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剛
馬永娟的散文創(chuàng)作無疑是連云港市近年散文創(chuàng)作的一大亮點。
有目共睹,她的散文越寫越好,給我們帶來諸多驚喜。她的散文從中國傳統(tǒng)散文一路走來,在繼承“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鄉(xiāng)土敘事優(yōu)秀傳統(tǒng)中,融情入景,以景抒情,情景交融,又融入了現(xiàn)代語境下的思考與創(chuàng)新,使它的這些小情懷的散文反映了人性的溫度,社會變遷的速度。
認識馬永娟很久了,她的散文寫得好,寫得真實,寫得反映社會人生。她的文筆清新,有詩意,她的散文有意境,她的童話般的筆觸,讓你感受人間的暖意,那種詩意棲居的求索,使她的散文帶給你美的享受,帶給你人生與社會諸般考量與回味,她的語言準確的像教科書般,文字功底不俗,經(jīng)得起推敲,她的行文行云流水,文風純正,大有可觀。本文著重以她出版的三本散文集為例,(《為自己點支煙》《藤花落》《林間物語》)談一下她的散文藝術風格
在心為形役、身為物役的浮躁社會生活中,面對物質的歡悅和精神的流離,她詩情守望,建構現(xiàn)代優(yōu)雅高貴和詩意的審美趣味。
文學創(chuàng)作就是她的信仰,如同宗教家的殉道,詩人終生殉美。作者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一往情深。她的散文創(chuàng)作是她人格和精神的表達,人的高度就是散文的高度。
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她是任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在散文創(chuàng)作領域筆耕不輟,創(chuàng)作的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成為我市散文創(chuàng)作的領軍人物。她的小情懷,恰如我市一位大詩人孔灝所說,純真的小情懷,恰是比欲望更清晰的大自在。
知人論世。馬永娟的文學創(chuàng)作一路走來,并不容易,苦甘自知,用句唱詞說就是“集百草要讓這世界都香”。
她的散文有著極大的張力,在突破自我的精神困頓中昂揚向上的力量,有著強大的正能量,洋溢著世間美的情愫。宇宙山河浪漫,生活點滴溫暖,都值得她謳歌,她的筆下常常像童話世界,是那么的純凈和美麗。不管現(xiàn)世生活有多少不如意,她從沒停止過對人世間美好的追求,她自由而獨立的精神探索,身心不二,她的人格是自立的。而這種自立的人格,正是胡適先生所說的產(chǎn)生良善社會的基礎。
心有所依,便無畏遠方。永遠以前行者的狀態(tài)和直立者姿態(tài)向前,不管永遠有多遠。她追求的人生境界在她的散文里都有很好的體現(xiàn)。
不負韶華,像高曉松媽媽張教授所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她的散文集《給自己點支煙》,那里面記錄著她脫胎換骨的人生歷練,那是從一個女生到為人妻為人母的巨大人生轉換,其實這種轉換倒并不像她文中所說:“女人遇上愛情,就像一支煙遇上火,注定了化為灰燼的結局,點燃,慢慢燃燒,在輕煙散去后的寂寥中消逝?!倍墙咏邙P凰涅槃,那是女人的一次再生。
家庭是人生幸福的起點,當一個女人走出父母之家,走向婚姻殿堂時,她將重新再造人生的又一次幸福的起航。這種人生的轉軌,有時很吊詭。在父母家里像個天使的人,到了婆家有時卻像迷途的羔羊。
作者是家中幺妹,不是大富大貴人家的千金小姐,但也算得上小家碧玉,自有人疼,自有人愛。天生麗質,從小到大喜歡的人多了去了。
她生長的山村有一顆大的銀杏樹,村以樹名,叫白果樹村。那樹的懷里抱著粗可摟懷的、粗可過腿的,粗可過腕的子孫樹縈懷,獨木成林,自然可觀,想來此村至少也有千年以上吧。她生于斯,長于斯,對這山村愛得深沉,愛到徹骨,愛到草木皆我伴侶,愛到溝溝坎坎都伴我共生共長,長成她骨子里、血脈里的基因密碼。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像魯迅之于百草園,像梭羅之于瓦爾登湖,這山村給了她最初的塵世印記,給了她人生美好童年,也給了她一生的追求與回味,那是她心靈的港灣。
