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考生
在囫圇吞下飯食之后,我不經(jīng)意間舉起瓷碗,愕然地發(fā)現(xiàn)碗底有“一粒一香”4個字,泛著溫暖的水樣的光澤。
芥子能納須彌,須彌不改其大,芥子也不改其小。每一粒米都有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奔波故事,它的存在不應被輕易抹滅。碗底之字告訴我們,每粒糧食的味道都是不一樣的,它們內(nèi)有乾坤,酸甜苦辣自知。
人總愛走上高高的田壟,看微風吹過一片片麥田,陽光拂照,空氣里仿佛流動著金色的香氣。我們愛聽麥苗生長的聲音,感覺自己的靈魂也在慢慢拔節(jié),郁郁生長。人非草木,可語于冰。春可種,夏可長,秋可收,冬可藏。奔騰而過的是匆匆時光,細水長流的是念念不忘。從刀耕火種之時起,人類的命運即和糧食緊緊地綁在了一起,就像月老的紅線,悄悄系住了彼此。
去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博物館,當?shù)氐暮⒆訜崆榈爻洚斚驅?,一粒粒干癟的種子歷經(jīng)千年時光,靜靜地躺在玻璃展臺后,有的褪色泛白,有的顏色發(fā)黑。而我與糧食的目光交會,則是心照不宣,是靈魂深處的顫動與吶喊,是血液的涌動與沸騰,是人類遲來了千年的敬意。
林語堂在《中國人的品性》一文中說:“中國人天性淳樸樂觀,圓融通達,喜歡在平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小美好。”你獨一無二的糧食世界,就是你在世上與眾不同的平行投影。即使是普通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也能翻覆出花鳥蟲魚、山水長空來。
古人喜歡將糧食中綠的叫翠,白的喚作玉,紅的當作胭脂。普通的炒豆子,拌小菜,清湯白水也能演繹出盛世繁華。杜甫貧窮,請不起岑參吃飯,只好略做小菜,一小碟豆腐鋪展有致,也能做出“窗含西嶺千秋雪”。
糧食記載著人類的苦難,就像陀氏所說的:“我只擔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難。”每一粒糧食都是歲月沉香,都是人類不可復制的知味年華,所有的痛苦絕望都在糧食淡淡的馨香中消散。
人們只需去細細品味糧食,一粒一香,每一粒都有自己的故事。
江蘇省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 美有榮老師點評:
本文是鹽城市2020屆高三年級第一次模擬考試作文題佳作。要求根據(jù)材料“先輩們敬糧食若神明,不容絲毫褻瀆。糧食有生命,也有靈性,吃飯不只是得口舌之快,人們咀嚼糧食也是咀嚼時光。人與糧食同行,有辛苦,有溫暖,有感恩,有敬畏”寫一篇作文。從寫作內(nèi)容來說,可以將糧食放在物質層面來寫,也可以升華至思想、精神、情懷層面來寫;從寫作手法來說,可以據(jù)實寫實,也可以由實及虛、融虛入實。本文是一篇有玲瓏作文心之作,以碗底“一粒一香”四字展開,從一粒粒糧食中品出了生活的萬千滋味,金句迭出,文通字順,可見作者能輕松駕馭此類題材,源于平時的廣泛閱讀和善于思考。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