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
(山東省沂水縣黃山鋪鎮(zhèn)畜牧獸醫(yī)工作站,山東 沂水 276400)
羊布魯氏菌病也稱羊布氏桿菌病,是由布魯氏桿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慢性傳染病,又稱波狀熱。
導致羊布魯氏菌病的病原是布魯氏桿菌,其為革蘭氏陰性需氧菌,無莢膜、無芽孢,也沒有鞭毛,不運動??缕澚_夫斯基染色法染色,見布魯氏菌為紅色球桿狀小桿菌,其主要存活于患病羊、牛、豬等60 多種動物的生殖器官、血液、內臟中,以羊、牛、豬布魯氏桿菌病的危害最大,傳播性最強,尤其是羊布病。患病母羊的胎盤和流產的胎兒中含有大量的病菌,是主要的傳染源。
羊布魯氏桿菌對外界環(huán)境的抵抗力很強,對低溫和干燥環(huán)境有較強的抵抗力,在乳制品、干燥的土壤、凍肉中能存活很長時間,但對溫熱環(huán)境十分敏感,陽光直射1 h可將其滅活,其對消毒劑的抵抗力較弱,10%氫氧化鈉溶液、5%過氧乙酸溶液、2%福爾馬林溶液、1%來蘇爾等消毒劑都能很好的將其滅活。
本病的潛伏期與羊的抵抗力、感染病原菌的數量和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通常其潛伏期為15 d左右。本病多呈地方性流行,牧區(qū)流行多于農區(qū),成年羊比羔羊易感,母羊比公羊易感,南方地區(qū)羊比北方地區(qū)羊易感,其多發(fā)于春季,高發(fā)于夏秋季,少發(fā)于冬季。
羊布魯氏菌病傳播途徑廣,病原隨病羊流產的胎兒、羊水、胎衣、陰道分泌物等排出體外,經飼料、用具、飲水、圈舍等媒介,通過消化道、皮膚、生殖道、呼吸道和黏膜進入健康動物體內引起發(fā)病。蚊蟲等吸血昆蟲也可導致布病傳播。加工病羊肉,食用病羊的奶及肉制品,吸入含菌的塵埃,不注意消毒等均可導致人感染。
羊布魯氏菌病主要損害羊的生殖系統(tǒng)和部分關節(jié),臨床表現為公羊出現睪丸炎,母羊流產、胎盤滯留(胎衣不下)等。滯留的胎盤和流產的胎兒含有大量的布魯氏桿菌,具有較強的傳染性。人患布病主要表現為“熱—痛—懶”,發(fā)燒、出汗、乏力,關節(jié)、肌肉疼痛等。
2.1 對羊的危害 感染初期羊通常無明顯臨床癥狀,多數僅表現為多汗,發(fā)熱,因關節(jié)、肌肉疼痛而行走困難或跛行。妊娠母羊妊娠中后期出現分娩征狀,接著流產,產下死胎、僵尸胎或勉強能成活的羔羊,這種羔羊生長發(fā)育緩慢,常發(fā)生死亡。感染母羊流產前精神不振、食欲減退,口渴,陰道排出混濁的黏性分泌物,流產后胎衣不下,導致子宮內膜炎,嚴重影響繁殖性能。病羊有時出現乳腺炎,其乳腺變硬,乳汁變性或喪失泌乳能力,少數病羊還會出現關節(jié)炎、支氣管炎和角膜炎。一般新發(fā)病羊群流產病例較多,老疫區(qū)羊群流產較少。布魯氏菌侵害公羊時,除引發(fā)關節(jié)炎外,還會引起睪丸炎,臨床上可見患羊睪丸腫大、上縮,局部發(fā)熱,痛感明顯,其精神不振,飲食受影響,最終消瘦衰弱,喪失種用價值。
病死羊腎臟、肝臟有肉芽腫,生殖器官炎性壞死,子宮充血、水腫,胎盤絨毛膜下充血、水腫,明顯出血甚至糜爛。胎衣淡黃色膠凍樣浸潤,并覆有纖維蛋白和膿液,有時有出血點。流產的胎兒第四胃內有白色或淡黃色的黏性絮狀物,膀胱漿膜下和胃腸黏膜可見出血點或出血斑,肝臟內有大量壞死灶,臍帶肥大、增厚,呈漿液性浸潤。病公羊睪丸上有少量出血點,組織增生,有時有壞死灶。
2.2 對人的危害 羊布病傳播快,是引起人布病的主要原因,對人類危害嚴重。人通過傷口、蚊蟲叮咬、注射以及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布魯氏菌后,病菌進入機體循環(huán)系統(tǒng),導致肝腫,持續(xù)性發(fā)熱,關節(jié)疼痛,全身無力,嚴重影響人的勞動能力、生育能力和壽命。
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結合本病的流行特點,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實驗室檢查。
3.1 細菌學檢查 無菌采集病母羊胎衣、肝、脾、淋巴結、絨毛膜水腫液、陰道分泌物或流產胎兒胃內容物等制成相應涂片,柯茲羅夫斯基染色法染色,鏡檢。布魯氏菌為紅色球桿狀小桿菌,其他菌呈藍色。
3.2 血清學診斷 常用的血清學診斷方法有虎紅平板凝集試驗和試管凝集試驗等。
先采用虎紅平板凝集試驗進行初步診斷,再采用試管凝集試驗進行確診,可提高診斷準確率。
4.1 報告 發(fā)現疑似病羊或病羊應立即對其進行隔離,并及時向當地動物防疫監(jiān)督機構報告。
4.2 處置 病羊撲殺。受威脅羊群隔離飼養(yǎng),隔離羊圈和隔離牧場要遠離交通要道、居民區(qū)或人畜密集區(qū),周圍最好有自然屏障或設置人工柵欄。病羊及其流產胎兒、胎衣、排泄物、乳、乳制品徹底無害化處理。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疫源追蹤,對同群羊進行檢測,污染的場所、用具等進行嚴格消毒,金屬設施、設備可用火焰噴燈消毒或熏蒸消毒,羊圈、運動場等可用2%~3%燒堿等噴霧消毒,墊料、糞便等進行堆積發(fā)酵、深埋或焚燒,皮毛用環(huán)氧乙烷、福爾馬林熏蒸等。
羊布魯氏菌病具有廣泛的傳播性并嚴重威脅人類健康,通常病羊不進行治療,直接撲殺,做無害化處理。日常飼養(yǎng)中,要以凈化和檢疫為主要防控措施。
5.1 加強飼養(yǎng)管理和消毒 加強羊只飼養(yǎng)管理,提高抗病力。加強消毒,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徹底消滅病源。
5.2 嚴格檢疫 每年定期采用虎紅平板凝集試驗和試管凝集試驗對羊群進行檢疫,陽性羊及時淘汰。堅持自繁自養(yǎng)、全進全出,禁止從疫區(qū)引進羊只,引進羊要嚴格進行產地檢疫,羊引入后隔離觀察2個月以上,確認健康后才能混群飼養(yǎng)。
5.3 加強免疫 發(fā)生過羊布魯氏菌病的養(yǎng)羊場甚至周邊地區(qū)定期使用羊布氏桿菌苗免疫。一般選用布氏桿菌病活疫苗(S2 株),不論羊只年齡大小口服1 頭份,皮下注射或肌注,山羊每只1∕4 頭份,綿羊每只1∕2 頭份,免疫有效期3 年。也可使用布魯氏菌羊型五號苗免疫,羊接種后定期進行抗體監(jiān)測,抗體滴度達不到要求的應撲殺并作無害化處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