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油畫人物中,人物作為承載精神的載體,表達作者的自我精神。也正是因為精神的表達,作品才具有了生命力?!洞嬖谂c放逐》以寢室室友為原型,根據(jù)每個人不同的性格特點,有不同的動作和道具。通過簡單的道具、肢體動作,表達人物復雜的性格形象。以多個個體反映多個群體,是對當下這一時期特定群體的生動展現(xiàn)。
關鍵詞:時代影響 精神表達 油畫人物畫
人物畫作為一種藝術家表現(xiàn)主觀意識和自我價值的承載物,是藝術家表達主觀意識、反映社會狀況、探索世界的一種手段。每個藝術家的成長境遇都不一樣,所以他們對事物的表達方法也多種多樣。然而,怎樣表達才能更準確地闡述自我精神,是藝術家思考的重要問題。在油畫人物中,人物作為承載精神的載體,表達畫家的自我精神,也正是因為精神的表達,作品才具有了生命力。人物作為藝術家表達自我精神的載體,需要藝術家對人物形象有一定的認識。
一、作品內(nèi)容和理念
(一)作品內(nèi)容
作品《存在與放逐》以寢室室友為原型,根據(jù)每個人不同的性格特點,有不同的動作和道具。分別有水槍、提線布偶、圍巾、耳機、手機以及電腦鍵盤。在造型上又有一定的同一性,背景為兩扇紅色的幕布,將每個人物聯(lián)系起來,并與前面人物顏色形成對比,拉開空間突出主體(如圖1所示)。人物畫作為個人感受和精神選擇,有著自身的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重視對人的精神探索,對人品質(zhì)的表現(xiàn),思考精神與對象的關系,通過人物表現(xiàn)這一時代共性特征和個性特征。
(二)作品理念
藝術創(chuàng)作人物對當下的畫家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題材。因為畫家和所有人一樣,都是以眼睛去觀察這個世界,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普通的活動來觀察周圍的人。人物和人物的群體形象隨處可見,這些形象更是隨著時間和場合的改變而改變自身的形態(tài)和外表。藝術家們通過觀察這些人物以及他們所帶來的社會現(xiàn)象,探究其自身的主觀意識表現(xiàn),以此作為表現(xiàn)自身主題精神的載體。自現(xiàn)代藝術中的人物畫逐漸成為藝術家表現(xiàn)主觀意識和自我價值的承載物起,人物畫就成為藝術家表達主觀意識、反映社會狀況、探索世界的一種手段。
二、作品繪制
(一)作品靈感來源
人在共同相處中,自然而然會產(chǎn)生相應的默契,在許多方面產(chǎn)生共性特征。但在此基礎上,每個人的個性特征依然很鮮明。在日常的生活中留心每個人的性格習慣,特別是在某些時候不易察覺的微小表情、動作,在四年時間里可以觀察發(fā)現(xiàn)得更詳盡,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更加真實準確。因此,畫家以此為基礎,以寢室為框架,以室友的形象為主體,通過道具的輔助,以及每個人各自的肢體語言,搭建出創(chuàng)作的結構。水槍、提線布偶、圍巾、耳機、手機以及電腦鍵盤分別代表了一種精神品格,是每個人自己最突出的性格特點。同時,這些特點也存在與其他人的性格中,甚至是整個這一時代人的特點。
在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多的背景下,多數(shù)大學生無法體驗到兄弟姐妹間的感情。然而在寢室的環(huán)境中,將來自不同地方,身份背景不一樣的個體聚集在一起,從而發(fā)展出非血緣兄弟的感情。對于獨生子女一代來說,有這樣一種經(jīng)歷是難能可貴的。這也是當下這一代人所特有的心理問題,區(qū)別于其他時代的創(chuàng)作者。正是這種獨特敏感的觀點,引起同一時代背景經(jīng)歷者的共鳴,也能引發(fā)其他時代觀者對這一問題的思考。
(二)人物形象創(chuàng)作
1.人物形象分析
為了準確地表現(xiàn)人物,首先要清楚人物的真實性格特征。例如羅丹的作品《巴爾扎克像》,對于羅丹來說,他本人并不認識巴爾扎克,也沒有巴爾扎克相關的雕塑繪畫資料,為了進一步了解巴爾扎克,羅丹去到巴爾扎克的鄉(xiāng)下,體驗他所經(jīng)歷的生活,向周圍的人打聽巴爾扎克的行為性格。羅丹在進行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后,完成了4尊巴爾扎克像。在一番思考后,羅丹決定選用穿睡衣的巴爾扎克雕像。相對于巴爾扎克細膩煩瑣的文字風格,羅丹在詳細地了解巴爾扎克后,在自己主觀的表現(xiàn)下,選擇了巴爾扎克處于創(chuàng)作靈感涌現(xiàn)時的振奮狀態(tài),生動地展現(xiàn)了巴爾扎克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驚心動魄的精神力量。
在人的精神活動中,潛意識是最能反映一個人真實的自我內(nèi)心。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由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部分組成,可以被自我意識到的觀念、情感等心理活動叫作意識。而一些本能沖動、被壓抑的欲望或行動力卻在不知不覺的潛在環(huán)境中發(fā)生,卻因為不符合道德和自我理智,無法進入意識所覺察,這種無法被覺察的潛藏著的思想觀念或痛苦的感覺、回憶被稱之為潛意識。意識與潛意識的關系屬于敵對狀態(tài),意識一直在壓制潛意識,而潛意識卻不會因此被磨滅,它常在人不自覺的行為中表現(xiàn)出來,暗中操縱著人的行為。所以,留意這些細節(jié)并加以分析,才能真正準確地剖析人物的性格形象。
