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英
中國有句俗話: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
這話,源自于有一千多年歷史的老手藝“鋦瓷”。簡單說,鋦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一種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重新修復起來的手藝。
對于過去的市井百姓來說,鋦瓷不僅意味著生活器皿的修補,也意味著勤儉持家、惜物聚福。在宋朝名畫《清明上河圖》里,就可以看到街邊修補瓷器的場景。
再后來,這門古老的手藝越來越精細,分出了“行活”、“當活”兩類,前者是走街串巷修補鍋碗瓢盆瓦缸,后者逐漸發(fā)展成貴族子弟追求美感的修補藝術,但不管哪一類,“惜物聚?!钡木?,一直流傳著。
在時代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鋦瓷”技藝還能生存嗎?作為鋦瓷世家第五代傳人、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人、中國鋦瓷匠人,王振海的答案是“能”。
王振海的家不大,地上是壘成小山的從各地寄來的快遞盒子,里面都是待修復的碎瓷器。
他的鋦瓷工作臺,在陽臺上一個小角落里,地方雖然小,但各種物件擺放得井井有條。墻上掛的、桌上擺的、盒子里放的全是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器物,金剛鉆頭、釘、素釘、金釘、豆釘、米釘……隨便拿一個,往往就有幾百年的歷史,幾代人的時光好像都被鑲在那了。
王振海,外號王老邪,這個外號是他少年時期北京中央美院雕刻系的同學起的。上學時,仗著家里祖?zhèn)魑宕匿|瓷技藝,他的美學理念和傳統(tǒng)學院派格格不入,同學們覺得他“不玩正經(jīng),老走邪道”,就給他起個綽號叫“老邪”。
“老邪”是有一點傲氣的。他的老先祖是清朝宮廷造辦處御工;爺爺是北平琉璃廠狀元鋦匠,貴族圈里名噪一時的山東巧工“王神手”?,F(xiàn)在他家里,還留有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御賜的“烏龍?zhí)谩必翌~。
王老邪四歲開始在北京琉璃廠西側的自家老宅內(nèi)學藝,當別的孩子還在彈玻璃球、跳房子時,作為王家的技術傳人,他每天要窩在家里練習夾豆腐,豆腐只要夾爛了,奶奶就立即下鍋,讓他把失敗的“作品”吃下去。有時候,他還要跟著爺爺走街串巷,一邊搖著撥浪鼓拿著小旗子,一邊吆喝著“鋦盤鋦碗鋦大缸”,人們一聽到聲音,就會拿著破碗、破鍋跑出來。
晚上回去,他還要學著使用鉆頭。王家至今所用的珍貴金剛鉆,還是自康熙年間流傳下來的,動蕩年代,家里人把老金剛鉆等十幾件工具包起來,藏在酸菜缸里才逃過一劫。
這些珍貴的工具,現(xiàn)在就擺在待修復的瓷器旁邊。
王振海國家級非遺鋦瓷傳承人,別號﹃王老邪﹄ 。鋦瓷世家第五代傳人,世襲齋號烏龍?zhí)谩?/p>
王老邪工作時聚精會神。有一件精致的水杯,裂成了兩半,杯口沿處有一磕碰缺口,他仔細觀察碎片的碴口,凝神的樣子仿佛在做陶瓷鑒定,之后小心地將各個碎片擺正,對上碎片拼接起來,麻利地用繩子反復扎緊。
接下來,370多歲的“祖?zhèn)鹘饎傘@”登場了!
王老邪持著這件“老古董”在裂縫兩邊鉆孔,鉆孔要鉆到瓷器厚度的2/3,留下1/3,這樣鋦釘之后不存在漏水的可能。只見他來回拉動鉆桿,帶動鉆頭旋轉,直到把眼打好,他才開始絮叨:“別小瞧打眼兒,打偏了不行,打深、打淺都不行,必須恰到好處?!?/p>
孔鉆好后,開始選鋦釘。每個小鋦釘都是先將銅板剪成兩毫米寬的枝條,再剪成小小的菱形,他的鋦釘和別人的不一樣,里面有百分之一是黃金,延展性更好,而且不會生銹。這次使用的鋦釘是一只可愛的小金蛙,“老邪”興奮地拉著我們說,“看,都金光閃閃?!?/p>
等選好釘子,下鋦釘?shù)牟襟E就很考驗人了:數(shù)量及距離需考慮力學與美學,下釘位置還要避開器具表面的題字與圖案,選的鋦釘一定得配合器物的寓意——碗底不能用鳥、蝶釘,因為倒了水會淹死(它們),寓意不好,用于碗沿較適合;青蛙是兩棲類,碗底及碗沿都可用;特殊點的物件,還會用上龍、荷花等圖案鋦釘。
這次鋦補好的杯子,“金蛙頭”填在缺口處,仿佛在向外張望,杯外壁的一顆小補丁上,清晰地印著“王老邪”三字。一只原本殘缺的杯子,卻讓人感受到“荷塘月色蛙鳴聲”的意境。 再在里面裝上水,嘿!滴水不漏!
