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靖 葛明坤 陳新洋
(1.昆山市水利建筑安裝工程有限公司,江蘇昆山 215300;2.蘇州市水利建設監(jiān)理有限公司,江蘇 蘇州 215100;3.昆山市城建發(fā)展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江蘇 昆山 215300)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金雞湖及周邊區(qū)域水環(huán)境綜合治理工程是蘇州工業(yè)園區(qū)重大民生工程,其功能是將陽澄湖優(yōu)質(zhì)水源引入金雞湖及周邊區(qū)域水體,新建泵站增加水體流動,在水域口門設置控導建筑物來控流截污,從而改善園區(qū)金雞湖及周邊水環(huán)境,避免金雞湖水域大面積藍藻暴發(fā)。
由于在引清通道木沉港河道過婁江位置形成水系交叉,需設計水立交工程,在婁江河下部布設一個引清水道。在婁江兩側(cè)布設始發(fā)井和接收井兩個沉井之間,布設兩道直徑3.2m鋼頂管,兩端布設暗埋箱涵與木沉港和22號河道相連(見圖1)。
圖1 婁江水立交工程平面
工程場地最大勘探深度為40.50m,揭露的地基土層按地質(zhì)時代、成因類型、土性的不同和物理力學性質(zhì)的差異,主要土層由上到下分為7個大層(見表1)。
表1 土層主要物理力學指標
①-1層填土:灰黃色為主,以素填土為主,成分以粉質(zhì)黏土為主,含少量粉土,厚度一般為0.7~4.5m,局部為雜填土,含有少量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
②層灰黃色黏土:厚度一般為0.8~1.7m,呈可塑—硬塑狀態(tài),底部稍軟,中等偏高壓縮性,主要分布在立交地涵南段陸域。
③層暗綠—灰黃色粉質(zhì)黏土:呈可塑—硬塑狀態(tài),中等壓縮性,厚度一般為0.6~5.0m。
④-1層灰色砂質(zhì)粉土:厚度一般為2.5~5.0m,夾粉質(zhì)黏土、黏質(zhì)粉土及粉砂,土質(zhì)不均勻,中等壓縮性,普遍分布。
④-2層灰色粉細砂:上部中密,下部密實狀,厚度一般為6.5~11.0m,中等壓縮性,普遍分布。
⑤層灰色粉質(zhì)黏土:普遍分布,厚度一般為1.8~8.0m,含有機質(zhì),夾薄層粉土,土質(zhì)不均勻,呈軟—可塑狀態(tài),中等偏高壓縮性,普遍分布。
⑥層灰色粉質(zhì)黏土:普遍分布,厚度一般為1.2~6.0m,含有機質(zhì),夾粉土薄層,混泥鈣質(zhì)結(jié)核,切面有光澤,韌性中等,中等干強度,普遍分布。
水立交采用兩根DN3200管道穿越婁江和312國道,頂管單根長度252m,穿越婁江距離約75m,穿越312國道約60m,管道間距4.4m。鋼管壁厚35mm。引水管采用分段焊接工藝連接,頂管兩端分別設置工作井和接收井。頂管位置處于④-2粉細砂層,高程范圍為-8.8~-12m,設計管道中心高程-10.4m。施工圖采用泥水平衡頂管施工方案,頂管設計總頂力為22400kN,工作井后背墻允許最大荷載為12000kN。設計在中間位置各設置一中繼間。
本工程工作井地面高程2.6m,地下水位2m,土體天然重度為19kN/m3,浮重度為9kN/m3。管道穿越婁江,江底最深處淤泥面高程為-2.65m,覆土厚度最小為6.15m。
頂管施工工藝流程見圖2。
圖2 頂管施工工藝流程
考慮到管道為直線,且只有252m,可采用多種技術(shù)手段來減少管道的摩擦阻力,從而達到取消中繼間的目的。