我常開玩笑地對她說,說她的散文里透著早春樹木綠色的呼吸,她的文章里有富氧厘子,清新脫俗,回味雋永。
長大后嫁為人婦,家在海邊,潮來潮往,朝看日出,目送晚霞,又使她的文風多了浪漫,多了胸懷,多了從容與瀟灑,多了生氣與活力,多了向上的朝氣,那是背負青天的鯤鵬之志,那是人之為人,無論如何也不能白來一趟的理想信仰。
“山川是不卷收的文章,日月為你掌燈伴讀?!保ê唻o《空靈》)日月星辰照耀著她。她如鯨向海,如鳥投林,退無可退,抬頭仰望,日月光光,盡管腳下現(xiàn)實生活中的便士也常讓她不那么裕如,但她滿懷希望,在山海間得大自在。
她一步一步,認真地賞讀人生的三部書,無字的書,有字的書,心靈的書。(傷痕文學代表作家盧新華語)邊讀邊悟,邊悟邊寫。她的學問都是點滴自修而來,而且都是千錘百煉,百煉鋼化為繞指柔,她的文字極見功力,她的散文從傳統(tǒng)一路走來,卻是體現(xiàn)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雖雕蟲小技,而不離道也。她的散文反映了鄉(xiāng)土中國到城市中國的變遷,不僅是人的心態(tài),更主要的是社會變遷,社會轉型市民階層的心理變化,在詩意表達的背后是深沉的憂患,是社會斷裂時無助的吶喊,自我成長不屈的探索,中國夢時代大潮中平凡人的人生進取與奮斗,人性之美,人類終極關懷的溫暖在她的筆下汩汩流淌。
她的散文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就是懷揣理想,相信人間大愛,相信文化的未來,文明的前路光明燦爛。她的散文雖然篇幅都不長,是習以為常的小情懷,但卻有著深刻的社會自我認知與文明解讀。
在她自我的時空里,我們?nèi)匀荒苷业缴鐣r空的大投影,或者說她的散文本身就是社會大時空在自我空間的投影和折射,因而在她的文字的河流之下,是社會的驚濤駭浪,其實每個人都活得不易。像堂吉訶德,滿懷希望就會所向披靡,有時是風車,有時是羊群,有時是一地雞毛,誰的人生不是在苦斗苦戰(zhàn)苦思之中?但她心懷理想,向前進?!叭松肋h追逐著幻光,誰把幻光當作幻光,誰便沉入無邊的苦?!彼娨鈱ひ?,孜孜不倦,焚膏繼晷?!爸挥杏眯膶⑿纳系撵F氣淘洗干凈,榮光才會照亮最初的夢想?!保ā栋倌旯陋殹罚┻@一天已經(jīng)來了嗎,這一天即將到來乎?其實這在她都任其自然,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愛來不來。
她深知有些東西遲早會來,所熱愛的一切,有一天會反過來擁抱自己。在破浪之前,她仍需沉淀。前路浩浩蕩蕩,萬物皆可期待。我心光明,身心不二,縱千山萬水,也必將抵達。
在她詩意尋覓的世界中,你能看見那一抹濃得化不開的鄉(xiāng)愁,她尋找詩意的棲居,她回答哲學原鄉(xiāng)的沖動,有時大氣蒼茫,亙古如斯,有時時空無限,在永恒與無限中她詩化和升華人生的小我、小情懷,但格局氣象依然不俗,可稱得上是小寫意大自在。
她追求精神的獨立和自由。她筆下的鄉(xiāng)村、三月的桃花、十月的紅楓、那些美麗的自然生態(tài),那些故鄉(xiāng)的原風景,那些無字的書,給她以生存的堅韌和人生的美好。那些有字的傳承文明和文化的書,滋養(yǎng)著她的心靈;而那種心靈的書,讓她在前行的道路上不經(jīng)歷風雨哪能見彩虹。她的散文作品里,自然在詩化中給我們帶來諸多的人生啟迪開悟。用她自己的話來說,那里有她生命的律動,她真實的點點滴滴,是真性情、真文字、真正去記錄自我人生存在的意義,像加繆的散文《重返蒂芭薩》,故鄉(xiāng)的原風景,給予他的是人性的堅守和對予蒼生的人道主義情懷,那里充滿了基督的人間大愛,他的重返,不僅是為了憑吊,更像是回到精神與肉體的故鄉(xiāng),從昔日的神性與榮光里尋求慰藉的力量。在馬永娟的筆下,故鄉(xiāng)的山川給予她的是精神復活的力量,是美的力量和愛的力量,故鄉(xiāng)的一切都是這樣美好,哪怕就是貧困的歲月帶給她的也是一種親情守望的力量,哪怕是吃了不該吃的別人送來的禮品,也是讓她難以忘懷的童年最深沉的記憶,因為在母親的責罵中知道了人間道義冷暖,母親那嘆息般不忍的憐愛目光。她的筆下流淌著的濃濃的愛意像月光下流淌著寶石的涓涓細流,那么晶瑩透亮。