小屋子里有很多王老邪的作品,他總會根據(jù)瓷器的圖案、文字來鍛造花釘,比如杯口鋦一朵荷花變成水中荷塘,裝水的碗或盤鋦一條魚是如魚得水,或鋦一只蝙蝠是福從天降。
明明早已破碎的物品,經(jīng)過他的雙手,殘缺也變成了一種美。
他有一件得意的作品叫“七合盞”,是用五個朝代、五個窯口、五種材質(zhì)的六塊瓷片鋦成的一個茶盞,六塊瓷片分別為宋代越窯、清代景德鎮(zhèn)龍窯、元代青花瓷、宋代龍泉瓷片、明代南海一號。他用內(nèi)外嵌絲、平鋦、嵌鋦、梅花釘、鑲嵌、名釘、標識等技法,把百年、千年的瓷文化濃縮在一只杯中。六塊不同時空中的珍貴瓷片,加上王家五代相傳的鋦藝,因此被稱為“七合盞”,是中國鋦瓷匠人“鋦聚和合”理念的最好闡釋。有人曾出1200萬的高價收藏此盞,王老邪擺擺手,沒賣。
還有一件他很珍惜的作品,那是一把古舊的傳爐壺,壺正面嵌雕的一枝梅花圖案上,裂開一道小紋,一朵秀氣可愛的梅花釘鋦在正中,仿佛點活了整個瓷品?!斑@是我8歲時鋦的,我的第一件作品?!?王老邪說。
4歲學藝,10歲成手,還未成年便繼承家傳,至今做了六十多年的鋦活。2004年,王老邪和另外兩名民間鋦瓷手藝人一同申請了“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幾年后申請被批準的時候,只有他一個人領到了證書,另外兩位老匠人已經(jīng)去世。過去的老手藝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機械批量生產(chǎn)所帶來的瓷器貶值,正在淹沒鋦活賴以生存的基礎。 王老邪說:“從前是碗貴釘賤,一只普通的瓷碗也要5毛或1塊錢,鋦一個釘才一兩分錢,最貴也只有5分錢?,F(xiàn)在恰恰相反,鋦一個釘上百塊錢,買一個碗才兩三塊錢。”
王老邪生活中最大的憂慮,就是這個寂寞活兒沒人愿意做,傳承堪憂。
王老邪驚覺,手藝是人身上帶著的一種技能,人走技藝肯定要絕,如果技藝不能傳承下去,再多的“本事”也要湮沒在歷史里,只有做好傳承才是振興手藝的正道。他決定,即使違背祖上“不傳外人,不傳女人”的規(guī)矩,頂著家人“叛徒”的指責,也要把掌握著的“24樣72種136道鋦瓷技藝”傳承下去。秉持著這個信念,王老邪開始廣招學徒,男女老少,只要能靜下心,想學都可以來,他的學徒遍布全國。他還上《天天向上》《非凡匠心》等綜藝或紀錄片,在屏幕上跟觀眾聊鋦瓷,甚至受邀遠赴德國、英國去講學。
名氣大了,王老邪接受的委托也多了,叮叮咣咣大半輩子,至今他已經(jīng)修復了九萬多個物件。
他為收藏者修補心愛的古玩,也為故宮博物館修補珍貴的瓷器,就是尋常百姓家的一只飯碗,他也不曾拒絕過,因為鋦瓷的出現(xiàn)源自人們對瓷器的疼惜,不僅是修復器皿,也是在延續(xù)情感、人生。
“曾有人拿來家傳的瓷器要修復,雖然瓷器價值不高,但卻是幾代人的感情寄托,我把這些破碎的物件重修于好,也是想修復一份破損的情感,這正是鋦瓷的價值,不在于錢,而是修補的用心?!蓖趵闲罢f。
如今他的家中囤著一整面墻的快遞盒子,里面裝的都是從全國各地寄來的破碎瓷器,等著王老邪妙手回春。演員張國立曾說,“人們寄來的是一個希望,王老邪給的是一份成全,鋦瓷里面有成的厚重和全的美滿?!?/p>
王老邪對于“縫補”有自己的理解。人的生命難免碰碰撞撞,有人遇到傷痕會選擇忘卻或遺棄,但鋦瓷匠的創(chuàng)作,永遠要通過小心翼翼的檢視,理解疤痕的存在,在不完美的裂縫里,開一朵溫潤的花。
在他的工作室里,有一位小姑娘在一邊操作鋦藝。她是廊坊師范學院雕塑專業(yè)的學生,也是王老邪資助的第七個大學生。王老師授課比較特別,技藝以外,也會嘮叨些修身養(yǎng)性的匠人心得——心不靜,不成事;鋦活沒有什么高科技,每一步靠的都是經(jīng)年累月練出來的手感;鋦法因器制宜,面對缺憾,坦然而為,盡心修補,不求完好如初,只求余生無悔……
小姑娘安安靜靜地聽著,手里的活兒也沒停下,偶爾給說得口干舌燥的老爺子添點茶水。窗外的日光透過玻璃照進來,幾代人、幾百年的時光,好像要跟著鋦藝活兒,一起流淌到更遙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