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濤, 邵 鵬, 尚彥軍*
(1.廣東省梅州市大埔韓江高陂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管理處, 梅州 514011; 2.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100029;3.中國科學院大學, 北京 100049)
尾水渠邊坡穩(wěn)定性關系到整個水利樞紐工程的施工進度及樞紐的調度和運行安全,歷來受到重視[1-3]。如果滑坡邊界受地質構造控制而呈側緣明顯差異運動特征,即側旋剪切滑移,與一般圈椅狀傾向直線式滑坡就有很大不同,給邊坡變形破壞模式識別和穩(wěn)定性判斷帶來困難[4-6]。大規(guī)模工程開挖活動可誘發(fā)古滑坡復活,給工程安全施工帶來挑戰(zhàn)[7-8]。中國華南地區(qū)花崗巖風化殼發(fā)育厚度大,在強降水及人類工程活動影響下滑坡數(shù)量多而頻繁[9-10]。新近研究發(fā)現(xiàn)梅州市大埔韓江高陂水利樞紐工程右岸邊坡為花崗巖風化土中此類典型案例。本文對其分析研究結果、采用的針對性工程措施及施工精細化組織進行介紹。其成功經(jīng)驗可供類似工程參考。
韓江高陂水利樞紐工程位于廣東省大埔縣境內(nèi)韓江中游,壩址在大埔縣城西南約55 km,下游距高陂鎮(zhèn)約5 km。區(qū)內(nèi)交通方便,有省道S222經(jīng)過壩址區(qū)右岸(梅州—壩址約80 km),左岸有縣道X072公路通過。壩頂長698.5 m,最大壩高50 m。采用重力閘壩(19孔,孔寬14 m),河床式廠房。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26 590 km2,水庫正常蓄水位38.0 m,總庫容3.656×108m3,防洪庫容2.673×108m3。工程為Ⅱ等大(2)型工程,主要建筑物級別為2級,是以防洪、供水為主,兼顧發(fā)電和航運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為韓江下游及其三角洲防洪關鍵性控制工程[11-12]。
壩線樞紐從左至右依次為左岸連接重力壩、船閘、擋水閘壩、魚道、廠房、右岸連接重力壩,并布置相關上壩公路、進場公路,分期導流圍堰等。右岸上壩道路YSK0+120~YSK0+260段道路以上為永久邊坡,道路以下邊坡為廠房尾水渠擋墻基礎開挖臨時邊坡。該邊坡先后經(jīng)歷了古滑坡(地質歷史)、公路邊坡(2017年1月—2019年2月)、滑坡(2019年2月24日—4月底)、工程邊坡(2019年5—7月)等自然-人類工程活動作用下形態(tài)結構的自然演化和工程轉化。
壩軸線右岸位于下崗村中部,壩線走向北東67°,左岸和右岸山頂高程分別為360 m和 150 m,兩岸坡角25°~35°。壩線剖面河谷地形呈平寬“U”形,左岸階地寬約60 m,右岸階地寬約120 m,階地面高程約34 m,河床寬約400 m。
圖1 壩址區(qū)右岸邊坡工程地質圖(據(jù)文獻[11]修改)Fig.1 Engineering geological map of the right slope bank (modified by ref.[11])
右岸山體邊坡開挖后地質調查發(fā)現(xiàn),巖性變化較為復雜,不同程度風化的花崗巖為主存在糜棱狀、片狀變質構造,伴生輝綠巖脈。右岸邊坡3個部位取樣4件(編號45、55、60-2、60-3),分別在下游溝東側山脊平臺、尾水渠擋土墻塊體2部位和滑坡后部靠西緣[位置見圖1(a)]。在滑坡后緣削坡后下數(shù)第2個馬道上見輝綠巖脈及其西側下方的斑狀二長花崗巖(圖2)。輝綠巖脈斜厚3.5 m,產(chǎn)狀62°∠69°。其頂面發(fā)育350°走向近水平略斜向下方的擦痕,風化后多呈球狀。其東側為褐色全風化中?;◢弾r,西側為肉紅色斑狀二長花崗巖。
