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上世紀70 年代初,我家買了一臺蝴蝶牌腳踏式縫紉機。作為結(jié)婚紀念品,它已陪老伴走過了五十年的時光。
老伴年輕時對衣著情有獨鐘,每周雷打不動與鄰居結(jié)伴去夜校上三次服裝裁剪課,其他晚間多半用于解讀所學課程,以紙代布,練習裁剪,請老師指導。也經(jīng)常邀朋友逛服裝店,領(lǐng)略服裝新潮流。即便走在路上,她也用心觀察各類人群的服飾搭配。她還打入布料城的裁縫店,拜師學藝。
計劃經(jīng)濟時期,實行票證配給制,有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和收音機這四大件,亦稱“三轉(zhuǎn)一響”,很可成為炫耀的家珍。
她學會縫紉技術(shù)不久,我家因享受軍屬優(yōu)先待遇,如愿分到一張票證,購得上海生產(chǎn)的蝴蝶牌腳踏式縫紉機。她欣喜若狂,在眾人羨慕的目光中,一家人簇擁著縫紉機登堂入室。從此,無論遷居到哪里,每天下班后,縫紉機就是她心靈的歸處。全家人的穿著在縫紉機的響聲中悄然發(fā)生著變化。
物資匱乏年代,人們的服裝千篇一律,灰色中山裝,綠色解放裝,編織成綠(灰)色海洋。然而自從縫紉機進了家門,不到一年的時間,巧手的她就將床上用品、窗簾、桌布、沙發(fā)套、靠背套等家居布藝和全家人的四季衣服,裁裁剪剪,修修改改,縫縫補補,普遍更換,煥然一新。我從軍服廠買回的下腳料,是她最得意的布料來源之一,被充分利用,變廢為寶。
縫紉機的出現(xiàn),也吸引了左鄰右舍的目光。來串門的鄰居比以往多了許多,隔三差五來向她討教縫紉技術(shù),并欣賞我家的室內(nèi)布局。墻角處疊放的幾箱零頭布,罩上特制的布藝套,架子上懸掛著她精挑細選的各色布料。她手把手教鄰居們縫紉技術(shù),幫助她們縫補衣服。萬物總有福厚澤,事于人為誠至臻。她上班時段,常有鄰居來我家借用縫紉機縫制衣物,幫助做飯,照顧孩子,去幼兒園接小孩。
我與她很少在浪漫紅塵路的花前月下共度,即使是我的假期,我更多陪在她的縫紉機前,當當助手,陪她聊天,拉拉家常,談?wù)勎磥怼K氖种隔孳]起舞,不一會兒,就見一件成衣下線。忙完手上的活,轉(zhuǎn)身于其他家務(wù)。我有時佇立窗前,聽聽鳥鳴,看看花開,回眸看到她飛針走線、滿足日?,嵤碌纳袂?,心中有別樣的感慨。
金婚紀念日那天,老伴將跟隨她半個世紀的縫紉機打扮一新,放上泛黃的結(jié)婚照,擺上一盆五彩繽紛的鮮花,我們兩人身著正裝,興致勃勃與縫紉機合拍了一張金婚紀念照。
老伴對半個世紀前購買的縫紉機精心養(yǎng)護。在物阜民豐的當下,老伴的縫紉機照樣能將磨損的衣領(lǐng)改為立領(lǐng),給孫子的校服袖口加長、褲腳延伸,替家人日常穿戴修改縫補,將三代人的生活打理得芳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