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雷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p>
一、因“材”施教——了解學情
筆者曾在一所農(nóng)村中學任教,多數(shù)學生的父母在京打工,無暇照顧孩子,更別說關注孩子的學習了。加上家庭條件有限,不能給孩子提供更多的物質(zhì)保障。這樣的學生因為缺少閱讀的輸入,出現(xiàn)了無話可說、詞不達意、結(jié)構(gòu)混亂、語句不通、內(nèi)容空洞、等諸多問題。
二、因“材”施教——把握契機
生活有多么廣闊,語文世界就有多么廣闊。初中生雖然沒有小學生想象力豐富,但依然對生活充滿了好奇,依然想去用自己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問題,用自己的思維處理問題。所以在教育教學活動及生活中,當我發(fā)現(xiàn)了什么事情,我都愿意與孩子們交流,了解他們的看法,引導他們關注生活,積極思考,大膽表達,積累寫作素材。
一次,我看到了這樣的一幕:公交車的座位底下,靜靜地躺著一枚一角錢硬幣,它的身上已經(jīng)有些灰塵。我趕緊拍下看到的一幕,忽然想到關于這枚硬幣,學生們或許有話可說。第二天課上,我先給學生看了照片,讓他們說一說從照片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之后,我也詳細描述了當時我看到的情形,請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給硬幣寫個故事。于是就有了這些題目:“假如我是一枚硬幣”“一角硬幣奇遇記”“流浪的生活”等,有的從一枚硬幣的遭遇反映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童心的可貴;有的將一角硬幣與一元硬幣、一分硬幣編成童話中的主人公,反映世人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有的由一枚硬幣的自述,反映環(huán)保的主題……事后我仔細想了想,這次練筆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我引導學生關注了生活,激發(fā)了他們的想象力,減少了束縛,給了他們更大的自由空間。
三、因“材”施教——抓住時機
2019年12月的一天,北京下了入冬以來的第二場雪。雖然雪花飄落到地上很快就不見了,但看著那大片的雪花在空中飛舞,學生依然興奮不已,連我也受了他們的影響,課間十分鐘禁不住和他們一起欣賞小雪花那曼妙的舞姿。我的語文課上,很多學生已經(jīng)心不在焉了,不時偷偷地看向窗外。我靈機一動,莫不如讓孩子們看個夠吧,這也是個練筆的機會呢。于是我果斷把這節(jié)課改成練筆課,我讓他們趴在窗前,靜靜地欣賞窗外的美景,任思緒飄飛。等看夠了,再把眼前所見、心中所想寫下來,不限制字數(shù)、文體、題目,自由抒寫。孩子們興奮地趴在窗前,欣賞各自眼前的美景。不一會兒,就見有孩子悄悄走回座位,開始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我心中暗暗地為自己抓住了這個機會而高興,也在心里默默期待孩子們的作品。
四、因“材”施教——有效示范
在實際寫作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習作中表達方式單一,多以敘述為主,描寫較為簡單,似乎不知道該怎樣運用描寫。于是,我們就開始利用身邊資源,我給學生開了個頭。學生們領會了老師的意圖,開始了自己的思考和仿寫。
綜上所述,這些只是我結(jié)合本校學情在寫作方法探究中的一點點嘗試,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還遠遠不夠,我愿意在今后的寫作教學實踐中努力探索,積累更多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