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效宗
語文作為工具,是和人、人的生命,具體的人、社會歷史的人緊緊地聯(lián)在一起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離開了人,語文就不復存在,就沒有存在的價值。語文離不開人,它富于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語文為個體的人所掌握,又顯示個性、具有靈性,是智慧之泉,是創(chuàng)造之源。
一、語文的工具性
語文是工具,學語文是為了掌握這個工具,這話表面看來毫無問題但對小學生而言卻未必合理,至少是不完全符合實際。
(一)學前兒童
學前兒童學語文主要是生活習得,他們往往很少注意語言本身,吸引他們興趣的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不是語言的形式,而是語言所表達的內(nèi)容信息。他們是為了語言的內(nèi)容才運用語言并學習語言運用的。
(二)小學兒童
在語文課上學語文情況有所不同,他們對語言的形式注意得越來越多,但本質(zhì)上并未改變,吸引他們興趣的主要還是聽說讀寫的內(nèi)容。當語言文字成為理解、表達的障礙時,語言的形式才變得重要起來。也就是說,小學語文課上學生仍然是在獲得語言內(nèi)容、滿足求知需要的過程中學習語言理解,在表達思想感受、滿足表達需要的過程中學習語言表達的,掌握語文工具這個目的在學生意識中并不多么突出分明。
(三)語文是發(fā)展的工具
總之,無論是學前還是小學階段,語文從來都是學生成長發(fā)展的工具,是兒童通過求知、交往、游戲等活動逐步完善自我、實現(xiàn)社會成熟的工具。這一過程中兒童關注更多的往往不是語言形式本身,而是語言傳遞的內(nèi)容信息。這種情況雖然正好與教師教語文的主觀愿望相徑庭,但卻是無法否認的事實。無視這一事實,把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訓練作為小學生學語文的目的,不過是我們教師的一廂情愿而已。
二、語文的人文性
(一)《語文課程標準》的提出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钡鎻娬{(diào)“工具性”,的確產(chǎn)生了相當程度的消極影響,于是語文教育界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人文性”的口號??茖W主義和人本主義兩大思潮的論爭始終沒有停止過。
(二)《語文課程標準》的功能
《語文課程標準》指明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于凸顯出這兩個方面的功能。我們應該能夠認識到,科學與人文的統(tǒng)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可以成為人們的共識,也反映了社會各界對語文教育的共同期望?!肮ぞ咝耘c人文性統(tǒng)一”的提法符合當前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課程目標的展開和實施。在語文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應該始終牢牢把握這兩個方面的任務。
(三)語文的人性
語文的人文性是指語文教育活動是特定時空中教師與學生雙向的積極的生命運動過程,尊重人、尊重具體的人的生命價值、尊重具體人的文化及其多樣性,是語文課程的精神價值。因而人文教育是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新大綱明確規(guī)定“發(fā)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三、在語文教學中實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一)將解讀文本與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彼此促進
目前我們閱讀課堂教學的過多的提問、細碎的分析、脫離文章整體內(nèi)容的所謂“訓練”,還有充斥于課堂中的各種形式主義,壓抑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我們的閱讀教學耗時費力而低效,使學生厭學,教師難教。如何克服這些弊端呢?最基本的方法是少提問、分析,多讀想、感悟。因此,“讀”這一最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的手段,在現(xiàn)代教學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學習語言的途徑。
(二)讓語文課有語文味,盡量減少運用非語文的手段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葉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種能力或者習慣,不靠學習者自己運用心力去實踐,去嘗試,是無論怎樣也難以養(yǎng)成的?!庇捎谛问街髁x和浮躁現(xiàn)象的干擾,我們的語文教學出現(xiàn)了不少背離教學目標的華而不實的情況。
(三)以學生為主體,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
傳統(tǒng)的課堂中,教師的地位明顯帶有“文化霸權主義”和“知識權威主義”特征,忽視兒童各種學習權利,總是以教師為中心,滔滔不絕地滿堂灌,讓學生跟著自己走,想自己之所想、答自己之所問。導致課堂上師問生答、師講生記、師令生從,師生關系畸形異化,課堂活動匱乏,學生智慧與個性壓抑乃至衰減。因此,很多教師都感覺:語文教學,難于上青天!
而如今的語文教學,由于形式主義和浮躁現(xiàn)象的干擾,出現(xiàn)了不少背離教學目標的華而不實的情況。最大的傾向性的問題是 “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內(nèi)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視語言的理解和運用,甚至以“得意”為唯一目標,忽略語言的學習。
(四)辨證統(tǒng)一,有機融合,追尋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之美
語文課本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整體,我們在教學中不能偏重于某一方,更不能將它們生生地割裂開來。
1.倡導以人為本的民主課堂,實現(xiàn)和諧統(tǒng)一
語文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必須以人的發(fā)展為著力點,學生的語文能力、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才能得到和諧發(fā)展。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在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多樣性的基礎上,在一種自主、合作、互動的教學氛圍中,讓學生的思想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凈化、個性得以張揚,使課堂教學充滿人文魅力。
2.設計目標多元化的訓練,實現(xiàn)和諧統(tǒng)一
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應該設計出一些能夠挖掘人文因素、落實好思維過程,思維方法,體現(xiàn)辨別是非優(yōu)劣能力的訓練。這種新課標指導下的訓練,不再是課程改革前的那種目標單一型的訓練,而是一種具有多元化的,讓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共存的訓練。
要實現(xiàn)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觀念,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只有這樣,才能對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更準確、更成熟地認識與把握,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語文課程改革的目標,大大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