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森
今年暑假,我一直忙于參加新教材學習培訓,主要是線上學習,有浙江省的,也有教育部的,非常充實,學到的東西也很多,也讓我對新教材有了一個整體認識。這個學期,我省全面使用統(tǒng)編新教材。我第一次拿到教材,既有一種熟悉感,又有一種陌生感。熟悉感在于必修上、下兩冊所選的課文很多也是我以前所用蘇教版教材里選用的文章,再加上暑期的網絡學習,讓我有種熟悉的感覺。但又有一種陌生感,因為教材中的有些單元,如上冊的第四單元“家鄉(xiāng)文化生活”、第五單元“整本書閱讀”、第八單元“詞語積累與詞語解釋”,完全是一種全新的教學內容,而且范圍都很廣很大,不知該如何安排教學,不知該教什么內容。另外,新教材特別強調單元設計、活動設計,這和傳統(tǒng)單編文本教學完全不一樣。所以,面對這種新教材,我們必須從自己的教學觀念、教育思想上進行改革,讓自己及早步入新課標、新教材要求的軌道上來。
拿到新教材,我們該如何去安排我們的教學?與傳統(tǒng)教材相比,它單元多、內容多,我們又該如何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我們的教學?這些都是需要我們細細思考的。以必修上冊為例,書中共有八個單元,第一單元“吟誦青春”,第二單元“歌頌勞動”,第三單元“涵詠古詩詞”,第四單元“家鄉(xiāng)文化生活”,第五單元“整本書閱讀《鄉(xiāng)土中國》”,第六單元“議論說理”,第七單元“熱愛自然”,第八單元“詞語積累與詞語解釋”。這八個單元分類看似按主題分,而實際上是按照活動內容來分,這是新教材的一大變化。在傳統(tǒng)教學中,針對剛入高中的學生,我們一般都會有一個初高中銜接教學,當然,大多數時候,初高中銜接教學的內容都是由老師自己定,因此,教學層次及效果都存在很大差異。面對新教材,我認為,初高中銜接過渡,可以利用教材本身資源來安排我們的教學。
那么,我們該從哪開始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學呢?是按照傳統(tǒng)方式,從前到后一課一課的教嗎?我認為不能這樣。面對教材,我們應該有自己的安排,而這個安排又是合乎學生的學習接受心理的。這就需要我們有一定的課程觀,從課程觀的角度認清這八個單元真正指向的任務本質,辨清哪些任務是最基礎的語文學習。作出這樣的分析后,我們便可對教材作一個合理的處理順序。
我從這八個單元的不同內容本質進行分析,認為我們對新入高中的學生可以從第八單元開始,既是讓學生明白語文學習的基礎是詞語的學習,就好比學英語,需要背誦一定量的單詞,語文也需要積累一定量的詞語。但如何積累詞語才更高效更豐富,這就是需要我們去教給學生的方法。學生對詞語積累不陌生,因為他們初中也做這樣的事,甚至小學就需要積累很多,但高中以前的積累很多是無序的雜亂的,如何才能讓它變得有序起來,這需要我們與學生一起去摸索出新的方法。再說詞語解釋,這里的解釋絕不僅僅是詞典上的解釋,更多的是具體語境中的解釋。如何從具體的語境中讀出詞語的含義,這應該是貫穿我們整個語文學習生涯的。而第八單元對應的任務群是“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而這個任務是貫穿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個部分的。也就是說,這一任務群的學習是貫穿了整個高中語文學習的。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結構安排上得到證實,請看下表:
鑒于上述認知,我從以下幾方面對第八單元進行了活動設計。但由于篇幅有限,故僅以本單元的第一個任務“豐富詞語積累”的活動設計為例。
一、對第八單元的理性認知
前面已經說過,第八單元指向的是“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而對應的任務群則是“語言積累、梳理與運用”。在2017版《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言建構與探究”這一核心素養(yǎng)有明確解釋:“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guī)律,形成個體言語經驗,發(fā)展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睆倪@可以看出,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積累一定的語言素材;二是梳理和整合,總結規(guī)律,形成自己的語言體系;三是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一個相當廣泛的概念,作為高中語文教材,它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從語言各個方面來學習,而只能選擇其中某一個專題來學習,以期學生舉一反三。本單元《詞語積累與詞語解釋》選擇的是語言中最為基礎的“詞語”這一專題。為什么選擇這一專題作為“語言建構與運用”核心素養(yǎng)的直接教材?詞語是語言學習中需要特別關注的。王寧先生說:“詞匯豐富的程度與思維深刻的、豐富是相輔相承的,積累詞匯是提高語言運用的關鍵。”原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編顧振彪先生說:“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學生學語言,主要是擴充語匯,增強應用語言的素養(yǎng)?!币虼?,從中學語文學習來講,語言積累、梳理與運用最基礎的就是詞語的積累與解釋運用。
