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鄭州中醫(yī)骨傷病醫(yī)院正骨科,河南鄭州450016)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多種因素刺激或壓迫椎動脈,促使椎動脈痙攣,腦供血不足,進而產(chǎn)生一系列頭痛、眩暈、心悸、惡心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與工作。近年來,該病的患病率逐漸上升,且呈年輕化發(fā)展趨勢,患者需長期服用藥物,但藥物治療效果欠佳[1]。中醫(yī)學將頸椎病歸屬于“項筋急”等范疇,推拿是目前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重要手段,但常規(guī)推拿治療的臨床效果不甚明顯,有學者提出采用中醫(yī)辨證理論實施推拿可獲得良好療效[2]。本研究旨在探討常規(guī)推拿與辨證推拿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對臨床癥狀與體征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治療的156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對照組(78例)與觀察組(78例),其中對照組男32例,女46例;年齡48~76歲,平均(62.63±4.12)歲;病程 0.5~3 年,平均(2.05±0.32)年。觀察組男34例,女 44例;年齡47~75歲,平均(62.38±4.22)歲;病程 0.6~3 年,平均(2.03±0.29)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入選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1.2 納入標準 ①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3]中關(guān)于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②棘突多存在病理性異位,壓痛,腫脹;③頭暈、頭痛,發(fā)病部位位于枕部。
1.1.3 排除標準 ①嚴重心腦血管、肝腎等疾?。虎趪乐毓琴|(zhì)疏松,伴有嚴重感染;③意識不清,溝通困難。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推拿手法,采用彈撥點按法、側(cè)扳法進行操作,頸肩部軟組織采取彈撥、點按法,30 min/次,1 次/d,每周按摩 5次,連續(xù)治療 1個月;頸部棘突偏歪者采用側(cè)扳法,3~4 d重復(fù)1次。觀察組采取辨證推拿手法。①氣滯血瘀型:舒經(jīng)活絡(luò)、化瘀活血。采用大魚際揉法按揉前額2 min,然后采用一指禪推法沿足太陰脾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取陰陵泉、率谷、血海等穴進行按摩,最后采用掃散法在顳部操作30次。②氣血不足型:健脾益氣、補氣充血。采用一指禪推法沿足太陰脾經(jīng)-任脈-足陽明胃經(jīng)取足三里、中脘、關(guān)元、三陰交等穴位持續(xù)操作1 min,然后對腹部采取順時針按摩與逆時針按摩,各2 min,最后沿督脈施以擦法,透熱為度。③風寒阻絡(luò)型:祛寒通絡(luò)。沿足太陽膀胱經(jīng)-督脈-足少陽膽經(jīng)對肩井、風池等穴位持續(xù)推拿1 min,采用橫擦手法從大椎穴擦至肺俞穴,以透熱為度,背部膀胱經(jīng)與督脈采取擦法至皮膚泛紅。④肝陽上亢型:平肝潛陽。從前發(fā)際至后發(fā)際以五指拿法拿捏頭部五經(jīng),頸項部采用三指拿法,各重復(fù)5次,自上而下左右推橋弓20次,督脈以手擦,透熱為限,循足厥陰肝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足少陰腎經(jīng)-足太陰脾經(jīng)對太沖穴、三陰交、陰陵泉、腎俞等穴位持續(xù)按摩1 min,沿臂叢神經(jīng)走向?qū)μ於?、中俯、曲池、?nèi)關(guān)、外關(guān)等穴位進行按壓1 min。均1次/d,連續(xù)治療1個月。
比較兩組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臨床癥狀與體征評分、血液流變學指標。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3],采用椎旁壓痛、叩頂試驗、旋頂試驗等方法評估頭暈、頭痛、惡心、視線模糊等癥狀及體征,以 0、2、4、6 分表示無、輕度、中度、重度。其中無表示患者無上述癥狀,記0分;輕度表示患者癥狀較輕,不影響日常工作與生活,記2分;中度表示患者上述癥狀一般,工作勞累時加重,記4分;重度表示患者上述癥狀較嚴重,無法進行日常工作甚至暈厥,記6分。采用Beckman Coulter血液檢測儀檢測全血低切黏度(RBV低切)、血漿比黏度(RPV)、血沉(ESR)、紅細胞壓積(HCT)。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后頭暈、頭痛、惡心、視線模糊等癥狀、體征評分均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果見表 1。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后RBV低切、RPV、ESR、HCT等水平均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果見表 2。
