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亮
甲狀腺癌是臨床最常見的甲狀腺惡性腫瘤疾病,其發(fā)病率約占全身惡性腫瘤疾病的1%,病理可分為乳頭狀癌、濾泡狀癌、未分化癌和髓樣癌4種[1]。其中以惡性程度低、轉移能力差、愈后效果理想的乳頭狀癌最為常見。外科手術聯(lián)合內分泌及放射性核素治療為首選方案,臨床為減輕術后患者藥物治療不良作用及免疫和內分泌功能抑制,聯(lián)合中醫(yī)藥治療手段可顯著提高患者愈后[2]。我科通過對甲狀腺癌患者應用針刺聯(lián)合消巖湯加減內服臨床效果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此次臨床研究納入患者60例,均來自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腫瘤科病房接受手術治療的甲狀腺癌患者,按照治療方案的不同,將患者通過信封法隨機分組,試驗組30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36~62歲,平均年齡為(45.1±6.5)歲;術后時間2~18個月,平均(6.6±4.3)個月。對照組30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35~64歲,平均年齡為(45.5±6.1)歲;術后時間2~19個月,平均(6.5±4.5)個月。通過統(tǒng)計學分析軟件對2組患者的基本情況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性別及術后時間等差異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納入試驗研究。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此次研究納入的患者均符合2017年中華醫(y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頒布的《甲狀腺結節(jié)和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治指南》中的甲狀腺癌診斷標準:甲狀腺可觸及質地堅硬、位置固定不移的腫塊,周圍頸部淋巴結腫大,伴隨顯著壓迫癥狀,部分患者既往多年甲狀腺腫塊病史。中診斷標準:符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氣陰兩虛、痰熱內郁證:頸項前腫大,胸悶氣短,口干口渴,形體日漸消瘦,煩躁易怒,神疲乏力,氣少懶言,舌尖紅,苔少而薄,脈細無力。
1.3 排除標準①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②其他部位惡性腫瘤患者;③不同意參加臨床試驗的患者;④既往接受過手術、放化療或抗甲狀腺激素治療者。
1.4 治療方法2組患者入院后均完善相關理化及影像學檢查,監(jiān)測患者呼吸、血壓、體溫等生命體征變化,通過外科手術切除病灶, 術后常規(guī)根據甲狀腺素水平應用左甲狀腺素鈉片(Merck KgaA,H20140052)抑制替代治療。對照組在基礎治療上聯(lián)合消巖湯內服方案治療,碘[131I]化鈉口服溶液(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10960247,925 MBq)(2.96~5.55)×103MBq,口服2 h后大量飲水。消巖湯組方:夏枯草15 g,北沙參15 g,麥冬15 g,法半夏15 g,梔子10 g,白花蛇舌草15 g,浙貝母15 g,百合 15 g,太子參10 g,白術15 g,陳皮15 g,茯苓15 g,炙甘草20 g。氣虛自汗者加黃芪25 g;泄瀉者加砂仁15 g;胸悶心悸者加酸棗仁15 g,石菖蒲15 g,遠志15 g。諸藥水煎300 ml,日1劑,早晚分服。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針刺治療,選穴:關元、氣海、腎俞、脾俞、命門、足三里、三陰交、百會等腧穴針刺治療,1.5寸毫針斜刺或直刺0.5~1.0寸,得氣后提插補瀉行針,留針30 min,每日1次。2組患者14 d為一個療程,共觀察4個療程后觀察并統(tǒng)計臨床效果。
1.5 觀察指標①中醫(yī)證候積分:研究患者均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估患者臨床體征,包括頸項疼痛、脹悶、壓迫、神智情緒、疲乏程度、睡眠、汗出、內分泌代謝速率及舌脈等方面變化,每項均以0~6分判定癥狀,分無、輕、中、重4個級別。②甲狀腺激素及炎性因子水平測定: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腫瘤壞死因子TNF-α水平,監(jiān)測患者治療前后T3、T4激素水平變化情況。
經臨床治療后:試驗組中醫(yī)證候積分、T3、T4、TNF-α均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及TNF-α數據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中醫(yī)學認為本病歸屬于“癭病”與“石癭”等范疇,臨床體征以頸項腫物脹滿,堅硬而不移,疾病多因人體氣血虧虛,氣機經絡阻遏,內郁生濕化痰,氣滯血瘀而內損正氣,正邪相爭而邪盛正衰[3,4]。患者經手術及放射核素治療后氣血、津液耗損,機體代謝功能紊亂,加重術后氣虛、血虛、陰虛之證。通過辨證應用消巖湯加減內服,方中北沙參、麥冬、太子參可養(yǎng)陰益氣,清熱涼血,散結利咽,配合夏枯草、法半夏以散結解郁,消癰消腫。浙貝母、百合、陳皮滋陰益氣,利咽化痰,行氣解郁宣肺,以引藥上行。諸藥合用可增強西藥抗腫瘤效果,提高機體抵抗力。配合局部腧穴針刺,可調節(jié)肝經、脾胃經的經脈氣血循行,使人體氣血及陰陽調和,加強下丘腦-垂體對人體心血管、神經、消化及內分泌等多系統(tǒng)功能紊亂的調節(jié)作用[5]。西藥聯(lián)合中醫(yī)綜合治療手段應用可顯著改善患者激素代謝水平,減輕術后核素治療不良作用,提高臨床效果。應用基礎治療聯(lián)合針刺及消巖湯加減內服方案,結果證實該方案安全有效,值得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