教材在“單元導語”中也向我們明確了詞語積累與運用的重要性?!罢f話寫文章離不開詞語。”“詞和短語就是語言表達的‘磚石?!彼砸髮W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時多讀多記,積累盡可能豐富的詞語,形成自己的詞語庫”。當然,教材“單元導語”也給我們一些學習方法的提示:①了解漢語詞語的特點,通過多種方式積累詞語;②學習辨析詞義的方法,把握詞義變化的規(guī)律,認識古今漢語的聯(lián)系和差異;③結合詞義特點,探究語言表達中詞語選擇的藝術,提高理解和運用詞語的能力。
從以上內容中,我們可以知道,這一單元的學習,是需要貫穿整個高中階段的,因為詞語積累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結合“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這一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提示,我認為在高一教學中,可以先從這一單元入手,給學生一些積累與運用的方法提示與要求,讓學生課外花長時間去進行。
二、單元目標的明確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效率低下,這與老師的授課觀念有關。很多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喜歡“延伸”課外,導致課堂教學目標不明確,以致有人說語文學科是沒有科學性的。其實,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自身的科學性,《語文課程標準》就是將語文的科學性具體闡述給我們。在“課標”中,語文有著明確的教學目標、教育責任。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心中有目標,在實踐中,按照目標的方向逐步實現。
我們說,單元設計需要有學科意識,要考慮本單元與其他單元的關聯(lián)性,要將單元學習融入到學年課程甚至更大的學段課程框架當中。所以,我們在進行第八單元的活動設計時,首先要確定這一單元的學習目標。如何確定這一單元的學習目標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確定這一單元的基本問題,即學習這一單元甚至這一單元所要涉及的語文學習的基本問題。大致可以確定兩個基本問題:①如何有效地建構自己的詞匯庫?并且正確運用所積累的詞匯?②如何鑒別他人的詞語運用正確不正確?美不美?
二是在基本問題的框架下,我們要實現的學習目標可以定為:①在語文活動中,積累有關漢字、漢語的現象和理性認識,增強積累與梳理意識,運用多種方式積累詞語,豐富詞匯量,形成自己的詞語庫。②體會漢語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發(fā)現漢語中蘊含的民族的思維模式、意識習慣、審美情趣等。③通過在具體語境中解讀詞匯、理解語義的過程,樹立語言和言語的相關性和差別性的觀念。④積累文言文中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探究詞義變化發(fā)展的特點規(guī)律,避免望文生義,以今律古。⑤在學習文學作品時,從個性化言語經驗中建構詞義的相關知識,探究選詞煉字的規(guī)律,體會文學語言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⑥反思和總結自己寫作時遣詞造句的經驗,建構初步的邏輯和修辭知識,提高語用能力,增強表達的個性化。
三是學生應該達到什么程度,應該理解什么,知道什么,能做到什么。從這三個方面來分解我們的學習目標。比如學生應該理解:①建構自己的詞匯庫對未來語言學習與運用具有長遠益處。②古今語言變化規(guī)律及影響語言變化的原因。③詞匯的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需要多方面展開的。④積累詞匯不是死記,而是在具體情境中正確運用,形成自己個性化語言特點。⑤語言與言語的區(qū)別。學生又應該知道:①按照一定的標準和一定的方式整合自己積累的詞語,形成自己的詞匯庫。②文言文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③詞語的色彩。最后,學生學習這一單元,應該能做到:①有效建構自己的詞匯庫,并能很好地運用庫里的詞語。②在具體語境中辨析詞義,能從文言語料中辨析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③能鑒賞語言材料中詞語使用的藝術。
三、學習目標的評估證據設定
學習目標確定好之后,那又如何來進行學習效果的評估呢?出于這個思考,在本單元中,我從表現性任務評估與其他證據評估兩方面進行著手。表現性任務評估有:①按照一定的形式整合自己的詞匯庫,尋找積累與整合詞匯的規(guī)律。②積累一定量的熟語(尤其是成語),使語言簡約而豐富多彩。③積累社會出現的新詞匯,并正確理解。④理解古漢語中一詞多義現象,并辨別具體語境中詞的含義。⑤把握并辨別古漢語中常見的古今異義詞。⑥辨析詞語的感情色彩、語體色彩。其他證據評估有:①通過自編練習的形式檢測積累與整合的效果。②閱讀陌生的古文語料,解釋重點詞的含義。③閱讀文學類作品,品析個別詞語運用的妙處。
