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丹
10月市場已經收官,“十一”長假之后經歷沖高回落,A股主要指數(shù)雖然大部分有所上漲,但仍給人欲振乏力的感覺。尤其是不斷有白馬股“閃崩”走勢出現(xiàn),讓投資者倍感操作難度增加。
在多項經濟數(shù)據(jù)利好的加持下,A股遲遲無法向上突破,究竟在等什么?筆者認為,三季報發(fā)布結束、“全球最大IPO”螞蟻集團登陸A股以及美國大選是導致多頭躊躇不前的三大原因,在三大因素逐漸明朗之后,隨著公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調倉換股的完成,11月的A股走勢并不悲觀,有望維持局部活躍的態(tài)勢。
傳統(tǒng)上10月份在A股屬于有利于多頭的“旺季”,今年“十一”長假之后A股也確實一掃節(jié)前頹勢,一度拉出三連陽;可惜多頭氣勢未能延續(xù),很快又陷入震蕩調整中,上證指數(shù)本周已經基本將月初向上跳空缺口回補,收出月陰線。上下兩難的背后,存在三大因素的制約,首先是三季報的影響。雖然在宏觀經濟復蘇的帶動下,許多上市公司的三季報出現(xiàn)了恢復性增長,但業(yè)績好的公司此前已經被挖掘得比較充分,很難出現(xiàn)超預期的表現(xiàn),而財報公布時沒有太多驚喜的話,很容易成為場內資金獲利賣出的理由。其次是IPO和減持的“抽水效應”,二者雙雙創(chuàng)下近年來的新高,實質性壓力很難忽視。IPO的部分自然是“全球最大IPO”螞蟻集團發(fā)行新股,對二級市場資金產生一定的分流預期,不少機構也因為提前備戰(zhàn)而賣出其他股票,產生一定程度的拋壓。而減持則成為諸多公司股價前進的“攔路虎”,今年以來上市公司重要股東的套現(xiàn)規(guī)模已經接近5500億人民幣,遠超去年全年的4200多億人民幣。在這樣的情形下,二級市場只能發(fā)揮“無形之手”的力量進行自我調節(jié)。
第三就是外圍因素,特別是11月初即將揭曉的美國總統(tǒng)大選。原本誰當選與否和A股的直接關系并不大,但今年很特殊,外界憂心選后出現(xiàn)爭議甚至擦槍走火的可能,這對美股的走勢將造成直接沖擊,外溢效應甚至會擴散到全球多個市場。不過,筆者認為,美股波動并非影響A股長期走勢的關鍵因素,甚至有可能因為部分美元資本外流到其他市場尋求投資機會的時候,體量大、估值較低的A股反而可能成為外資流入的重要市場,投資者對這方面因素不必過于擔心。
筆者認為,在十月份三季報發(fā)布完畢,高位白馬股的“閃崩”將告一段落,估值回落到合理區(qū)間,業(yè)績表現(xiàn)依然穩(wěn)健的白馬將成為長線資金新一輪布局的對象,“閃崩”對市場人氣的負面影響也將在11月份結束。
綜合來看,11月中旬以后,制約A股表現(xiàn)的三大因素將逐漸消散,屆時如果有新消息的刺激,特別是政策面的支持,將有利A股向上拓展空間。對投資者來說,在這個時間窗口之前,選擇低估值且存在題材催化可能的品種進行布局,具備較大的勝算。比如建筑行業(yè),已經被市場用低估值打入冷宮許久,相關公司股價在今年表現(xiàn)普遍不理想,市值較大、行業(yè)缺乏想象空間是主要原因。但近期有兩家公司的消息引發(fā)市場的關注,一是巨額回購計劃的中國建筑,公司計劃回購5-10億股用于股權激勵,上限為76.6億元人民幣。雖然A股近年來有許多“忽悠式回購”,但筆者認為以央企的決策流程,不會貿然提出如此巨額的回購計劃,最終落實基本不成問題,這樣的“真回購”是市場需要的,也將促使市場重新挖掘認識其內在價值。
另一個重要的案例則是葛洲壩,公司近期公告將被間接控股股東中國能建集團吸收合并,換股價比停牌前高出三成,也超出凈資產不少,消息一出公司股價“一”字板漲停。兩大建筑業(yè)央企在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啟程后就有實質性改革動作出現(xiàn),對同行業(yè)“低估值、低價、低位”的“三低”品種具有較強的示范效應,未來不排除還有類似的回購和重組的機會出現(xiàn)。即使是單純從估值角度來說,這些超跌嚴重的公司也存在一定的投資價值。筆者重點關注兩類品種的機會,一是和中國建筑類似的低估值大幅破凈的品種,未來不排除推出類似的回購股份用于股權激勵的可能,如中國電建、中國化學、中國交建、中國中鐵、中國鐵建等;其次是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體量較大的“大股東小公司”類型,未來成為資產整合的平臺可能較大,如東華科技、中鋼國際、中國海誠、北方國際。
(本文提及個股僅做舉例分析,不做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