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靜
戴著一副黑色全框眼鏡,身著筆挺利落的黑色外套,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張利站在BCC國際建筑科技大會的演講臺前,講述著“建筑與城市轉型的未來”。演講中,他講述了近年來關注的人體與空間的互動,從人的身體和空間的界面,將“人體工程學”(Ergonomics)向城市與建筑的尺度進行延伸,提出了“城市人因工程學”的研究框架,從五個尺度去看城市未來的可能性。演講結束后,臺下響起接連不斷的掌聲。
在建筑領域,張利無疑是權威人士之一。在接受清華大學本、碩、博的教育后,他先后任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在實踐項目中,2022冬奧會首鋼滑雪大跳臺項目及冬奧會張家口賽道、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屋頂花園“新九洲清晏”及地區(qū)館、玉樹嘉那嘛呢游客到訪中心……每一處建筑都貼上了張利的標簽。此外,張利還有著媒體人以及冬奧代表團工程規(guī)劃技術部負責人的身份,在他看來,多重身份并不會成為他的困擾,如同他所說,這些身份都是要解決一個問題——從事建筑學科的人如何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在對張利的采訪中,“人的感受”是一個被高頻提及的詞匯。在他看來,不論是國家性質的項目,還是一座“小而美”的圖書館,建筑都需要與人溝通,進而與城市產(chǎn)生勾連。建筑師正是要撕掉建筑的冷面,讓它顯現(xiàn)出如同母親肌膚般溫暖的底色。
首鋼滑雪大跳臺夜景
每一座城市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和文化,隨著時代不斷發(fā)展更新,城市面貌亦展現(xiàn)了時間積累的富饒,而歷史遺址便是這其中的產(chǎn)物。北京的首鋼工業(yè)區(qū)便是一座規(guī)模很大的工業(yè)遺址,從1919年至今已經(jīng)走過了近百年的歲月變遷,那些布滿了藤蔓和鐵銹的工廠舊房,廢棄的巨大鋼鐵設備和鐵軌都寫滿了歲月的味道。
2022冬奧會首鋼滑雪大跳臺正是在首鋼原來的工業(yè)遺址上進行建造。據(jù)了解,這是單板大跳臺運動(BigAir)在全球的第一座永久跳臺,也是冬奧歷史上第一座與工業(yè)遺產(chǎn)再利用直接結合的競賽場館。
在一座工業(yè)遺址基礎上注入新活力,又要維持其原有的底蘊。在變與不變之間,如何讓看似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工業(yè)遺址變得溫暖而富有生機?由張利主持的建筑團隊一直在思考。
“對工業(yè)建筑遺產(chǎn)的改造如何能做到吸引大家愿意主動親近?這是建筑師的任務,讓建筑從‘拒絕人到‘邀請人,從‘遠人到‘近人,在這樣強烈的反差之后,大眾對這個建筑產(chǎn)生的好感度會成倍增加,工業(yè)遺址也是如此。從這一個角度入手,每個參與團隊都制定了不同的具體策略,但這點共識是大家一致達成的?!?/p>
在跳臺造型設計方面,靈感結合跳臺競賽剖面曲線與敦煌“飛天”飄帶形象。在跳臺整體顏色選擇上,經(jīng)歷了無色、單色、多色、暖色、冷色、拼色、雙面色、漸變色等多種方向的嘗試,最終選用了以冬奧會徽色彩為基調(diào)的漸變方式,整體顏色偏冷,起跳區(qū)黃色和紅色的漸變節(jié)奏加快,使較暖的顏色在接近地面時結束,將“飛天”飄帶概念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此外,考慮到大跳臺在首鋼園整體偏灰的工業(yè)背景下不能顯得跳脫突兀,張利表示,跳臺整體高度不能夠超過其旁邊的冷卻塔,并且不能夠讓跳臺深入水中太遠,做到盡量少去侵占湖面面積。這樣,“冰雪飄帶”在群明湖倒影的映襯下顯得靈動而飄逸。