根據(jù)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xié)會《給水排水工程頂管技術(shù)規(guī)程》(CECS 246—2008)12.4.1管道總頂力按下式估算:
F0=πD1Lfk+NF
式中F0——總推力,kN;
D1——管道的外徑,m;
L——管道設計頂進長度,m;
fk——管道外壁與土的平均摩阻力,kN/m2,查表采用觸變泥漿鋼管為3.0~4.0;
NF——頂管機的迎面阻力,kN,查表泥水平衡頂管機NF=π/4Dg2γsHS=3.14/4×3.3×3.3×(19×2+(19-10)×(10.4+2.6-2))=1171kN;
F0=πD1Lf+NF=3.14×3.27×252×3.5+1171=9056+1171=10227kN。
計算證明,采用減阻泥漿套方案可以取消中繼間。
5.2.1 擴孔
本工程頂管施工機械采用NPD-3200型泥水平衡頂管機,頂管管道外徑為3270mm,按照管道外側(cè)擴孔15mm進行設備改造,實際孔道成孔直徑為3300mm,以減少鋼管道的土體摩擦阻力。
5.2.2 布設注漿孔和補漿孔
本工程每節(jié)頂管長度為7.2m,計劃每節(jié)管道設置一組壓漿孔,即縱向間距7.2m,每組壓漿孔在同一橫截面上設置3個,與鋼管圓心成120°角,底部不設注漿孔(詳見圖3),底部的泥漿由兩側(cè)注漿孔注入后自動向下流動,使管道外側(cè)形成環(huán)形閉合的泥漿套,同時每隔50m設置一組補漿孔,以便在減阻泥漿因時間過長失效后進行有效補漿。
圖3 注漿孔布置
5.2.3 減阻泥漿
將納基膨潤土、水按質(zhì)量比1∶3制成減阻泥漿,考慮到本工程④-2為粉細砂層,同時摻入純堿、羧甲基纖維素(CMC)等化學穩(wěn)定劑進行有效減阻。最終試驗配合比為納基膨潤土∶水∶純堿∶CMC=24∶76∶0.8∶0.8,泥漿比重為1.17,黏度為80s,靜切力為21Pa,pH值為9,穩(wěn)定性達到靜置24h無離析水的要求。
5.2.4 連續(xù)施工
采用連續(xù)不間斷施工工藝,每班計劃8h,完成一節(jié)管道的頂進和焊接,防止間停時間過長泥漿套減阻效果變差。
5.2.5 增加后背墻剛度
設計采用鋼筋混凝土沉井井壁作為后背墻,后部用高壓旋噴樁進行了地基加固,設計后背墻承載力為12000kN。為確保背墻受力均勻,避免局部受壓破壞,在頂管施工前在鋼筋混凝土后背墻前增設35mm厚鋼板(平面尺寸5×5m)作為支墊,以分散千斤頂?shù)膲毫Α?/p>
5.2.6 水泥漿置換
頂管施工完成后,對已形成的泥漿套的漿液進行替換,替換漿液為摻入一定量粉煤灰的水泥砂漿,采用螺桿泵作業(yè),漿液凝固后(一般為24h)拆除作業(yè)管路換上封蓋封堵,并對周邊進行必要的防腐處理。
本工程采用5臺千斤頂進行工作,每臺千斤頂頂力為2500kN/臺,合計12500kN。通過減阻方案施工,過程中加強對液壓泵站壓力表的觀測,根據(jù)標定證書推算管道的摩阻力。
通過前100m的頂進觀測,認為本方案可行,可以不用中繼間,最終觀測頂進泵站油壓表最大讀數(shù)均是35MPa,實際最大頂進阻力為8750kN。實際頂進作用力比計算要小。
經(jīng)過多年施工實踐,影響頂力的主要因素是土的性質(zhì)、管道材質(zhì)和施工技術(shù)水平高低,具有一定的波動性和誤差;擴孔后形成厚土拱,土壓力對孔道影響不大,工程實踐證明管道頂力與覆蓋土層厚度無關(guān)。
通過方案優(yōu)化,減少了中繼間2套,約40萬元,增加減阻措施費10萬元。最終方案優(yōu)化節(jié)約工程造價3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