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關鍵詞:教師角度;課堂教學能力評價;四個方面
傳統(tǒng)意義的教師課堂教學能力評價基本上是以教論教,以教師的活動來評價教師的教學,關注的是教師基本功是否扎實,表達是否流暢準確,板書是否規(guī)范,教材是否吃透等等。這種評價觀念違背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教學思想。筆者認為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應該變?yōu)橐詫W論教。即主要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看學生在這堂課上是否有所收獲,是否掌握了方法、形成了能力、發(fā)展了智力。從教師角度可以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教師課堂教學能力評價。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許多學校和教師的真正可怕的失誤,就是他們把學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極地掌握知識上去了”。學生到學校里接受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全面發(fā)展的過程。教師教學目標的制定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習基礎水平,把促進學生全面能力的發(fā)展放在首位。課堂教學目標應凸顯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
重方法指導特別是認知方法,體現(xiàn)在課堂上,學生所獲得的知識不是老師“硬灌”的,而是通過老師給予的某種方法,學生自己去獲得的。不管這方法是教師自己的經(jīng)驗還是教材中隱含的方法,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如:教學的內(nèi)容是材料小議論文的寫作,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方法,先讀懂材料(文字或漫畫);再抓住材料的關鍵之處,從多個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選取自己最有把握寫好的觀點進行寫作。
關注學生主體潛在的智能水平。教學目標的設計應具備一定的難度,對學生來說既是他們力所能及的,而且又必須是經(jīng)過他們的努力才能解決的,形象地說就是讓學生跳起來摘桃子。目標設計過難,會讓人覺得高不可攀,失去信心;過易,學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索然無味。經(jīng)??梢娨恍┱n堂熱熱鬧鬧的,但只是讓學生進行一些簡單的理解和判斷,并沒有進行積極的思維。顯然過難或過易的目標設計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都是毫無意義的。
教師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本身無所謂好壞。關鍵要看在具體的某一堂課中運用是否得當。提到自主、臺作、探究式學習,很多人就會想到課堂討論,毫無疑問,課堂討論是一種比較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有些教師片面地認為,多安排一些討論,就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了。其實,還要看討論的問題有沒有值得討論的價值。只有對那些書中沒有直接答案,而且可從多方面去思考,有很大的思維余地和空間的問題進行討論,才有相互啟發(fā)思維,訓練創(chuàng)造思維和合作交流的價值。換言之,一堂好的組織討論課,應該能讓學生的腦力勞動漸入佳境,思維能不時迸出火花。
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注重課堂教學流程的完善、順暢,而不注重學生的學習實際,整個教學程序是教師設計好的,它充滿著教師認識事物的經(jīng)驗。學習一篇文章,研究一個定理,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教師已設計好了,并把它分解為一系列的問題,問題一個個解決了,學生學習目標也就實現(xiàn)了。但是學生卻不知道為什么教師要提這么多問題,以后自己學習類似內(nèi)容的時候,怎樣能提好問題,當然,更談不上能舉一反三了。
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是一種民主、平等的雙向交流、互動。要做到真正的平等互動,首先,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高高在上的架子,要有寬容之心,真正地尊重學生、贊賞學生,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次,要充分信任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潛能,相信只要教師指導的方法得當,角色轉(zhuǎn)換到位,學生是能學得好的。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非常注重教學的結(jié)果,即通過這堂課教師傳授了哪些知識,學生掌握了多少。這種評價非常不科學。因為教育教學的效果既有立竿見影的短期能見效的效果,也有許多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體現(xiàn)效果的情況存在,特別是有利于學生自我發(fā)展方面的效果。課堂教學效果應重在考察學生通過參與學習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不是獲取知識的本身;重在考察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水平,而不是解決問題的自身,它應該重過程、重體驗而非學習的結(jié)果。如聽一堂古詩文閱讀課,評價其效果,不應只考慮學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而應考察學生是否是自己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等來理解詩文大意,能否在學習中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探問題。也就是說評價一堂課的教學效果,主要關注學生的合作態(tài)度和參與程度在學習過程中是否顯得主動和積極;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智力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得到了培養(yǎng)和提高;關注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精神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得到了激發(fā)和體現(xiàn);關注學生的意志和情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得到了鍛煉和熏陶。
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最重要的是改變觀念。筆者衷心希望廣大教師積極參與對課堂教學評價的探索,以便更好地發(fā)揮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