目前,首鋼大跳臺的跳臺部分已經(jīng)在2019年12月14日完成了測試比賽,預計于2022年2月舉行冬奧會比賽。冬奧會后,它將繼續(xù)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大跳臺競賽與訓練場館存在。
另一處由張利主持設計的冬奧會項目是張家口賽區(qū)中古楊樹場館群的規(guī)劃,以及國家北歐兩項中心設計(包括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和國家越野滑雪中心)。
國家跳臺滑雪中心“雪如意”
張家口賽區(qū)古楊樹場館群“冰玉環(huán)”
國家跳臺滑雪中心的跳臺頂部有一處直徑80米、總高約40米的圓環(huán),從遠看去,就像一朵潔白美麗的祥云,連接著的跳臺剖面呈現(xiàn)S形曲線,底部則是一個體育場。張家口賽區(qū)的場館規(guī)劃設計外觀宛如中國傳統(tǒng)吉祥物件“如意”的造型,故又名“雪如意”。
在整體場地中,除了能看到“雪如意”外,還有引人矚目的“冰玉環(huán)”?!霸诟鶕?jù)瑞士團隊提出的‘奧林匹克巨環(huán)綜合體的概念改進后,我們采用‘C型步行橋連接跳臺、越野、冬季兩項三個場館,以及古楊樹場館群技術官員酒店、山地轉播中心及其轉播間。保證了我們給觀眾的區(qū)域和給后勤服務的區(qū)域是分開的,這樣就不要在山谷里頭鋪太多的路,節(jié)省了土地,這個環(huán)讓大家印象深刻?!?/p>
在建筑方案設計確定后,建造的具體實施過程給建造團隊提出了很大的挑戰(zhàn)?!皩嶋H上,我們國家的建造機制與規(guī)范對象大多面對城市而設定,很少針對山區(qū)。這次張家口賽區(qū)的設計建造,可以說積累了我們山地設計與建造的經(jīng)驗,在某種程度上,帶有建筑學的課題性。加之北京延慶地區(qū)的雪道賽區(qū),這兩個地區(qū)的建設對我們在山地,特別跟戶外健康相結合的建造規(guī)劃與策劃都是很好的經(jīng)驗積累?!?/p>
張利表示,張家口賽區(qū)的規(guī)劃集結了很多團隊的共同智慧,目前總體已經(jīng)進展到90%,競賽賽道部分在11月9日-13日進行賽道驗證。
2022年冬奧會在即,當張家口賽區(qū)的建筑對外開放時,人們涌入冰雪覆蓋的建筑,這才是一個建筑最完整的呈現(xiàn)?!拔覀冇肋h希望人與建筑能夠形成互動。你進入到建筑中,人主導著這個空間,建筑的宏大對當下的你來說是體會不到的。你沿著梯子行走,一點點往上走到頂部,當你看到360度的山以及內(nèi)環(huán),對整體的建筑就產(chǎn)生了另一番感受?!睆埨缡钦f。的確,那個時候,如同完成了建筑與人的相互簇擁。
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巴塞羅那(Barcelona)老城區(qū)是最受游客歡迎的區(qū)域,也是整個巴塞羅那的心臟。老城區(qū)內(nèi)著名的蘭布拉大街(La Rambla)最北端通向擴建區(qū)(L'Eixample),它是19 世紀60 年代城市擴建工程的產(chǎn)物。這里的街道呈整齊的方格狀布局,交叉路口呈八邊鉆石形。
2008年,那是張利第一次以本地人視角了解這個城市。在與西班牙設計大師胡安·布斯克茨(JoanBusquets)驅車游覽時,他們駛過那個八邊形的中心地帶,參觀了融合不同體驗區(qū)的街塊改造,又駛過具有獨特個性人文關懷的住宅區(qū),最后來到了胡安·布斯克茨的家,那是一個讓張利十分難忘的下午。
到達胡安家約莫下午3點,這正是西班牙人正常的午飯時間。午后的光線斜射進院子,胡安的家還沒有改造完成,院子里面是土地,地面支著一個帆布棚子,它的影子落在土地上軟趴趴的,印出了斑斑駁駁的痕跡。坐在院子中,胡安笑笑說,“這就是我們認為的,生活中不變的東西?!?/p>