有關(guān)研究指出,血液流變學因素在頸椎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具有關(guān)鍵作用,血液黏度與腦血流量呈負相關(guān),血液高黏滯傾向可降低血流速度,進而導(dǎo)致腦微循環(huán)障礙,特別是椎動脈型頸椎病,血液黏度升高、椎動脈痙攣均可引起營養(yǎng)性微循環(huán)血流減少,局部供氧不足,而引起一系列臨床癥狀[4-5]。因此,治療該疾病應(yīng)有效改善頸椎管內(nèi)外力學平衡,解除對血管、神經(jīng)的壓迫,促進血液循環(huán),降低血液黏度。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與體征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與體征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頭暈 頭痛 惡心 視線模糊對照組 78 治療前 4.28±1.16 3.97±1.25 4.13±1.25 3.99±1.32治療后 1.79±0.52 1.85±0.63 1.90±0.95 1.46±0.61 t值 17.299 13.376 12.544 15.366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觀察組 78 治療前 4.32±1.13 4.02±1.19 4.18±1.16 4.05±1.27治療后 1.06±0.43 0.97±0.58 1.05±0.72 0.85±0.37 t值 23.813 20.348 20.247 21.365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治療前t/P值 0.218/0.828 0.256/0.798 0.259/0.796 0.289/0.773治療后t/P值 9.555/0.000 9.076/0.000 6.298/0.000 7.551/0.000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RBV 低切(mPa·s)RPV(mPa·s) ESR(mm/h) HCT(%)對照組 78 治療前 8.41±1.36 1.69±0.92 15.89±12.41 0.46±0.15治療后 7.35±1.31 1.32±0.42 12.82±7.21 0.40±0.10 t值 4.958 3.231 1.889 2.939 P值 0.000 0.000 0.061 0.000觀察組 78 治療前 8.52±1.32 1.72±0.85 15.78±11.29 0.45±0.14治療后 6.22±1.27 1.02±0.41 10.03±7.02 0.33±0.11 t值 11.089 6.743 3.820 5.953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治療前t/P值 0.513/0.609 0.216/0.833 0.058/0.954 0.430/0.668治療后t/P值 5.470/0.000 4.514/0.000 2.449/0.016 4.159/0.000
推拿是目前臨床治療頸椎病常用的非手術(shù)方法,可有效松解炎性粘連組織,緩解肌肉痙攣,改善血液循環(huán),糾正椎間關(guān)節(jié)生理曲度,促進頸椎動力平衡,減輕椎動脈與交感神經(jīng)的刺激,改善缺血、缺氧狀態(tài),進而緩解椎間盤突出壓迫椎動脈及其周圍組織而產(chǎn)生的臨床癥狀與體征,促進病情康復(fù)[6]。既往推拿治療主要根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中頸椎病的病理分型對頸椎實行旋轉(zhuǎn)復(fù)位扳法與局部理筋,未辨證治療,其臨床療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7]。本研究以辨證施治為指導(dǎo)思想,對不同類型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采取不同的手法進行按摩與推拿,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頭暈、頭痛、惡心、視線模糊等臨床癥狀與體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RBV低切、RPV、ESR、HCT等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與常規(guī)推拿手法比較,辨證推拿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可改善血液高黏狀態(tài),提高血流速度,促進臨床癥狀與體征緩解。
祖國醫(yī)學將椎動脈型頸椎病分成氣滯血瘀、氣血不足、風寒阻絡(luò)、肝陽上亢4種,不同類型的頸椎病患者發(fā)病機理不甚一致,應(yīng)采取相應(yīng)手法進行推拿。氣滯血瘀型患者主要選擇太沖穴、陰陵泉、血海穴進行推拿,可達到活血化瘀、通絡(luò)止痛的作用,相關(guān)實驗證實,采用電針刺上述穴位可縮小大鼠腦梗死面積,緩解腦水腫,具有很好的腦保護作用。氣血不足型頸椎病患者主要對關(guān)元、足三里、三陰交、中脘等穴位行一指禪推法,可達到健脾益氣、養(yǎng)血、暖胃的作用;風寒阻絡(luò)型頸椎病患者采用拿法對肩井、風池等穴位進行按摩,并對督脈及背部膀胱經(jīng)施以擦法,可達到祛風散寒通絡(luò)之效,有效改善椎基底動脈血流量;肝陽上亢型頸椎病患者以擦督脈、推橋弓的方式可平肝潛陽,同時推拿太沖穴可增強平肝潛陽的力度,推拿陰陵泉、腎俞、三陰交等穴位可滋陰潛陽,達到輔助治療的功效[8-10]。
綜上所述,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根據(jù)辨證分型實施推拿,可進一步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消除或緩解臨床癥狀與體征,加快病情康復(f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