輝綠玢巖(60-2)輝綠結構。斑晶礦物為斜長石、輝石,約占巖石總量的10%;基質為斜長石、輝石、黑云母,約占巖石總量的85%。副礦物為磁鐵礦、磷灰石蝕變及充填礦物絹云母、綠泥石、沸石、褐鐵礦等。中細粒斑狀二長花崗巖(60-3)似斑狀結構,基質為半自形粒狀結構、二長結構,塊狀構造。巖石主要礦物為斜長石、鉀長石、石英,次要礦物為黑云母;副礦物為磁鐵礦、鋯石、磷灰石;蝕變礦物為絹云母、綠簾石。中粒二長花崗巖(45)半自形粒狀結構、二長結構,塊狀構造。巖石主要礦物為斜長石、鉀長石、石英,次要礦物為黑云母;副礦物為磁鐵礦、鋯石、磷灰石;蝕變礦物為絹云母、綠簾石。
右岸滑坡區(qū)受區(qū)域性北東向及北西向構造控制和影響[14],發(fā)育NW向斷層F8和早期但次要的NE向斷層F′8。斷層F8及F′8控制了滑坡體邊界(圖1):左行走滑-正斷層F8控制了滑坡后緣邊界,F(xiàn)′8控制了滑坡東側緣邊界。輝綠玢巖脈和斑狀花崗巖控制了滑坡西側緣邊界。位于滑坡后緣的F8斷裂為該處規(guī)模最大的斷裂,其大致沿滑坡體后緣-電站工作辦公區(qū)西側陡崖展布。
F8斷層推測在樁號0+600處與公路S222相交,交角約30°,左岸約1 300 m公路邊見斷層F8,產(chǎn)狀N40°W/NE∠70°~80°,寬1~8 m,由壓碎巖、片狀巖及扁豆體巖塊組成,下盤擠壓面有10~30 cm寬的角礫巖,硅質膠結??刂屏藴瞎鹊缚?、陡崖以及滑坡后緣,同時也是單個斜坡縱坡形由凸轉為凹形臺地的轉折帶(圖3)。切過該斷層的邊坡縱剖面上呈現(xiàn)陡坡-平臺-緩坡形狀(圖4)。場區(qū)可見長度800 m以上,推測其性質為左行走滑-正斷層。在F8斷裂作用下,其北側山脊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弧形彎曲。受該斷裂左行運動牽引,滑坡兩側NE-SW向溝谷所反映的F′8斷層呈現(xiàn)拖曳而呈平面S型。F′8斷層以節(jié)理密集帶和深切S型溝谷形式出現(xiàn),大致沿滑坡體東側邊緣深窄溝谷展布(圖4),形成時期早于F8。
圖2 滑坡后緣削坡揭露輝綠玢巖及斑狀花崗巖 Fig.2 The diabase and porphyritic granite exposed in the slope and images in thin sections
拍攝日期:2019年3月18日,鏡頭朝向北圖3 斷層F8控制了鄰近溝谷陡崖和滑坡后緣Fig.3 Fault F8 controls the adjacent valley cliffs and the trailing edge of the landslide
圖4 右岸邊坡不同時期衛(wèi)星影像圖對比Fig.4 Comparison of historical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the right bank slope
據(jù)現(xiàn)場工程地質勘察、鉆探開挖揭露和坡體變形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分析該風化花崗巖邊坡地質特點及不同開挖階段監(jiān)測點位移,發(fā)現(xiàn)該邊坡變形破壞受地質構造控制:斷裂F8控制其后緣張拉裂縫;節(jié)理密集帶F′8控制東邊界側緣溝谷;與斑狀花崗巖相伴生的輝綠巖脈控制其西邊界。F8和F′8兩條斷裂在滑坡后緣SW端部交匯,將山體切割成一個受結構面控制、開口向NNW(340°)的楔形滑體,緩傾向上游,尾水渠擋墻開挖時進一步轉向河左岸及最大開挖臨空面,構成不利于邊坡穩(wěn)定的地質結構和空間幾何條件。這兩條斷裂加上西側緣的輝綠巖脈就構成了工程右岸滑坡的控制性地質構造。
