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
古代讀書人有沒有骨氣,在做官這個事兒上,最能顯得出來。
明?朝建立,雖說驅逐了韃虜,但是朱元璋的統(tǒng)治過于殘暴,很多士大夫不樂意出仕。但是,這事由不得他們,只要有點名氣,如果不為王朝所用,那就是一個死。即便如此,不樂意出山的人,始終還是有的。
雖然說從古至今,想做官的士大夫是主流,但總能找得到一兩個不想當官的人。明英宗時,撫州的吳與弼就是一個。吳與弼是個有學問的人,少年時也曾習高頭講章,走科舉之途,但很快就迷上了理學,不再有仕途之想,成有明一代理學宗師,創(chuàng)立崇仁學派,學問之大,遐邇聞名。
在明英宗復辟之后,天順年間,經(jīng)當時的權臣石亨的推薦,明英宗派欽使,造廬登門拜訪吳與弼,送了大禮,說是以禮聘伊尹和傅說之禮請他入朝。吳與弼說,感謝皇帝的好意,我可以上北京謝恩,但是,我是不受官職的,所以,禮物就不收了。到北京后,明英宗立即授他左春坊左諭德之職,這個官職是太子詹事府的屬官,屬于太子的師友,從五品,一介白丁,驟然升此清要之位,已經(jīng)很優(yōu)待了。但是,吳與弼力辭。
在文華殿上,明英宗召見吳與弼,問他為何不受官職?吳與弼說,我乃草茅賤士,少有疾病,不堪為官,現(xiàn)在已經(jīng)六十多了,一把衰骨,更不堪為官了?;实壅f,做官也雍容悠閑的,你不必辭。吳與弼說,朝廷之上,官僚為重,哪能不干事呢?皇帝又說,官僚多了,不會偏勞先生的他,堅決不許吳與弼辭職。雙方你來我往,說了半天,吳與弼就是不肯答應。沒辦法,明英宗只好送了些禮物,加上羊羔美酒,讓太監(jiān)送到吳與弼下榻的館驛。
第二天,明英宗跟閣老李賢說,你無論如何,得勸此老接受朝廷官職,你告訴他,若是答應受職,不必受拘束,隨他怎么都行。就是想回家,也聽便,有了官職,以俸祿養(yǎng)其終身,豈不也好?李賢把皇帝的這個意思,轉達給了吳與弼,但吳與弼依然不同意。強留了兩個月,也沒有把這個倔老頭扳過來。吳與弼鄭重其事地又上了一本,堅決請辭,不受朝廷的官職。
實在沒轍了,明英宗只好放他回鄉(xiāng),但下令有司,供應他每月食米,送到家里,讓他沒法推掉。吳與弼很感激,于是上了一個奏折,說了十件事,算是回報,因為他不想欠皇帝的。哪十件事呢?一曰崇圣志,二曰廣圣學,三曰隆圣德,四曰子庶民,五曰謹命令,六曰敦教化,七曰清百僚,八曰齊庶政,九曰廣言路,十曰君相一德同心。也就是要讓皇帝走正路,為民辦實事。從此,吳與弼跟皇帝兩清了。
吳與弼的父親去世之后,吳與弼就再也沒有去過京城。由于沒有做官,家里沒有多少錢。所以,吳與弼就詢問妻子如何給家里掙點錢,妻子建議吳與弼辦個私塾。不僅能夠教育孩子,還能掙點錢。
吳與弼覺得妻子說得非常有道理,就開始辦私塾教育當?shù)氐暮⒆?,也解決了生計問題。人們常說古代文人不從政出路逼仄,倒是事實,但有點知識,不至于餓死人,堅守內心的人不會為自己找借口。
一個讀書人,任皇帝這樣苦苦相勸,就是不肯入仕,還是挺牛的。哪怕放在整個封建社會,這樣的人格也極為清奇出彩。不過,也就是明英宗吧,如果換了朱元璋,有一百個吳與弼,腦袋也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