在對鄉(xiāng)土中國和城市中國的轉型考量中,作者是通過生花妙筆在桃紅李白的映襯中來寫的,在自然生態(tài)的美好描寫中進行比照的。當下單向度太過物欲的追求與感官享受,讓社會過于浮躁與喧囂,在亂花迷眼的無措中彷徨和盲從,讓人走上了被奴役之路,產(chǎn)生了社會性的焦慮,作者在詩意棲居的人生尋覓中,以靈心慧手營構生命的本真,進行精神突圍。她的作品里留著淡濃相宜的鄉(xiāng)愁,這鄉(xiāng)愁是她的前生,也是她的今生,也許還寄托著她的未來。
故鄉(xiāng)是她永恒的疼痛,也是她永遠的精神家園。故鄉(xiāng)仿佛凝固成永久的定格,凈化成心靈的殿堂,讓她不斷受洗,那是時空里如明月一般永遠純凈的仙天佛國。
家是一種巢穴,是一種生命的親切,是一種永遠飛不出的溫存,人生的幸福是從家開始的。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感知感覺真實地以我筆寫我家,宇宙山河的浪漫、生活點滴的溫暖在她的筆下都是有溫度的、有愛意的,不信你去系統(tǒng)細細地讀她的散文集,甚至你只要隨手翻開她的散文集,試試讀上幾篇,就會不忍放下,那種鄉(xiāng)愁讓她引起共鳴,那種美麗自然生態(tài)讓你流連忘返,那是一個充滿了人間愛意的世界。
她的《林間物語》更是為我們描述了一個人間美麗的所在,仿佛你不去,今生都會留下遺憾。在那里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樣美好,都有情有義,物我一體,萬古長空,一朝風月。人世間美以及對美的追求是永遠不能變的,那些寫下我們文明前行——人間正道的骨子里的東西是永遠不能變的。我敢說,在我市的作家中,一以貫之地洋溢著對人世間這種愛的謳歌的作家當中她是獨一無二的。
故鄉(xiāng)的原風景又在哪里?回家并不意味著抵達,有一天,你發(fā)現(xiàn)故鄉(xiāng)比你還漂泊,就算我們一道往更早的好時光走,過了天涯都不定居,此成彼,彼成了此,我們還是走不回去。高度物質文明改寫了我們城市,更使得鄉(xiāng)村失血、鄉(xiāng)士失色、鄉(xiāng)鄰失去了底氣。家神庇佑的老宅也在征遷中讓位于道路、讓位于城市規(guī)劃,鄰家小姐姐的大辮子卷了黃了,就連眼珠子周邊也藍了……原鄉(xiāng)已變成一個落后和失敗的符號,是欠發(fā)達不發(fā)達的代名詞,像美國的鄉(xiāng)村音樂無論多么好聽,走向城市的道路畢竟越走越寬了,這是發(fā)展中不可逆的現(xiàn)實,故鄉(xiāng)即便不讓我們生自卑,但也很難再抬高。我們?nèi)匀粫凇膀序小钡那秫Q里聽到一種溫暖,我們要求的太多,就會走向文明的反面“過剩的欲望,過多的貪婪,蒙蔽了我們的本性。在自然的廢墟上,在其他生靈的血淚里怎能建立起人類的天堂?!彼f得真好。
墻頭搖曳的狗尾巴草,墻根是萬籟的低鳴,仿佛一段播不盡的磁帶,為你壓縮了太多的故事,此刻你才知道你的童年在故鄉(xiāng)的某處山陰道上知了般鳴唱,在蜻蜓翅膀上顫動,風在歌唱,歌唱它曾去過的地方。她的筆下,萬物有靈,萬物有愛,像神靈的絮語,萬物都生機盎然。然而現(xiàn)實社會中,我們每個人的故鄉(xiāng)都在淪陷,這是我們的宿命,所以她的作品有揮之不去的惆悵。
作者文筆十分優(yōu)美,那種詩化語言,俯拾皆是,煉字煉詞幾近爐火純青,又非一日之功了。她是拙中見巧,讓人渾然不覺,幾無敗筆,讓人嘖嘖稱嘆。在她的每本文集中都有這樣一種詩意雋永的文風,這在我市作家中能達此程度的并不太多。
你知道人可以在與花朵的對視里窮盡一個瞬間。在這無法拂落的凝望里,你忽然明白了來時的急切。你知道,樹的心思都在這花里了。四季輪回,樹一直在醞釀著這一刻的開放。樹用它看風雨晨露,看日升日落,看一群一群的花喜鵲馱著夕陽歸巢。輕輕地閉上眼,一任桃花的氣息彌漫過來,在微醺中做一個桃花夢。(《獨坐澗過看桃花》)