那種具有人文氣息的,溫暖美好的景象十分符合張利心中關于建筑的獨特意義——用建筑抵達人,他當下好像忽然了解了意大利建筑大師阿爾多·羅西(AldoRossi)對建筑與城市的探究,找到了一種將城市和環(huán)境重塑出來的方法。“他讓我逐漸理解建筑到城市是如何被連接到一體的,我真正開始理解建成的空間和城市是如何跨越尺度來影響每個人的生活,而且被后來的歷史所認可。這種思維方法使我受益匪淺?!?/p>
如果要在張利主持的項目中,找到一個極具人文氣息的特殊建筑,那青海玉樹嘉那嘛呢游客到訪中心絕對位列其中。
玉樹是藏區(qū)極其重要的宗教中心之一,這一價值主要來自于新寨的嘉那嘛呢石堆。它歷經(jīng)300余年,由來自各方的信徒堆放而成,嘛呢石的數(shù)量規(guī)模為世界之最。
“當時接手這個項目時,并沒有意識到嘉那嘛呢石堆對當?shù)厝说闹匾浴е乱婚_始,我們總是不能抓到重點,后來,我們邀請中央民族大學的桑丁才仁老師,他是玉樹人,從小在這個環(huán)境中成長。他帶著我們與新寨村的村長一起看周邊的環(huán)境,邊走訪邊講述,我們逐步開始了解當?shù)厝说纳钆c文化?!?/p>
那些只是通過書本、紀錄片了解的藏胞生活還是過于表面,即使在旅行過程中有接觸,所有人也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來走進當?shù)亍=?jīng)過走訪和觀察后,張利與團隊觀察到藏胞們居住的建筑與平常的建筑很不同,每座房屋上空都有朝天的平臺,這個平臺似乎可以預示著某種指向性。
于是,嘉那嘛呢游客到訪中心便有了初步規(guī)劃并逐步成型,最終,訪客中心呈現(xiàn)出11座帶獨立樓梯間的小觀景臺,2個觀景臺指向嘛呢石堆,其余9個分別指向勒茨噶、觀世音輪回道場等9處嘉那嘛呢宗教活動的圣地或嘉那嘛呢歷史上的重要地點,每個方向的觀景臺配有一個獨立的樓梯。這種到達指定方向的過程本身是符合當?shù)貍鹘y(tǒng)文化的一種身體對空間的體驗。
“這個石堆對當?shù)厝藖碚f甚至遠超于他們的生活。所以,整個項目的進展過程,實際上是對一個群體的了解。從中,可以看到貫穿于所有文化、社區(qū)的共性,那就是每一個人、每個社區(qū)都是不同的。”
嘉那嘛呢游客到訪中心的選材取自當?shù)?,以當代的方式和傳統(tǒng)的工法嘗試構建一種符合當?shù)卣Z境、容易被人理解并接受的身體體驗,以呼應當?shù)鼐用袷煜さ囊曈X、觸覺與體感環(huán)境。建筑一經(jīng)建成,當?shù)鼐用褡园l(fā)地以傳統(tǒng)的轉經(jīng)方式繞著到訪中心走。
“我覺得,所有的建筑,大到城市和荒野的邊界,小到日常使用的沙發(fā)、茶幾,沒有根本策略的不一樣,唯一的接近點就是與人的關聯(lián)。也許有技術的不同,而一旦針對建筑要留在文明史,一定需要人們的認可,也就是用建筑抵達人?!?p>
嘉那嘛呢游客服務中心雪景
張利對建筑學科的學習、理解與清華大學的培育是分不開的。談到在清華學習期間影響自己的老師,張利立刻說到了關肇鄴院士。
“關肇鄴先生那一代人有著真正的人文精神和殷實的文學修養(yǎng)。作為我們這些解放后上學的人,就會為得到這一輩先生的熏陶而十分感激。關先生留給我一句著名的話,我如今一直在跟學生們重復——做人先于治學,治學先于做事。”
在學習期間,張利第一次打破自己對建筑學科的認知,便是在關肇鄴先生的帶領之下,參與完成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園項目。
“當時,關先生很信任我,我負責生命科學園的初步設計。但有意思的是,這個建筑建起來之后,令我大吃一驚,因為與自己實際想象的呈現(xiàn)很不一樣。雖然后來得到的反饋很好,但當時的我對關先生堅持做的改動是不理解的。后來,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我認為的好的設計圖,與建造出來的實物不能同日而語。這使我得到巨大的收獲。”張利接著說,“建筑師設計的不是圖,不能把圖認為是終結。就像音樂家寫樂譜,樂譜并不是成果,而是當樂譜被樂隊演奏而出的悠揚音樂才是?!?/p>
那如何在建筑沒有被實際建造之前,就可以更好地判斷建筑實際的空間效果?
