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俊
(紅河州第一人民醫(yī)院 云南 蒙自 661199)
鼻竇炎、鼻息肉為耳鼻喉科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多因病毒或細菌入侵鼻竇導致感染,誘發(fā)鼻黏膜損傷所致。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多伴有鼻塞、流涕、頭痛等癥狀,甚至可能對患者的嗅覺產生影響。臨床對該疾病的治療方法較多,傳統(tǒng)療法以非手術療法為主,雖有一定效果,但并不理想。鼻腔開放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而且對患者嗅覺改善效果也并不十分顯著[1-2]。近年來我國醫(yī)療技術水平有明顯提高,鼻內鏡手術日益成熟,為探析該療法應用于鼻竇炎、鼻息肉的效果以及影響療效的因素,進行了此次研究,納入2017 年1 月—2019 年3 月間收治的84 例鼻竇炎、鼻息肉病患為對象,進行分組治療,并做以下分析和總結。
對2017 年1 月—2019 年3 月間入院治療的84 例鼻竇炎、鼻息肉患者采用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42 例設為對照組實施鼻腔開放手術治療,另42例設為觀察組實施鼻內鏡手術治療。對照組:25 例為男性,17 例為女性;患者年齡:23 ~67 歲,平均年齡為(55.4±2.1)歲。觀察組:26 例為男性,16 例為女性;患者年齡:21 ~68 歲,平均年齡為(55.5±2.7)歲。對比差異不顯著(P >0.05),提示研究試驗可行。
對照組采取鼻腔開放手術治療,從上唇齦溝交界位置做手術切口,觀察患者病變情況,依據(jù)具體情況將病變組織切除,并進行篩竇開放處理,實施常規(guī)上頜竇根治術,術后依據(jù)常規(guī)方法進行抗感染治療。
觀察組則采取鼻內鏡手術治療,術前做好相關檢查,患者采取仰臥體位,麻醉后在直視下進行增生息肉切除處理,剝離、切除鉤突,將上頜竇開口上的鉤突尾端組織切除,開放上頜竇開口,若患者竇口黏膜有水腫或粘連表現(xiàn)則應適當擴大竇口,對篩泡、額隱窩進行切除,清除病變組織,并開放蝶竇、篩竇以及額竇,保留篩竇黏膜。術后接受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
統(tǒng)計患者的相關資料,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病程、住院時間、用藥治療情況、治療依從性、吸煙、飲酒、鼻腔粘連、有無變應性鼻炎、有無復發(fā)、NRS 疼痛評分、Lund-Mackay 鼻竇CT 評分、Lund-Kennedy 鼻內鏡評分。
①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②嗅覺功能評分:采用CCCRC 嗅覺功能測試評分系統(tǒng)進行評價并對比[3]。③采用單因素、多因素Logistic 分析療效影響因素。
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8.0,計數(shù)資料使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 檢驗,P <0.05 證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前嗅覺功能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術后對比顯觀察組嗅覺功能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嗅覺功能的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嗅覺功能的對比(,分)
組別 例數(shù) 術前 術后4 周觀察組 42 2.64±0.13 4.48±0.27對照組 42 2.63±0.17 3.65±0.21 t-0.303 15.726 P-0.763 0.000
統(tǒng)計并比較兩組病患的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觀察組鼻腔粘連發(fā)生率與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對照組顯著更低(P <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的對比(例)
病情完全控制=1,病情為控制或部分控制=0,以患者相關資料為自變量,通過單因素Logistic 分析發(fā)現(xiàn),病程(P=0.038,OR=1.473,95%CI=1.052 ~2.139)、NRS 評 分(P=0.006,OR=1.911,95%CI=1.212 ~3.017)、合并變應性鼻炎(P=0.000,OR=8.124,95%CI=3.127 ~21.336)、CT 評分(P=0.031,OR=1.828,95%CI=1.057 ~2.099)、鼻內鏡評分(P=0.003,OR=1.505,95%CI=1.151 ~2.103)、治療依從性(P=0.038,OR=1.115,95%CI=1.026~1.294)、疾病分型(P=0.002,OR=7.252,95%CI=3.135 ~15.923)為臨床治療效果相關因素。經多因素結果顯示,影響療效的主要危險因素有合并變應性鼻炎(P=0.001,OR=10.335,95%CI=4.818 ~19.743)、治療依從性差(P=0.000,OR=1.250,95%CI=1.139 ~1.477)、鼻竇CT 評分>1 分(P=0.014,OR=1.817,95%CI=1.142 ~2.969)。
鼻竇炎、鼻息肉是常見疾病,該疾病會導致鼻腔、鼻竇黏膜、黏膜下組織甚至骨質增生丶鼻息肉形成等,導致鼻腔受阻影響呼吸。鼻竇炎、鼻息肉的主要表現(xiàn)為鼻塞、頭痛、流涕,甚至可能導致嗅覺消退、消失。發(fā)病后若患者未能及時有效治療則可能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及身體健康[4]。以往臨床治療該疾病主要以藥物保守療法以及手術治療為主,藥物療法雖無創(chuàng),但療效較差。鼻腔開放手術雖療效相對較好,但屬于有創(chuàng)性治療,會為患者帶來一定痛苦,另外開放手術后并發(fā)癥幾率較高,影響療效。鼻內鏡手術可在直視下完成鼻腔內病灶的清除工作,手術視野清晰,且不會為患者帶來較大創(chuàng)傷,有利于保留鼻黏膜結構以及鼻腔功能[5]。此次研究結果也顯示,接受鼻內鏡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更低,僅為4.8%。比較術前嗅覺功能差異無意義,術后4 周對比則顯示觀察組更佳,可見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效果更為理想。但調查發(fā)現(xiàn)鼻內鏡手術治療的效果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病程、NRS 評分、合并變應性鼻炎、鼻內鏡評分、治療依從性、疾病分型均為臨床治療效果相關因素。有研究發(fā)現(xiàn)Ⅰ型、Ⅱ型鼻竇炎、鼻息肉患者使用鼻內鏡手術治療的效果優(yōu)于Ⅲ型。并且本次研究經多因素結果顯示,合并變應性鼻炎、治療依從性差、鼻竇CT 評分>1 分為影響療效的主要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使用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的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嗅覺功能,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但治療效果會受到疾病分型、術者操作水平以及術后藥物使用情況等因素的影響,臨床應予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