她以文字作畫,詩情畫意。在《月光不銹》中,她起筆振迅,開頭破空而來:“月光,只有老家小村的月光,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月光?!彼耐滤荚露嗝礈厍橛譁嘏碌那閼B(tài)多么變幻無窮。
“二八月圓之夜,飛鏡重磨……遙望東山,等待我心中不染纖塵的月亮?!毕耖|中密友重逢,等待的心情是美妙的,接著她描述了月亮升起的整個過程,用了多種感知的力量,把月亮的情態(tài)、形態(tài)表現(xiàn)得如此溫馨,她用擬人、比喻、通感、蒙太奇等多種藝術手法,把月亮寫得婀娜多姿、顧盼生輝,不同凡響。
初升時,天與山交接處,抬眼可見的“耀眼青白的光”到慢慢地,月亮像個怕羞的少女挖出的小半邊臉,接下來過渡為“難耐寂寞的她半遮半掩地露出了圓圓的白玉般的面龐,發(fā)出象牙般圣潔的光,再變幻為像柔情的手給人以輕微的撫慰……如一縷春風徐徐落入人懷中……月亮輕移蓮步……成了一顆晶瑩璀璨的明珠懸在了暗藍色的天幕上;周圍一塊塊魚鱗狀的白云恰似兩條戲珠的龍。明珠在云縫里緩緩地游著,時隱時現(xiàn),故意和龍捉著迷藏”這兩段寫得極具動感,擬人象征比喻等多種修辭手法運用純熟,像電影鏡頭,這些意象反復疊加,形成了大美的意境,像童話世界那么純潔美麗。
由“迷藏”自然過渡到兒時捉迷藏的回憶,文章的起承轉合妙在隨心所欲。我想起我老師常國武教授講古詩詞創(chuàng)作時,講到那些絕妙好辭時,他會說上“好啊好啊”,真的讓你回味無窮。
她以城里月與山村月作比較,并非為了厚此薄彼,而是以此來映襯鄉(xiāng)土中國和城市中國帶來的巨大反差,時空的無限、美的永恒,不能不讓人生哲學上的思考,從鄉(xiāng)土中國到城市中國的現(xiàn)代化之旅不容易,現(xiàn)代化孕育著破壞,這種破壞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在物質享受的當下人們精神披離,心為形役,身為物役,我們太過物質了。人對自然的每一次勝利,又無不受到自然的報復和懲罰,在變與不變中人們有著自己的考量,人對自然美好生態(tài)的向往、對文明前行和諧和美好向往是不能變的?!暗溉碎L久,千里共嬋娟”這種美好的情愫是不能變的,如果這些美的東西都不存在了,那人生存在的價值何在呢?
文未又以不結作結,“恍覺夜下生翼,化作了一縷小村的月光”給人留下廣大的思考空間。
作者表里俱澄澈,美麗的月光映襯美麗的心情,二美并具的修為,自然讓我們和馬克思所說的“人類幸福和自身完美是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形成共鳴,而能夠反思恰是文明前行的重要支撐力量。無論走多遠,都別忘記當初為何出發(fā)?
其實她的篇篇錦繡文章,都和她辛勤耕耘分不開的,她在這條路上從兒時、花季、青春,初為人婦、人母,人到中年,到今天。數(shù)十年間她一路尋夢而來,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她的文學夢,像明月掛在中天,搖曳金黃的輕響,夢里的花,被風帶到它想去的地方,燕子來時,帶來明媚的春光,更帶來美好的祝愿:采得百花釀成蜜,苦盡甘來我自知。
文學是她終生的追求,終生寫作,要戰(zhàn)勝自我的懈怠,又要放下單一的執(zhí)著,要不斷發(fā)現(xiàn)向上的階梯,找準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主題和內(nèi)容,一以貫之,在不間斷的創(chuàng)作中找到自我更新的途徑?!霸谖铱磥恚囆g并不是一種獨自的享樂。它是通過給予最大多數(shù)人以關于共同的苦樂的特殊形象,來使之受到感動的一種方式。”(加繆語)近年來作者的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井噴現(xiàn)象,創(chuàng)作仍然處在上升期,她的創(chuàng)作之路必然會邁向更高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