2.人物形象表達
在已經(jīng)清楚創(chuàng)作人物所要展現(xiàn)的特點以及傳達出的情感后,怎樣表現(xiàn)便是下一個問題。對于人物畫來說,對畫面意義造成的影響主要分為兩方面,即外在與內(nèi)在。
外在主要是指人物的穿戴服裝以及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背景。一個合適的服裝和背景可以有力地對畫面進行解釋。弗里達·卡洛的作品《戴荊棘項鏈和蜂鳥的自畫像》就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作為自畫像,她將帶滿荊棘的荊棘戴在自己身上,表現(xiàn)了自己身處荊棘痛苦的感受。格蘭特·伍德的作品《美國哥特人》,畫面人物身穿懷舊的服裝,手拿草叉,又配以美國鄉(xiāng)村建筑。一股濃重懷舊風格,在當時激起了美國人對鄉(xiāng)村文化迅速消失情況的反思。
而內(nèi)在是指人物的造型和肢體動作。人物形象是藝術家客觀捕捉后再經(jīng)過主觀思考表現(xiàn)出來的,可以生動地展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在精神,而肢體動作可以將人物的心理或潛意識的真實情緒表達出來。在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中,人物經(jīng)常模糊的繪畫技巧說明,個人生存環(huán)境總是不斷變化的,而且充滿了壓力。他的作品《尖叫的教皇》,其人物形象以一種模糊、抽象的造型呈現(xiàn),透出一種強烈的恐懼感,是在當時人們生活在原子彈威脅陰影下的狀態(tài)。
基于此,畫家將《存在與放逐》的人物形象設計為帶有卡通形象的樣子,象征當下這一代人的卡漫精神,也象征了學生從大學的象牙塔中準備進入社會的形象。在人物造型上去掉了大部分的個性特征,只保留了發(fā)型、身高、體型,根據(jù)每個人不同的性格特點,為每個人設計相應的道具,編排各自的動作。以高度統(tǒng)一的形象,展現(xiàn)每個人各自的特點,以點概面,進而以個體反映一類群體,以多個個體反映多個群體,甚至是對當下這一時期特定群體的展現(xiàn)。人物的眼睛造型夸張并互相保持相對的統(tǒng)一。
(三)創(chuàng)作起稿和實施
1.起稿:起稿時要將小稿上的構圖樣式畫到畫布上,在把握比例的同時,更要注意畫面細節(jié)。人物身體結構比例及手部的結構是否準確。
2.鋪色彩關系:把繪制小稿時考慮到的細節(jié)應用到畫作創(chuàng)作中。首先確認畫面主色調(diào),將幾種大面積的顏色預先統(tǒng)一調(diào)配出來,保持顏色的整體性。在鋪設底色時,首先要考慮畫面的整體色彩關系,不能陷入對細節(jié)的刻畫表現(xiàn)中,從而使畫面的整體性被破壞。
油畫顏料方面,白色的選擇與處理十分關鍵。鉛白作為最早廣泛使用的白色,干燥快,干后結實、穩(wěn)定,但有很強的毒性,且容易變黃。鋅白相比鉛白更白,但覆蓋性較差,干燥時間慢,干后較脆。而鈦白覆蓋能力強,干燥時間快,但干后容易變黃。所以選擇將鈦白鋅白混合使用,綜合二者的優(yōu)缺點。同時,購買來的白色顏料中會有許多廠家填充的油類混合物,這也是白色容易變黃的原因之一。將要使用的白擠進預先做好的尺寸適中的紙質(zhì)盒中,利用紙吸油的特性,將白色顏料中的雜質(zhì)吸除,這樣白色顏料的覆蓋性和穩(wěn)定性便有了提升。
在繪畫的過程中要注意,不要將色彩畫得過厚,在確保顏料有足夠流動性的情況下,控制調(diào)色油的用量不宜過多,遵循“肥”概“瘦”的原理,為之后顏色的覆蓋做好準備。保證顏色的厚度平均,沒有突出的肌理。顏色的素描關系要做到深入細致,為接下來的深入刻畫做好鋪墊。
3.深入塑造:完成了整幅畫面的素描關系,將進一步填充色彩。首先從畫面主體人物開始,根據(jù)人體結構,骨頭、肌肉的結構位置,將顏色填充到形體上。人物整體是黑白形體關系呈現(xiàn),更要與后面的幕布和背景拉開,所以加大對比和純度。相對幕布和背景的純度就要降低。通過顏色不斷地覆蓋,增加畫面的色彩厚度,使畫面更深入。
三、結語
剖析作品本身,也是剖析當代的社會問題。對于成長在獨生子女時期的筆者及一代人而言,便有了其他時期創(chuàng)作者所沒有的獨特敏感點,也更能引起在這一時期有過經(jīng)歷的觀者的共鳴。正是這種能引起觀者共鳴的題材,才能讓作品散發(fā)強烈的情感,具有生命力。
參考文獻:
[1]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編著.外國美術簡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2][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論藝術里的精神[M].呂彭,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
[3][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M].林塵,張喚民,陳偉奇,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
[4]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廖武林.油畫肖像的內(nèi)涵和本質(zhì)[D].湖南師范大學,2006.
(作者簡介:劉宇航,男,碩士研究生在讀,吉林藝術學院藝術專業(yè),研究方向:造型基礎教學)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