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今
一名中學(xué)生到餐館吃飯,點了一道石鍋排骨飯。吃不完,留下一張字條和小費給店家。字條上寫道:“我非常喜歡這鍋排骨飯,然而,分量太大了,我現(xiàn)在又不太餓,所以,無法把飯全都吃完。浪費糧食是不對的,為了聊表歉意,我留下兩元錢充作小費,數(shù)目雖小,卻是我一天的零用錢。我以后會再來光顧的,謝謝你們。”
店家把字條上傳到社交媒體,附言道:“我們的生意在疫情肆虐期間受到嚴重的影響,全體員工都很努力地提高食物的水平和服務(wù)的素質(zhì),希望能讓生意好轉(zhuǎn)。這名女生的表現(xiàn),讓我們覺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這則溫暖的小故事感動了萬千網(wǎng)民,信息如滾雪球般傳開,而店家也邀請該名女生和她的家長到餐館去吃飯,借以表揚家長為孩子灌輸了正確的價值觀。
家庭是教育的搖籃,而學(xué)校則是教育的延續(xù)。
女生這個小小的舉動,完美地彰顯了家教所發(fā)揮的巨大影響,而這也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美好成果。
一個壞小孩將會長成一個爛大人——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很多人忽略的是,壞小孩很多時候是在父母一點一滴不當?shù)慕逃麻L大成人的。
曾經(jīng)不止一次,聽到父母親以不同的方式稱贊他們的孩子——
甲說:“熊熊可真逗啊,才三歲,可是,每次在飯菜里吃到魚刺,一張口,口中食物便飛射出來,有時,射程極遠,居然落到對面他哥哥的盤子里,唬得他爸爸一愣一愣的,哈哈哈!”
在飯桌上“勤于練功”的熊熊,已成“過街老鼠”,可悲的是,家長渾然不知。
乙說:“我家嬌嬌,味蕾真挑??!五歲的小孩,居然懂得挑精揀肥,吃咸蛋,只吃蛋黃,蛋白給她奶奶;吃菜,只吃嫩葉,菜梗都給她爺爺……”
嬌嬌長大之后,吃香蕉時,也許會讓她奶奶吃香蕉皮;吃橘子時,或許會讓她爺爺吃橘子皮;如果吃的是榴梿嘛……嘿嘿!
果實長成什么樣子,取決于種樹人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