“兩條路,一個是自己的修養(yǎng),這是終身學習的過程。對于建筑師這個行業(yè),完成初學階段很可能要持續(xù)到35歲。做大型公共建筑與小型的不太一樣,尺度大小與困難程度成正比。第二是利用技術,特別是現(xiàn)在技術的進步,利用VR 技術,在二維圖像、三維模型之外,更讓建筑師接近立體的建筑效果?!?/p>
2007年的金昌文化中心是張利真正意義上主持并滿意的建筑作品。文化中心將整體建筑的西南向界面被分解成20多道面西的實墻和面南的玻璃,平面上不均勻,立面上不垂直。這樣的設計方法使建筑產(chǎn)生虛實對比的光影,如同戈壁上毅然而起的樹林般。進入建筑中,就像尋找捉迷藏中可以藏身的空間。“對我個人來講,在金昌文化中心這個項目完成了我的初學階段。當時我已經(jīng)37歲了,但那是第一次實際建筑與自己的想象很接近的一個項目?!?/p>
在人生的時間軸上,張利對人與建筑的研究也是不斷內(nèi)向看自己的過程。目前,在教師身份下的張利談到如今的清華學子,很自豪地說:“即使時代不斷變遷,有一個事兒永遠不變,清華永遠強調(diào)責任心。大到對這個時代、國家,小到對城市、社區(qū),這從清華大學存在開始便是如此。這就需要每一位學子向自己不斷發(fā)問,你的責任在哪?在建筑領域來說,又可以為這些需求做出什么不一樣的詮釋?”這將是沒有終結的問題,更是所有從事建筑行業(yè)的人可以一直探索下去的問題。
“通過空間來試圖解釋大家想要的生活”
Q:這次召開的CADE建筑設計博覽會中展示了建筑領域的很多方面,您作為總策展人之一,想請您談談這次展會對建筑行業(yè)的意義有哪些?
A:單純從一個博覽會來講很難說對建筑行業(yè)的意義,這是建筑行業(yè)、建筑學會關注的逐漸細致化的一系列見證之一。很明顯的一點是,無論是否有疫情存在,大家都關注到了更加高質量的生活,而不再是那種符號化的作品。這是現(xiàn)在建筑師和城市規(guī)劃師慢慢從“ 物”轉到“人”本身的變化。如果具體來說,在這一次的展覽中,大型活動很久沒有舉辦,從短期效應來看,這次博覽會的召開對學界與業(yè)界來說是大家所期待的。我們能夠面對面討論事情,集中關注某種共同議題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
Q:媒體人、教師、院長、建筑師,多重身份的“跨界”是否會成為您的困擾?這些身份之間有怎樣的串聯(lián)?
A:最開始我是青年教師與建筑師,這兩個身份的沖突并不大。建筑教師一般在年輕時候都是這樣的角色,后來,做雜志主編,行政管理,包括在冬奧會半官方的身份等。這些身份則是在于個人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如果是割裂看待,肯定是把自身拉向不同方向。如果是想要利用自己的特點去面對這些不同的挑戰(zhàn),思考對這些線索下所具備的新可能性。每一個身份都是不同的機遇,我所做的就是努力去回答這些問題,面對這些挑戰(zhàn)。我認為,這些身份最終都是有共同點,就是從事建筑學科的人如何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Q:近些年,我們在城市中總是看到很多“地標性”建筑,但有些所謂的“地標”的外形會令人有很多聯(lián)想,引來很多不同聲音的討論。對“地標性”建筑的設計與對城市的影響,您有怎樣的看法?