從2012—2018多年遙感影像圖對比(圖4中間)可見,本段巖體完整性較差,SW方向覆蓋較厚風化土(多為當?shù)乩相l(xiāng)墳墓,可見多個平行弧形梯田),東溝溝頭山埡口平臺有水塘和稻田。邊坡內(nèi)部巖體較破碎,且西部邊界存在軟弱隔水的輝綠巖脈和西鄰堅硬局部凸出的較完整斑狀花崗巖。同時可見早期右岸邊坡頂部的水塘就存在,坡腳發(fā)育低平的洼地為下崗村所在,溝谷中水流比較豐富。2017年開挖形成了公路內(nèi)側人工邊坡,2018年省道離開河岸而向上向后靠。
2019年2月24右岸上壩道路壩縱YSK0+120~260范圍的道路上方邊坡、道路平臺及其下方廠房尾水擋墻開挖坡面出現(xiàn)裂縫;2月28日樁號YSK0+140~YSK0+250范圍的道路開挖坡口線上方山坡95 m高程發(fā)現(xiàn)后緣裂縫,道路平臺裂縫繼續(xù)擴大,廠房尾水擋墻開挖坡面土石交界處出現(xiàn)裂縫(圖5)。較持續(xù)的滑移變形,破壞了在邊坡中部通過的省道S222,影響下方擋土墻基坑開挖施工安全。
右岸邊坡地形表面坡角小于20°,滑坡體表面坡角約18°,高差約80 m,斜長200 m,滑動面埋深6~10 m,滑坡體積約15×104m3,屬中淺層風化破碎巖體蠕滑中型滑坡。2019年2月24日發(fā)現(xiàn)裂縫且一直持續(xù)蠕動變形,強降雨作用下變形速率有所增大,無降雨時變形速率減小(圖6)。
地質構造影響控制了該邊坡發(fā)生順時針右旋滑移破壞:滑體東邊界拉剪推移致使厚重混凝土擋墻發(fā)生右行拉剪破壞;西邊界壓剪和擴容使邊緣裂縫近直立且光滑平直,平面上呈右列式斷續(xù)分布。壓剪作用下側緣出現(xiàn)以集中泥流形式在馬道坡腳線狀排泄地下水。
多年歷史衛(wèi)星影像中整個斜坡和溝谷呈S字形的地貌形態(tài),后緣緩平臺及近似雙溝同源(圖4)說明,歷史上發(fā)生過此類側旋滑移而使坡體傾角變緩、滑坡體變密實,滑坡前緣地下水溢出而形成永久性水塘,沉積了厚達3 m灰黑色砂質黏土。邊坡傾向(340°)和擋土墻基坑開挖面傾向(35°)相差約55°。在地質構造控制和尾水渠擋土墻工程開挖臨空面的聯(lián)合控制下,滑坡發(fā)生了先向河流上游后向河流左岸的順時針旋扭蠕滑。從圖5、圖7可見邊坡前緣主要為陡立剪切裂縫,西側緣多為斜列式上壓下剪裂縫,而東側緣多為較平直陡立的上拉下壓式裂縫。
圖5 右岸邊坡形態(tài)及2019年2月底出現(xiàn)的裂縫分布Fig.5 The shape of the right bank slop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fissures in Feb.2019
基于上述認識,工程建設管理處及時采取封閉滑體中部通過的省道S222(3月5日起)、補充地質勘探(3月7—28日)、加強邊坡變形監(jiān)測(2月21日—8月)、滑體中上部快速削方卸載(4—5月)、保護西緣輝綠巖脈之下起抗剪支撐作用的塊狀斑狀花崗巖體。省道下方邊坡面臨著推力集中和尾水渠擋土墻基坑開挖的集中卸荷,需高度關注建基面抗剪強度。西側緣陡立剪出口也是集中排泄泥流地帶為突破口,監(jiān)測和施工中需進行信息化和動態(tài)化變更。開挖中少或晚擾動,加固時加快施工進度,以便恢復和提升坡腳支擋力。
