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偷家族》是導演對跨越血緣家庭關系的探索、對日常家庭關系和生活的反思以及對正處于社會問題中個體困境的討論。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消費社會,人類的“家庭共同體文化”正在逐步崩塌和消解,但影片中出現(xiàn)的這種與傳統(tǒng)家庭關系相背離的新型家庭的建立,就像是一時漲落的潮汐,注定會退散。
【關鍵詞】? 《小偷家族》; 靜謐;溫柔;克制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識碼]A
《小偷家族》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新作,該電影獲得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金棕櫚大獎,這是時隔21年,日本導演再獲此獎。這部作品在日本上映后,連續(xù)三周票房第一,總票房突破42億日元,成為是枝裕和最賣座的一部電影。作品看似是取材于一些常見的社會事件,比如騙取老人的養(yǎng)老金、教唆孩子行竊、遺棄兒童等等,但其實遠不止于此。在采訪中,是枝裕和提到:“每個創(chuàng)作者都有各自的立場。我的電影,哪怕是引用事件,也不會直接利用事件本身,更不會照搬原著,而是以‘inspired by的形式,受到了事件的觸發(fā)而拍攝電影。像《無人知曉》,電影是和真實事件保持距離的。通過營造這種令人印象深刻的家庭形象、人物形象,我希望人們看世界的角度,看人類的角度,看待貧困的角度,或是看待犯罪的角度,能發(fā)生些許變化?!保?)
一直聲稱自己并不再是做“特效藥”的是枝裕和,總是擅于探索平凡人身上的微光時刻,總是用鏡頭里細膩的柔情來反擊社會的冷漠,他的電影一直像一條緩緩流淌的小溪,承載著被歲月滌蕩過后的平和,讓生活的褶皺得以觸摸。對于殘酷的現(xiàn)實和麻木的旁觀者,導演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憤怒,這種憤怒不僅是對社會、對群眾,更是對自己的。他并沒有給困頓中的人們更多的出路或解決方案,這似乎更符合人生的常態(tài),人生本就是沒有那么多選擇的。很多時候,人們只能選擇繼續(xù)活著,大多數(shù)人都是拼盡全力才過上平凡的一生。
長久以來,以血緣為基礎的家庭觀念似乎是根深蒂固的,但在這個物欲橫流、標新立異的消費社會里,人類的“家庭共同體文化”正在逐步崩塌和消解?!缎⊥导易濉凡粌H是導演對于跨越血緣關系的家庭組建的新探索,更是導演對于傳統(tǒng)家庭關系和理念的質(zhì)疑。在劇情結(jié)尾處,信代(劇中飾演媽媽)與警官的對話中提到由里(劇中飾演被撿來的小女孩)被送回到親生父母那里。警官說:“孩子都是需要母親的。”信代笑著說:“只是孩子母親自己那么想吧。生下孩子就自然成為了母親嗎?”警官說:“可是不生孩子就當不了母親啊?!边@是傳統(tǒng)家庭觀念與現(xiàn)代化的家庭觀念的一次直接碰撞。若如警官所說的那樣,孩子還是回到親生父母身邊比較好,那么也就不會有由里與這一家人的相逢。由里丟失的兩個月里,她的親生父母一直沒有報案尋找,在他們心里,這個孩子只是生活的負擔、爭吵的源頭,是一件可以被隨意丟棄的物品。所謂血緣之親,不過是合理地把她囚禁在那狹小的空間里。所謂的親生母親,也只不過是站在最親近的位置漠視孩子的一切渴望。電影的最后一個鏡頭是由里獨自在陽臺上玩耍的場景,她從陽臺上緩緩探出頭來,那是她對之前一起生活過的家庭的懷念與渴望。即便那么短暫,即便它不是以世人所理解的方式建立起來的,可它真實而溫暖地存在過。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一切都在運動,永恒的運動中?!彼傅氖鞘篱g萬物都處于運動的狀態(tài),沒有什么會一成不變。在這樣日新月異的世界里,或許我們能把握的只有此刻,也只有此刻才是永恒的和最珍貴的,因為未來并不可知。美國劇作家愛德華·阿爾比曾提出:“愛都是一時的。”但只要是真實存在過的愛,即便是一時的,在記憶和心靈深處,它也會永遠留存。它短暫卻不影響人們從中汲取力量,微小卻閃耀。