四、學習活動的具體設計
所有的目標,都需要通過一個個具體活動來完成。在活動中,學生能學有所得,而不是像傳統(tǒng)教學那樣,完全一種灌輸式的。但也不能走偏激,為了活動而活動,只追求熱鬧。所有的活動,應帶著教學目標進行。
出于這樣的思考,針對任務一的“了解詞語家族,讓積累更加有效”,我做了這樣的活動設計。
活動:按照一定的形式有方向積累并整合詞語,形成自己的詞語家族。
活動流程:
1.讓學生知道有關詞語的知識,如詞的構成。詞是由語素構成的,這是漢語中詞語的特點。詞的分類,按音節(jié)分有單音節(jié)詞、雙音節(jié)詞與多音節(jié)詞,按詞性分名、動、形……在分析詞語構成時,要注意詞語的構詞語素。一般情況下,詞語的含義與其構成的語素有緊密的聯(lián)系。
2.建議學生按照某種特定的方向整理自己所積累的詞語:
(1)按照包含共同的語素整理,如:
理:理解、理由、整理、辦理、梳理、條理、理清……
法:法律、法案、辦法、法力、法理、法術、法網……
量:測量、量杯、量筒、量具、量規(guī)、量程、量器……
強:強大、強敵、堅強、強調、強國、強勁、強烈……
(2)按照語義關系聚合在一起,如:
同義關系:喜愛/喜歡、采用/采納、聰明/聰慧、精致/精巧……
反義關系:美麗/丑陋、謙虛/驕傲、相信/懷疑、熱鬧/冷清……
親屬關系:父親、母親、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叔叔、阿姨……
順序關系: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接著/然后/最后、甲乙丙丁……
(3)按照相關內容聚合在一起,如:
①表顏色的詞,如:
紅色:丹紅、緋紅、絳紅、朱紅、殷紅、赭紅、赤紅、大紅、粉紅、玫紅、橘紅、火紅、紅彤彤、紅艷艷、紅通通、桃紅……
綠色:新綠、翠綠、嫩綠、淺綠、深綠、青綠、蔥綠、黃綠、暗綠、明綠、亮綠、鮮綠、草綠、墨綠、水綠……
②表示腿部動作的詞語
③表示手部動用的詞語
④表示烹飪的詞語
……
3.展示自己的整理成果,并作經驗介紹,然后討論是否還有可改進的地方。完善后撰寫成經驗小論文,整理打印,加以推廣。
為了讓這一學習活動指向更具體更明確,我還制定了“活動任務單”和“活動評價單”兩個表格,讓學生在語文活動過程中完成這一表格,從而達到學生對自己的語文學習進行具體安排與達成評估,這實質上是一種自我學習與反思的過程。
五、教學設計的思考
上面的教學設計是基于大單元、大概念的理解與思考,這個單元的大概念就是“詞語”,讓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而出于對“任務”的理解,所有的任務都是需要通過實踐活動來完成,故在大單元設計時,一反傳統(tǒng)教學,從活動角度思考,設計一些適合學生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詞語的積累與理解。為了讓活動更加有效,我又設計了一些評估項目與指標,這樣,學生能對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評估,發(fā)現自己在學習中所存在的問題,從而更好地改變自己的學習行為。
前文已經說過,之所以將這個單元作為高中的起始課,是因為這個單元的地位特殊。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一方面對詞語或語言積累的方法嘗試,從而在今后的語言積累中更有效地運用;另一方面增強學生的積累意識,在學習其他單元時能有意識地進行語言的積累與理解。提前讓學生進行詞語積累與詞語解釋學習,是為了讓學生有種學語文重積累的意識,并且能有方法去積累。因此,這一單元應該是貫穿整個語文學習過程的。學了這一單元,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典型的語言現象,發(fā)現作家在語言運用上的獨特風格與經驗,從而提升自己對語言的敏感度,積累自己在表達中的經驗。其實,無論哪個單元,都有對詞語積累的要求,都要求我們關注語言材料、語言現象和語言問題。
當然,我們學習這一單元,不必集中時間完成,而是可以將其教學內容進行分散。比如先用2個課時完成“豐富詞語積累”這個任務,然后再進行第一單元“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學習。等學到古文時,又可花2個課時完成“把握古今詞義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任務。
總之,我們在面對新教材時,應該有自己的理解與認知。在安排教學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調整教材教學的順序。在進行單元設計時,應從教材的整體上進行宏觀層面考量,盡量將這一單元融入到整個教材、整個課程的教學當中,讓語文課堂具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前后之間有關聯(lián)性、融合性。在設計時,多思考一些可行性的活動,圍繞著目標和大概念進行,讓學生在活動中完成學習任務,從而實現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作者通聯(lián):浙江衢州市江山市江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