A:目前的影像消費占據(jù)我們生活很大的一部分,原來從紙介媒體轉到電腦屏幕已經(jīng)是一次對影像化的極端放大了,現(xiàn)在有了移動端的出現(xiàn),手機的小屏幕中看到的似乎永遠是被處理過的影像。但建筑的建造是需要耗費很多資源的,它的存在本身被維持著也同樣需要很多資源。所以,這就引到建筑與城市人的生活結合程度這個問題。
我們不反對地標,如果沒有地標性建筑,這個地方就沒有吸引人前去體驗的沖動。但必須注意,僅僅一次體驗是不夠的,我們希望人們再去,不斷獲得新的空間體驗。有時,我們是希望通過空間來試圖解釋大家想要的生活。
Q:新材料的發(fā)展與應用會給建筑界帶來哪些可能性?
A:第一個方面就是可持續(xù)性。很多材料的周期能夠比它作為建筑構件所使用的周期要長很多,那么如何從一種建筑構件的使用無縫地變?yōu)榱硪环N建筑構件來使用,包括在整個的生產(chǎn)周期里,碳的綜合使用等等,都是在可持續(xù)性方面需要研究的課題;
第二個方面是新的空間體驗。目前有很多人也致力于研究這個方面。比如有些飛機機艙出現(xiàn)的變透明度的玻璃,雖然色彩還不是很理想,但隨著未來更多可調(diào)的色彩出現(xiàn),從原來要么是透明要么是紗窗或者簾幕遮起來,就可以變成玻璃本身就可以完成這些變化;
第三個方面是與人的互動。我們現(xiàn)在越來越認為感知人并且能以某種反應對人的感知進行回應的界面,本身也是一種材料。比如我們在做的一些實驗,有一種材料你沖它笑它會沖你隆起,沖它撇嘴它會離你遠去,通過識別嘴角的位移來完成這些動作。
我所說的這三方面,第一個就是傳統(tǒng)意義上來講述,材料作為物質本身被組合在一起,在材料特性不變的情況下延長它的使用周期和壽命,適用于不同周期的建筑構件存在;第二種是改變材料的物理屬性;第三種是容納了信息技術和人體交互技術,材料本身的物質屬性與情感屬性都會被改變。
Q:疫情是2020年的關鍵詞,它對建筑行業(yè)有怎樣的影響?
A:肯定是有影響的。大家會對“ 健康”這個詞更加關注,但健康也是一個很廣泛的領域。中國古代,“健”和“康”是兩個領域?!敖 敝傅氖侨死哪芰Γ眢w物質本身通過鍛煉、食物攝取等來建造自己?!翱怠庇袝r更多在于“ 維持”的意思,“ 康”這個詞在甲骨文中延伸到金文,是一個象形化的簸箕,意思是把身體里的臟東西倒掉。即維持健康生命的運轉狀態(tài)。實際上后面還有“醫(yī)”與“療”的概念。一個是主動的“健”,一個是不停清掃垃圾的“康”。這本身就是兩個概念,現(xiàn)在我們在談到健康,一種是在空間中,如何讓人的主動性變得更強,這些即使超過疫情時代,也會是有意義的。另一種則是從城市到建筑,如何讓人的身體更強大,能夠具有抵御的能量。
Q:對建筑師的設計理念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A:我想,不同的建筑師會有不同的反饋。有些注重“康”那一部分的建筑師可能會說注重通風環(huán)境,強調(diào)建筑在高密度的環(huán)境中的空氣質量;有些建筑師更關注環(huán)境的舒適度,他會說,環(huán)境要更加明亮、開敞。如果說關注人的主動式的健康,我就是這類,關注的與原來一樣,讓城市環(huán)境更好地去刺激人,讓人產(chǎn)生更強烈的運動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