在電影《美國麗人》中,男主角賴斯特說:“我們的婚姻只是個幌子,為了表示我們很正常,其實根本就不是。”在電影《完美陌生人》中,似乎只有虛擬的假象才讓人們的親密關系得以維持,而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們往往沒有探究真相的勇氣。在今年獲得第91屆美國國家評論協(xié)會獎年度佳片的《婚姻故事》里女主角妮可說:“我想結(jié)婚的時候,就已經(jīng)輸了?!彼诤筒槔淼倪@段婚姻關系中,不斷妥協(xié)和和退讓,直到完全失去自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也是如此,與你同床共枕的人卻無法與你靈魂共振。家早已不再是舒適的避風港,而是制造矛盾和痛苦的戰(zhàn)區(qū)。何況在這個極度自我的年代,根本無人可以溝通,無論是陌生人還是枕邊人,沒有人會堅定持續(xù)地走向另一個人,于是人們都在各自認為的安全范圍里,與他人、社會和世界保持著不遠不近的距離。人們讓自己不斷處于忙碌之中,卻花更多時間去消費和浪費。交朋友、求學、工作、結(jié)婚,都是人們想要擺脫孤獨的方式,但這些都是徒勞的。人們夙興夜寐、夜以繼日所為之奮斗和追尋的,終究是一場空,因為沒有人會期待著你的期待,因為形單影只本就是人生的常態(tài)。我們都是獨自行走在人生的這片孤寂棉田里,煢煢孑立,終其一生也不過是宇宙的囚徒。
在這個詩意被當作奇特存在的時代,人們不斷在工作和家庭中消耗著最后一絲耐心和溫情,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開放式婚姻或者永遠獨自生活。是枝裕和說:“跨越血緣關系的共同體,包括家庭在內(nèi),都必須要摸索新的存在形式。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走到這個階段了?!保?)《小偷家族》里的這種人際關系是現(xiàn)代化之后的結(jié)果,現(xiàn)代社會沖擊了原生家庭系統(tǒng),個體再和個體重組為小家族。大家族變小家族,小家族變?nèi)谥?,最終又回歸到個體。家庭關系的維系早已不再依靠那一紙婚約。在電影的開始,這一家人一起吃飯的時候,并沒有坐在一起,吃的也是不同的東西,這不僅表現(xiàn)了這個家庭與普通家庭不同之處,還是一種反諷。在日常的絕大多數(shù)家庭里,一家人在同一時間圍著餐桌坐在一起,吃著同樣的東西,他們的心就在一起了嗎?或許維系著他們的不過是繁瑣的儀式,和不愿面對真實的膽怯。于是每個人都在例行公事中天馬行空地想象著只屬于自己的世界,那是無形的、無法跨越的屏障。他們甚至不知阻礙彼此靠近的究竟是什么,可他們就是無法靠近,漸漸地,就連靠近的欲望都失去了,只有無盡的麻木和冷漠在不斷地蔓延。在《小偷家族》里,讓這一家人聚集在一起生活的不只是生存的需要和對陪伴的渴望,還有愛,也只有愛才可能成為彼此之間真正的羈絆。那是疲憊而無助生活的一絲慰藉,也許它并不深刻和長久,可它真摯、簡單、純粹。當由里剛來到這個家庭時,祥太的一絲嫉妒心和被忽略的不快,是如此真實和動人,就像日常家庭中每個害怕因為弟弟妹妹的到來而被父母忽略的哥哥?;蛟S依靠道德、責任,甚至是血緣來捆綁和維持的關系不一定是真實可靠的,但處在當下的他們,此刻的溫柔、憤怒、愛和冷漠,都是如此真實的存在著,此處,還有必要去探究他們之間的血緣連接嗎?但在日益扭曲和畸形的商業(yè)社會里,這種與傳統(tǒng)家庭關系相背離的新型家庭關系的構(gòu)建,就像是一時漲落的潮汐,注定會退散。蕓蕓眾生無法理解這種超越血緣關系的牽絆,在他們眼中,這一家人是怪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應該被驅(qū)逐和隔離。
