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潘翩翩 黃龍光 堯杰 黃大彬 周偉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yī)療中心(廣州510120)
??刹《?1 型(Echovirus type 11,ECHO11)曾在世界范圍內流行,超過90%的感染是無癥狀的,但新生兒感染病死率高。新生兒感染ECHO11 危重病例報道少[1-3],皆為數(shù)量極少的散發(fā)病例。在世界范圍內,關于新生兒感染ECHO11 的報道非常少見。本文觀察6 例ECHO11 病例的臨床特征,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選擇2019年6月外院轉入廣州市婦女兒童醫(yī)療中心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ECHO11 感染患兒。
1.2 方法
1.2.1 資料收集(1)基本資料:患兒性別、胎齡、出生體質量、起病日齡、病程、臨床表現(xiàn)、血液凈化治療時間、輔助通氣時間、預后;(2)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凝血四項、D-二聚體、Coomb′s 試驗、溶血病檢查、生化、血小板抗體、全血細胞因子、肺部影像學、頭顱B超、心臟彩超等結果。
1.2.2 病原學檢測入院后采集口咽拭子和肛拭子,采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擴增方法檢測,并進行序列測定(此部分由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完成)。
1.2.3 危重癥評估合并休克、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等危重癥情況[4]。
1.2.4 統(tǒng)計學方法計量資料以中位數(shù)(四分位數(shù))表示,比較干預前后的效果根據(jù)差值的正態(tài)性檢驗選擇Student′st-test 或者符號秩檢驗,因樣本量小,檢驗水準P<0.10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共確診ECHO11 感染新生兒6 例,均為男性,胎齡34+2周(32+5,36+5)。5例早產兒,1例足月兒。3例胎膜早破(15 ~40 h),1例胎盤鈣化,1例羊水Ⅲ度渾濁。出生體質量2 000(1 650,2 650)g。5 例早產兒生后即因早產入NICU,1 例足月兒生后因反復嘔吐入NICU。與病毒感染相關的起病日齡1 ~16 d(表1)。
表1 六例病例的臨床特點Tab.1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ix neonatal patients
2.2 臨床表現(xiàn)6 例患兒中有3 例(50%)以嘔吐為病毒感染相關的首發(fā)癥狀,另外3 例(50%)為發(fā)熱,其中1 例發(fā)熱后出現(xiàn)嘔吐。病程早期出現(xiàn)上消化道出血3 例(50%)、皮膚出血點或瘀斑3 例(50%),氣促5 例(83.3%)。2 例患兒出現(xiàn)無尿、全身水腫。
2.3 實驗室檢查血小板下降是6 例病毒感染患兒發(fā)病后最早出現(xiàn)的異常檢驗結果。首次發(fā)現(xiàn)血小板下降的時間為發(fā)病后0 ~3 d,血小板計數(shù)為53(36,88)×109/L,血小板谷值15.5(9,29)×109/L。3 例診斷DIC,余3 例血小板恢復正常的時間為2 ~13 d。6 例患兒抗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體均陰性。
6 例患兒起病1 周內血紅蛋白下降均超過50 g/L,其中2 例48 h 內血紅蛋白下降超過110 g/L,紅細胞比容分別下降至9.4%和10%,僅見少量皮膚瘀斑和咖啡渣胃液。5 例Coomb′s 試驗陽性,其中1 例為母嬰血型不合性溶血病。1 例Coomb′s 試驗陰性,但其入院時乳酸脫氫酶3 400 U/L,病程前兩周乳酸脫氫酶433(318,496)U/L,總膽紅素278.9(199.3,328.3)μmol/L,期間共輸注同型紅細胞11次,20 mL/(kg·次),血紅蛋白103(92,117)g/L,臨床僅少量皮膚瘀斑,無內出血。1 例G6PD 陽性(表2)。
6 例患兒外周血白細胞7.7(3.9,12.2)×106/L,中性粒細胞比例34%(22.5%,42%),淋巴細胞比例35%(22%,44%)。超敏C-反應蛋白(H-CRP)3.6(1.9,5.2)mg/L。2例腎功能衰竭。3 例發(fā)生DIC的病例IL-6 和IL-8 中位數(shù)分別為1 849 pg/mL 和2 063 pg/mL,明顯高于未發(fā)生DIC 的病例(IL-6 10.98 pg/mL 和IL-8 67.2 pg/mL)。胸片示1 例呼吸窘迫綜合征,2 例肺炎。B 超示2 例顱內出血,4 例雙腎回聲增強。心臟彩超提示2 例肺動脈高壓。
6 例患兒中5 例肛拭子及咽拭子ECHO 11 病毒陽性,1 例僅肛拭子陽性。尿及腦脊液腸道病毒檢測均陰性。血培養(yǎng)細菌陰性。
表2 6 例病例的出血、貧血特點Tab.2 Features of hemorrhage and anemia in 6 neonatal patients
