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苗苗
摘 ?要: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和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并稱為“老莊”,他一生不為名利所累,努力擺脫世俗煩惱而岌岌于自由,莊子建構的形上學為境界形上學,他所追求的自由是一種回歸自然——本然的自由的精神境界,本文從“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出世追求、“不遣是非以與世俗處”的游世意識和莊子的自由境界這三方面對莊子自由精神境界的追求展開討論。
關鍵詞:逍遙游;自由;精神境界
“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優(yōu)游自得的樣子,“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板羞b”是一種境界,而“無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遙,莊子的“逍遙游”是尋覓個體精神安頓之所,他所追求的自由是一種回歸自然——本然的自由的精神境界。
一、“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出世追求
莊子的自由精神的追求首先就表現(xiàn)為出世追求,《莊子﹒天下》篇稱莊子“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稱他只求“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始終者為友”。獨自和天地、精神相往來,向上可以與創(chuàng)造了萬物的神一同游玩,向下可以超脫生死,所表明的含義是超越了人世間的成敗、利害、生死,是對個體自由價值的肯定,莊子在這里所表達的意愿都是極其出世的。
然而如何才能達到出世呢?莊子在他的《逍遙游》中作了細致的描述,“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這段話是說,“所以,有的人才智只能擔任一官之職,有的人行事只能庇護一鄉(xiāng)之地,有的人德性只能迎合一國之君的心意,有的人只能取得一國人的信任,這些人自鳴得意,也就如同斥鷃小雀一樣。而宋榮子卻譏笑他們。而且宋榮子能夠做到世上的人們都贊譽他,他不會因此越發(fā)努力,世上的人們都非難他,他也不會因此而更加沮喪。他清楚地劃定自身與物外的區(qū)別,辨別榮譽與恥辱的界限,不過如此而已呀!宋榮子他對于整個社會,從來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雖然如此,他還是未能達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駕風行走,那樣子實在輕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對于尋求幸福,從來沒有急急忙忙的樣子。他這樣做雖然免除了勞苦,可還是有所依憑呀。如果能夠遵循宇宙萬物的規(guī)律,順應自然界的意外變化,遨游于無窮無盡的境域,那有何必要有什么憑借呢?因此說,道德修養(yǎng)高尚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yè),思想修養(yǎng)臻于完美的“圣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鼻f子認為只有至人、神人和圣人才能夠超脫自我。
莊子在他的逍遙游中指出,“人之所以在世而為世所拘限,是人把在與他人、他物的對待關系中的‘己執(zhí)定為己我。人一旦有己、有待,則無法擺脫有限性而求得逍遙游?!雹佻F(xiàn)實生活中,小到每天每時每刻的衣食住行,大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理想與目標,我們都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期待。在莊子看來,能夠達到逍遙游這一理想境界的人只有“至人”、“神人”和“圣人”,因為他認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庇纱耍拍軌蜻_到出世的要求。
二、“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的游世意識
《莊子﹒天下》篇稱“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而不敖倪與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痹谇f子看來,在世,與世俗處卻不將世俗的善惡、區(qū)分當真,即可出世。這只是一個理想的境界,無論我們之中的任何人都不可以不與世俗相處,也就是說,人生在世,就必須與世俗相處。
然而莊子的“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似乎有些荒誕,人生在世,又如何能夠做到把世俗的是非、善惡分辨不當真呢?或者說,人生活在世上,不能夠把不真當真,這是很荒誕的,因此,莊子有強烈的荒誕意識、嘲世與自嘲的精神。“在莊子筆下,那些得道的真人,都是形體殘缺之人。這即體現(xiàn)為一種‘自嘲”②
莊子認為世間的人們一旦視世間為荒誕,在世間中便可以通過游戲人間的方式而出世,生活于動蕩時代的莊子,對不自由的精神狀態(tài)感到一種悵然的無奈。莊子試圖突破社會的禁錮,尋求自由。由此,莊子對于人生的態(tài)度有一種超越生死的豁達,一種追尋自由的曠達。
三、莊子的自由境界與啟示
莊子極其看重人的本真和自由,然而人的這種本真與自由是在未落入矛盾對待中,未被知識理性肢解或遮蔽掉,是在自然——本然的狀態(tài)下才能給出的?!皬倪@一角度看,則莊子之游戲人生實為消解矛盾對待、消解知識理性的肢解與遮蔽而所取的一種人生策略?!雹矍f子所指出的這種理想人格的境界——本然的狀態(tài)下可以實現(xiàn)的,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人在一開始也就是本然狀態(tài)下本應該是莊子所謂的這種本真,這種自由,正是因為在世間的人們的生活有了期待,有了要追求的更多東西,包括物質上的還有精神上的,世間的人們看似是在自由的追求自己所想,實際上卻是不自由的。
莊子的《逍遙游》中所表達出來的思想,《莊子﹒天下》篇中所展示出來的“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的人生境界給我們以意味深長的啟示,不論是對于擁有高智慧的精英,還是生活在這世間的平凡的人們,我們都應該細細品味莊子給我們帶來的對人生自由追求的熱愛。
《逍遙游》中所表達的人之所以收到各種拘限是因為人“有所待”,而只有“無所待”的人才可以超越自我達到逍遙游,只有“無己”、“無功”、“無名”的“神人”、“至人”、“圣人”才可以做到“無所待”而成就逍遙游,生活在當代的我們,無不被世間的一切所束縛,對于學生來所,我們要通過學習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用學習的成果來為自己的未來創(chuàng)造生活條件。我們應該將這樣的“有所待”剔除掉嗎?當然不可以,這都是我們學習,我們生活的基本保障。但是,當發(fā)展到一定能夠程度時就會出現(xiàn)一定的膨脹,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里,就應該學習莊子“無所待”的精神境界,我更覺得是在滿足了自己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求以后去追尋莊子的“無所待”,做到“無己”、“無功”、“無名”,以達到逍遙游的人生理想境界。
《莊子﹒天下》篇稱“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這當然也是莊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當代的我們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生活在當代,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然而我們又是生活在一個大的社會之中,獨立的個體也要生存在一個集體的環(huán)境之中,如果太過于閉塞,也會給人際交往帶來困難,畢竟我們都是生活在集體中的人。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判斷標準,不應該完全把世俗的判斷當成唯一的,還應從每一個人的實踐出發(f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是我們所追求的自由。
不論是《逍遙游》中所表達的對自由的追求,還是《莊子﹒天下》篇呈現(xiàn)的對自由的追求,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對于自由的追求使我們每一個人的愿望,莊子給我們的啟示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值得我們深思,但是對于自由追求的過程與觀點,我們也要批判地繼承和學習,結合自身需求,達到逍遙游的理想的人生境界。
參考文獻
[1] ?《新編中國哲學史》馮達文,郭齊勇,人民出版社,第123頁。
[2] ?《新編中國哲學史》馮達文,郭齊勇,人民出版社,第125頁。
[3] ?《新編中國哲學史》馮達文,郭齊勇,人民出版社,第1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