在電影的結(jié)尾,我們能看到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隱藏的秘密,過去的經(jīng)歷、真實身份,甚至是姓名。這個家庭似乎是由謊言建構(gòu)的:信代和大治謀殺她的前夫,奶奶一直偷偷拿著亞紀父母給的生活費,犯過罪的父母,教唆孩子偷竊的父親,他們都不算是個好人,有著不光彩的秘密,做著各種偷偷摸摸的事情,甚至犯過罪。但就是這樣游走在犯罪邊緣、被道德所批判的人們,同時也是善良和溫柔的,他們?nèi)绱苏嬲\地對待自己的“家人”,即便他們之間沒有血緣關系,在相遇之前就只是毫無瓜葛的陌生人。電影中有太多這樣的溫情時刻,那是信代和由里擠在一個狹小的浴室里互相撫摸對方的傷疤;那是奶奶在大治出門前幫他裝好保溫杯里的水;那是奶奶從腳涼的程度判斷亞紀今天過得并不愉快;那是亞紀在服務時間截止后給四號先生免費的擁抱;那是祥太為了不讓由里偷東西,自己故意當眾偷竊后被人追趕;那是信代擔心大治有前科無法減刑,于是自己獨自承擔起所有罪行;那是只聽到煙火聲卻看不見煙火光亮,一家人仍然擠在院子里抬頭仰望。就像那晚的煙火一樣,這一家人的聚散就像是一場虛幻的夢,即便沒有人觸碰到它的美麗,但無法阻擋他們的渴望……在這些場景里,能清楚地看到這些人身上的愛與善良、犧牲和成全?;蛟S他們不是好人,有很多缺點和缺陷,甚至背離道德規(guī)范,可內(nèi)心深處,他們都是善良的人,仍然保留了自己的一份柔情。他們的心并不殘缺,依然擁有愛與被愛的能力,依然擁有善待他人的權利,這跟隱瞞身份、偷竊、犯罪無關,什么都無法阻擋他們的善良,什么都無法否定他們的溫柔。魯迅在評價陀思妥耶夫斯基時說道:“他就是要拷問出真實下面的虛偽,接著拷問出虛偽下面的真實。”拷問真實下面的虛偽,或許是比較容易的,但拷問虛偽下面的真實,這就需要探索者保持開放的世俗主義和具有一定的包容力,以及多一份對世界和他人的耐心。也許這才是對生命、對人性最深刻的探索。這個科學和理性殺死詩性的年代,人們生活在被速度包圍的世界,人類無一幸免地被動地淪為媒介機器,被技術,被官僚,被消費。人們試圖通過消費、交易,用物質(zhì)裝飾和堆砌自己,來填補內(nèi)心的空白。即便《小偷家族》描述了在一個冷漠的社會里,這些底層人民拮據(jù)又艱難的生活,但他們?nèi)匀粫黄鹂礋熁?,去海邊沖浪,在夜里堆雪人……是枝裕和讓人們覺得,即便生活貧乏,也一定不要失去心中的詩意,哪怕是平庸的詩意,但它完整的屬于你自己。很難想象,犯過罪的、不受道德規(guī)范、把偷竊和撒謊當成習慣的他們,心中仍然會有自己的底線。對溫暖和愛的一點詩意的向往,會讓他們堅守自己的底線,那跟外在的約束和規(guī)定無關。
是枝裕和一直在用電影記錄底層人們的生活,他們大多是社會上的失敗者,每天都在被生存困擾,沒什么閃光點,不太顧家,有些懶惰。他們似乎一無所有,但或多或少擁有一點善良和純真,那同樣是珍貴和有價值的,可能無法用世俗的價格來衡量。是枝裕和的電影里,總有一個愛說謊、脆弱的父親,和一個懂事、堅強的孩子,那些孩子們總是比成年人還要成熟。導演說:“很多成年人可能在外界表現(xiàn)得相當成熟,可是內(nèi)心卻總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這同樣也和他們小時候的成長經(jīng)歷有關,或許他們的童年也是成熟的,但從某一歲開始,內(nèi)心的某處就停止成長了。”(2)當被抓捕時,警官問大治:“你讓孩子偷東西,內(nèi)心不會感到不安嗎?”大治說:“我也沒有其他什么能教給他們的了?!边@跟《何以為家》中贊恩的爸爸說“我小時候也是這么過來的,這怎么是我的錯呢?我要是有選擇的余地,我比你們做得還漂亮”是相通的,其實他們也是極其平凡的、無奈的受害者,所能做的太有限了。自幼缺乏良好的教育和幾乎沒有被善待過的經(jīng)歷,讓他們無法意識到其實除了眼前的這條路,還有其他的可能性,而在他們眼中,似乎只有這樣做才能活下去。這是愚昧的,也是悲哀的,于是受害者和施害者的雙重身份便在他們身上重疊。