2.4 治療及預后患兒入院后立即給予隔離房隔離。2 例患兒由外院轉入時為發(fā)病后2 d,已出現(xiàn)休克,病情快速進展為DIC 和腎功能衰竭。先后在病程第5 天和第6 天開始行連續(xù)性腎臟替代治療(continue renal replace treat,CRRT),治療過程中合并肺動脈高壓和毛細血管滲漏綜合征,在病程第11 天聯(lián)合使用NO 吸入治療和間斷血漿置換。1 例在病程第14 天(22日齡)由于家屬放棄治療死亡,另1 例病程第20 天(28日齡)救治無效死亡。1 例患兒因血小板、凝血功能進行性下降,轉氨酶進行性升高,經免疫球蛋白、血小板輸注等治療無效,于病程第7 天開始血漿置換治療。間隔15 ~42 h,共進行4 次。3 例重癥患兒行血漿置換前后檢驗指標變化見表3。
表3 置換前后實驗室指標的比較Tab.3 The laboratory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plasmapheresis M(P25,P75)
另外3 例患兒血小板低下持續(xù)時間分別為2、6、13 d。3 例患兒均無肝功能異常。1 例接受有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通氣7 d,1 例接受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通氣4 d。住院時間分別為11、21 和72 d。
目前僅有少量研究報道,ECHO11 會引起新生兒致死性感染[5-7]。1982年有一項研究[2]報道了12 例ECHO11 病毒感染的新生兒死亡病例,尸檢見多臟器出血,6 例見肝臟壞死。這項研究認為早產是不良預后的高危因素。REYES 等[1]在1983年又報道1 例ECHO11 病毒感染的新生兒,其由母親垂直傳播,生后3 d 發(fā)病,首發(fā)癥狀為發(fā)熱,后出現(xiàn)穿刺點出血不止、血小板減少、凝血功能障礙,7日齡死于壞死性肝炎。
本研究中6 例新生兒夏季發(fā)病,符合ECHO11病毒多發(fā)于夏季及早秋的季節(jié)特點。這6 例患兒在外院治療時位于同一病室,10 d 內陸續(xù)發(fā)病,經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測,確定為ECHO11感染。生后感染多見于母親或照顧者傳播,也可能經病毒血癥期由胎盤直接傳播,或由陰道逆行性傳播[1,8]。暫未發(fā)現(xiàn)孕母產前曾有胃腸道不適或產前發(fā)熱的病史,不排除醫(yī)院內感染。
研究者大多認為ECHO11 感染中,血小板減少是病毒引發(fā)DIC 后的一個表現(xiàn)[1-3]。但在本研究中,6 例患兒發(fā)病早期首先出現(xiàn)血小板減少,其中3 例并未出現(xiàn)DIC。結合患兒IL-6、IL-8 升高,考慮病初血小板降低可能與炎癥反應引發(fā)免疫破壞有關。有研究[9]發(fā)現(xiàn),血小板可被IL-6 激活,增強巨噬細胞對血小板的清除作用。另有研究報道[10],病毒感染可使血小板去唾液酸化,引起血小板活化聚集,進而被吞噬細胞吞噬,但許多病毒性疾病的發(fā)病機制仍未完全明確。筆者認為,ECHO11 病毒引發(fā)的免疫反應在血小板減少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本研究中6 例患兒起病1 周內血紅蛋白快速下降,5 例Coomb′s 試驗陽性,僅1 例陰性,但其不能排除自身免疫性溶血?。ˋIHA)。大量資料表明,約50%的AIHA 與病毒感染密切相關[11],并且3% ~11%的AIHA Coomb′s 試驗為陰性[12-13]。肺炎支原體和微小病毒B19 感染均可引發(fā)繼發(fā)性AIHA[14]。另有研究證實,病毒感染可改變機體自身紅細胞的抗原性,導致自身抗體的產生[15]。ECHO11 可引發(fā)AIHA,具體機制需進一步證實。
本研究中,2例腎衰合并DIC患兒接受了CRRT聯(lián)合血漿置換,另1 例DIC 患兒進行了血漿置換治療。血漿置換后ALT、TBIL 下降,凝血活酶時間縮短,其他實驗室指標如APTT、TT、FIB、PLT 無好轉,臨床指標如血壓、尿量、呼吸機參數(shù)等無好轉,考慮血液凈化治療可短暫改善ECHO11 病毒感染新生兒的臨床指標,但本研究中2 例死亡,提示血液凈化治療未能逆轉預后。有研究報道[15],對于病程第1 天即出現(xiàn)少尿的AIHA 患者,即使接受了腎替代治療,仍不能改善預后。2012年,F(xiàn)UCHS[16]報道了1 例由藥物和感染引起雙重免疫反應,使用類固醇激素治療成功。ECHO11 病毒感染并不是單一的病毒性肝損害,本研究中發(fā)生DIC 的病例IL-6、IL-8 異常升高,早期識別高?;颊?,提早進行血液凈化的時間,或聯(lián)合使用類固醇激素減輕自身免疫反應的可行性,這些可作為今后研究ECHO11 病毒重癥感染新生兒的方向。
新生兒ECHO11 感染上世紀有零星散發(fā)病例的報道[17-18],現(xiàn)在有流行,以后仍會出現(xiàn)。特別是早產兒,ECHO11 感染不僅僅引發(fā)肝功能損害導致DIC,自身免疫反應可能是造成病程急劇進展、血液凈化治療不佳的原因,這應引起研究者的重視,并進一步開展對ECHO11 病毒引發(fā)的新生兒免疫反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