤]到影片所涉及的題材,《爆炸新聞》對于性騷擾的描述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性騷擾的直接呈現(xiàn)能夠加強影片的力度,使得敘事成立,從而更加具體地表現(xiàn)出女性在這種遭遇中所承受的痛苦。但是,如若選取事件的當事人、現(xiàn)實中的受害者來擔當這一角色時,在當前的文化和語境下,影片難免會陷入使受害者再次受傷的指責。因此,這一部分的敘事職責必須由虛構的角色來完成。而虛構的性質更加賦予了凱拉普遍性——在羅杰·艾爾斯的辦公室中,類似的事件必然發(fā)生過,并且不在少數(shù)。虛構亦反映出影片創(chuàng)作組的寄望,即保護新生的一代遠離此種騷擾。
在《爆炸新聞》的開頭,梅根便以旁白的口吻對福斯新聞臺的權力構造和生態(tài)圈做出了完整的敘述。二樓和八樓成為兩個隱藏在暗處的權力代稱。影片的主旨與其說是女性對于性騷擾的反抗,不如說是女性共同體如何在職場當中和權力進行周旋、抗衡。梅根、格雷琴與凱拉代表著三種與權力相處的方式。
在福斯新聞臺中,針對女性的權力以觀看的形式進行運行。無一例外,《爆炸新聞》中出現(xiàn)的女性都以身著緊身裙的形象出現(xiàn)在觀眾的面前。布里德在《編輯部中的社會控制》中曾經(jīng)提出過關于報社的群體規(guī)范的理論:潛網(wǎng)。潛網(wǎng)是一種非制度性質的、文化層面上的控制體系,通過潛網(wǎng),媒介的報道意圖得以確認,它保證控制者的理念順暢地傳播,并防止外來者和信任破壞既有的規(guī)則。潛網(wǎng)能夠加強媒介組織的凝聚力,維護當下的秩序,保持價值體系的一致性。潛網(wǎng)實質上是特定社會環(huán)境中更大范圍內的社會控制機制的折射。在《爆炸新聞》中的福斯新聞臺,盡管沒有明文規(guī)定,女主持人們都是穿著緊身裙,露著大腿的。這種形象對于新聞這一類公共性質的消息播報并沒有促進作用,但是它能夠滿足男性觀眾對于女性的窺視欲望,能夠滿足羅杰·艾爾斯對于女性的規(guī)訓的權力欲望。
權力以隱秘的方式作用于福斯新聞臺的每一個女性職員的身上。為了確保自己的工作,保證自己不被淘汰,女性必須積極參與到羅杰·艾爾斯的權力所規(guī)定的同化進程當中。羅杰·艾爾斯有意地阻止著女性共同體的形成。他憑借自己的魅力和職權,告訴每一個女性員工,她與另外的女員工是敵人的關系。競爭者之間不存在同盟的關系。緊身裙是以羅杰·艾爾斯為代表的男性欲望和權力的具象化,亦是女性參與到這種同化過程中的體現(xiàn)。女性自覺地穿上了緊身裙。盡管在更衣室中,她們說,這里可沒有攝像機,但是一種權力構成的全景敞視在更大的范圍內存在著。羅杰·艾爾斯運用“名詞化”的操作手法,將女性在媒介行業(yè)中置于次等地位。他認為,女性是性感的,是欲望的投射物,但不具備處理公共事務的能力。她們能出現(xiàn)在電視新聞當中,完全是因為她們能夠勾起男人的欲望。女性甚至缺乏擔任面試官的“天賦”。這一簡單的對等,掩蓋了性別議題中的意識形態(tài)問題,也徹底暴露了媒介行業(yè)乃至所有行業(yè)中男性精英的偏見:男性對于女性的物化和凝視?!侗ㄐ侣劇吩谡宫F(xiàn)女性境遇的同時,也經(jīng)由女性自己的聲音表達了對于權力掌控者的態(tài)度。
在梅根、凱拉和格雷琴,尤其是梅根的眼中,羅杰·艾爾斯是一個復雜的人物。他能力出眾,擁有強硬的手腕,關懷下屬,在職員罹患癌癥時確保他們的安危。對于梅根來說,羅杰·艾爾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物。當她因為和特朗普的辯論遭遇攻擊時,她首先想到的是,羅杰·艾爾斯會為她處理這一切。她被納入了權力的上層,又被權力上層微妙地抵觸著。這樣的身份使得她的發(fā)聲具有一錘定音的效果。格雷琴是真正意義上的覺醒者。她第一個采取了行動來對羅杰·艾爾斯進行打擊。在和權力的相處過程中,她因為身上鮮明的異質性、不合作的態(tài)度,遭到了羅杰·艾爾斯的摒棄。這種摒棄經(jīng)由言語呵斥、降職乃至解雇表現(xiàn)出來。在這種過程中,格雷琴意識到,在所謂的媒介行業(yè)中,她的女性身份比她的個人能力更能決定她的事業(yè)成敗。性騷擾不只是上位者對于弱勢者的窺探與侵犯,它還包括弱勢者不自愿地對于權力的取悅。換句話說,性騷擾超越了單純的性的范疇,它將公共的和私人的混為一談,實現(xiàn)對于個體的否定。對福斯新聞臺有著清醒認知的格雷琴下意識地想要保護凱拉,使她遠離這種權力的侵擾。
而凱拉拒絕了這種保護。在凱拉的認知中,福斯新聞臺是一個神圣的地方,是新聞人的理想所在。她忽視了女性身份和個人能力之間的勾連,運用權力者們所喜歡的視角來看待問題:女人想要得到什么,那她必須付出點什么。但是這種認知和她的女性身份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矛盾。她對于梅根的控訴昭示著她的醒悟:她本可以不必經(jīng)受這些。羅杰·艾爾斯的形象亦從生殺大權的掌控者變成一個純粹的惡的表征。影片以默多克家族對于女性權利的支持短暫戰(zhàn)勝了對羅杰·艾爾斯的支持作為結束。作為權力背后的權力,默多克家族實際上對羅杰·艾爾斯的所作所為抱有的是一種默許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所傳達出的觀念并不會因為掌舵人的變更而有所改變。但是女性可以。在影片的最后,女性職員換上了褲子,凱拉將福斯新聞臺的出入證扔進了垃圾桶,這一切都說明,權力在當下或許是難以撼動的,但是個體仍然可以意識到它的不公,并以自己的方式來進行抵抗,尤其是當權力與女性議題相勾連時。
《爆炸新聞》具備紀錄片和劇情片兩種性質。通過對于真實和虛構的分布,影片表明了對權力、女性議題的態(tài)度。影片通過不止一次地對羅杰·艾爾斯性騷擾事件的簡單回顧,拋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公共議題:我們需要做些什么,才能確保同樣的事不再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