對臨時坡腳下挖和逐級澆筑擋墻支護的水利樞紐尾水渠工程而言,如何在強降水間隙利用時間差高強度開挖基坑而后澆筑回填即起支擋加固作用,是此類工程中優(yōu)先考慮的對策。對業(yè)已滑動破壞的邊坡,如何依賴變形監(jiān)測信息,組織擋土墻基坑開挖和澆筑,是信息化施工能否成功的關鍵。通過對尾水渠擋墻基坑開挖中邊坡50多個變形監(jiān)測點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和資料分析,獲取位移矢量時空變化關系,揭示邊坡變形過程中順時針壓扭式變形及滑體的固結排水破壞機理。結合降水資料相關分析,得到不同時段邊坡變形與降水和開挖對應關系。上述破壞模式和監(jiān)測分析結果為尾水渠擋墻精準化施工提供了依據(jù)。
圖6 主要變形監(jiān)測點位移加速度與施工進度及降水量的關系Fig.6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placement acceleration and construction progress in rainy season
圖7 2019年3—8月不同時段滑坡?lián)岆U及工程施工進展對比Fig.7 Comparison of landslide rescue and construction progress in different time
滑坡?lián)岆U階段完成后,對省道上方永久邊坡自下而上采用挖除變形體、開挖至弱風化、框格梁+錨索+錨桿、修建截水溝。有效減少控制西側緣坡腳開挖范圍和清除深部軟弱破碎巖,公路下邊坡前緣包餃子式開挖、及早回填混凝土擋土墻等工程措施,取得預期效果,保證了坡腳電站廠房尾水渠擋土墻下挖期間的施工安全。擋土墻快速施工和支護力提升,有力平衡抑制了右岸邊坡變形,為電站廠房、尾水渠運行期安全提供了保障。從圖6可見在2019年2—8月總降水量達1 033 mm情況下,邊坡快速削載10多萬方,補充地質鉆探13孔總進尺約225 m。為更直觀表示位移日變化速率,這里不用位移速率(mm/d)而用加速度指標,后者系觀測日較前1日的變化量,即日位移變化量,時間間隔是1 d,單位mm/d2。在2月底、3月初強降雨情況下邊坡位移空間加速度(即3個方向矢量和,2個方向矢量和為平面加速度)達567 mm/d2,主要是3月12日路面上靠西側緣的點6和點7加速度達到最大值。大規(guī)模開挖卸載后的5—6月加速度較大值的空間點主要分布在公路下方邊坡,一般在200 mm/d2以內(nèi),個別點如靠近公路下方第一臺階的T9點為237 mm/d2。7月下旬尾水渠擋土墻施工完成,監(jiān)測點加速度值都很小,不超過12 mm/d2,可認為變形基本完成而不再受強降雨影響。該穩(wěn)定情況一直持續(xù)到8月底。
地質構造控制了花崗巖風化土邊坡邊界及次級結構,使其變形具有空間復雜性,破壞模式表現(xiàn)出沿剪切帶(風化輝綠巖脈)順時針側旋滑移。在此變形模式下,兩側緣及滑坡上下不同部位應力狀態(tài)不同,從而呈不同區(qū)段的壓、剪破壞特征。運動形式表現(xiàn)為淺層蠕動破壞,運動方向由上向下發(fā)生旋扭。
2019年2月底以來強降雨和尾水渠擋墻基坑開挖是滑坡發(fā)生的誘發(fā)因素。在對滑坡破壞模式判別基礎上,雨季施工中密切監(jiān)測邊坡變形,尤其對突破口部位集中監(jiān)測和預防。
上游截排地表水減少表水入滲,上部邊坡削坡卸載等是主動有效的滑坡?lián)岆U措施。在滑坡治理、公路路基安全、尾水渠擋土墻施工交叉實施階段,將較穩(wěn)定部位先施工,最后開挖最不穩(wěn)定的塊體5和4(近西側緣坡腳剪出帶)。這樣的開挖和加固步序緊密結合邊坡旋扭剪切蠕動破壞模式及其西側緣剪切集中部位和位移變化,實現(xiàn)了信息化施工和精細化管理的指導思想,取得較好工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