只敘事,不止步于抒情,是是枝裕和影片的一貫風格。即便是親子關系的呈現(xiàn)也是隱忍和克制的。在《海街日記》中,父親的葬禮結(jié)束后,大女兒就說了句“爸爸人很溫柔,但很沒用”。但電影最后,她又說了句“爸爸雖然很沒用,但人很溫柔”,這兩句話只是順序調(diào)換了。其實爸爸的本質(zhì)沒有變,只不過大女兒的接受方式不一樣了,她成長了。導演表示這種成長和變化是值得被記錄的:“這種變化是很重要的。在大女兒在成長過程中,她心里面的父親形象也在不斷更新。而這種變化,我覺得蘊含著一種美感。我想描繪這種美感?!比艘驗楦鞣N經(jīng)歷,到了不同時期,會產(chǎn)生不同的想法,很多時候,理解是需要時間來沉淀的。在《小偷家族》的結(jié)尾,祥太去了大治的新家,大治不好意思地說:“有點小吧?不過浴室是新的,等會你要不要泡澡?”這是膽怯的試探。祥太正猶豫著,大治連忙說:“別不好意思,浴室很干凈的?!蹦鞘羌傺b不經(jīng)意地挽留。最后二人一起躺在榻榻米上睡覺的時候,祥太問道:“你們當時是打算扔下我溜走的嗎?”大治說:“是啊,但沒能溜掉,對不起?!痹诠徽九频溶嚂r,祥太說:“我是故意被逮到的?!边@就像是一場碾壓與被碾壓的游戲,他們都試圖用冷漠來掩蓋真心,用殘忍來壓抑期待。大治追著公交車奔跑,喊祥太的名字,祥太沒有回頭,最后靠著車窗,無聲地喊出那聲“爸爸”,包括那晚大治說“爸爸就要做回你的叔叔了”時在黑暗中片刻的哽咽,所有的真心和脆弱都埋葬在這里了,或許沒有讓對方看到,又或者對方感覺到了但視而不見,這種謊言帶著鋒利的光芒,包裹著愛與成全。在祥太已經(jīng)去學校上學后,有一次出來跟大治一起釣魚,祥太耐心地講解了硬體假餌和軟體假餌的區(qū)別,大治問道:“這些東西是從哪里學來的?”祥太回答:“書上說的。”這跟現(xiàn)實生活中的父母與孩子的狀態(tài)是一樣的,父母都是希望孩子變得更好,希望他們學到更多知識,認識更多優(yōu)秀的人,殊不知那些知識和書本正將他們隔得越來越遠,這種距離的產(chǎn)生是不可逆的。
“人生不過是午后到黃昏的距離,茶涼言盡,月上柳梢?!盵1]在是枝裕和電影里的時間是有痕跡、有聲音的。就像《海街日記》里,樹葉落了,櫻花開了,姐妹四人釀完梅子酒,就到夏天了……四季輪回,分明可以看到日常生活中流淌的詩意。因為向往平靜安寧的生活,所以極盡入微地刻畫生活里的每一個小細節(jié),曬小魚、燉蘿卜、釀梅子酒……是枝裕和說:“細枝末節(jié)累加起來即是生活,這正是戲劇性之所在,我建構(gòu)每一個場景時,都只依賴細節(jié)?!盵2]他想看著人們?nèi)缙渌?,如此而已?/p>
《我不是藥神》《熔爐》《何以為家》,這些都是以社會事件為主題的電影,它們傳遞出來的情感能量比《小偷家族》強烈得多?!缎⊥导易濉纷詈罅粝碌闹挥幸欢戊o謐的時光,和他們共同生活的痕跡。奶奶的腳趾甲掉在大治的鞋里,由里扔在房頂上的牙齒,祥太吃泡面時會放可樂餅……記憶會消散,生命會消亡,也許時光和那座房子會替他們記得這一段美好和溫暖。那是狂熱又清醒、深情又克制、細膩又柔和的質(zhì)感。所有的那些情緒,愛與恨也好,憤怒也罷,都被再尋常不過的日?,嵥橄饬?,那恰恰是是枝裕和對人性的諒解和寬容。這靜謐之下的溫柔與克制,是導演對世界和人類的善意和寬容,那同樣也是他的不忍與期待?!逗髴騽觥返淖髡邼h斯-蒂斯·雷曼教授說:“戲劇是對于表達人類經(jīng)驗的可能性的研究?!彪娪耙嗍侨绱恕o@然,在是枝裕和的電影里,我們能看到這種被拓寬的可能性,無論是超越血緣的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維系,還是人性本身的邪惡與善良。他盡力地詮釋了電影還可能是什么。他的電影,深入人心,細膩悠長,潤物無聲。世事復雜,人們常常為了生存機關算盡,是枝裕和讓我們看到不完美的人類惡意之下的溫柔和善意。那是不易察覺的、細膩的、收斂的,真摯的。如果夢里夢外,人生都是一場游戲,那么認真活著,也許就是最好的反抗。
注釋:
(1)參見《巔峰問答》第二季第一期,騰訊新聞主持人何潤鋒訪談。
(2)參見2015年10月27日騰訊娛樂訊對是枝裕和的采訪。
參考文獻:
[1]白落梅.因為懂得所以慈悲[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7.
[2]劉陽.是枝裕和:發(fā)掘內(nèi)在于生命的時間[EB/OL].劉陽電影筆記.(2017-4-28).https://mp.weixin.qq.com/s/O1cCqdV6UlzSSWU6hC5eyA.
作者簡介:楊思思,南京大學文學院2019戲劇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