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
【摘要】受消費文化影響,現(xiàn)代人越來越需要音頻、視頻形式來吸取文化作品,即現(xiàn)代人不大有耐心來閱讀一本文學名著。于是,越來越多的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被搬上銀幕,但在改編的作品中質(zhì)量參差不齊、魚龍混雜,改編者心理浮躁也浪費一些優(yōu)質(zhì)的文學作品。在此大環(huán)境下,文學名著改編成影視作品是符合人們較淺層次的文化需要的,因此也有存在必然性。其中,筆者以中國古典名著《梁山伯與祝英臺》為例,將故事情節(jié)以及核心內(nèi)容,根據(jù)現(xiàn)有的影視改編作品分析其優(yōu)點及不足。在梁祝的改編中,“泥古”是沒有出路的,必須根據(jù)現(xiàn)代意識對其不斷創(chuàng)新才是真正的發(fā)展之道。其次,題材形式的創(chuàng)新也是梁祝傳說改編的另一個重要指南。
【關鍵詞】中國古典名著;《梁山伯與祝英臺》;原著精神;現(xiàn)代改編
中圖分類號:TN94?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3-0348(2020)019-123-03
On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Adaptation of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Chen Ze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020)
Abstract: Affected by consumer culture, modern people increasingly need audio and video formats to absorb cultural works, that is, modern people do not have the patience to read a literary masterpiece. As a result, more and more literary adaptations of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have been put on the screen, but the quality of the adapted works is uneven and mixed, and the adaptors are impetuous and waste some high-quality literary works. In this general environment, the adaptation of literary masterpieces into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is in line with people's relatively shallow cultural needs, so there is inevitability. Among them, the author takes the classic Chinese classic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as an example, and analyze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based on the existing film and television adaptations of the storyline and core content. In Liang Zhus adaptation, there is no way out for "Nigou", and continuous innovation must be based on modern consciousness to be the real way of development. Secondly, the innovation of the theme form is another important guide for the adaptation of the Legend of Liang Zhu.
Keywords: Chinese classics;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original spirit; modern adaptation
1. 視聽手段緊隨科技發(fā)展
在如今媒介手段高度發(fā)達的時代,媒介技術為我們?nèi)祟惖奈幕虻囊恢滦詣?chuàng)造了可行條件,即一個時代下,人類對于這個時代的記憶是大致相同的,也即大時代中的這類人的集體記憶是相同的。歷史在被載入史冊的同時,難免帶著主觀臆想的因素。雖然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歷史的編纂是由個體的人來完成的,記錄者筆下的史實取決于他在該歷史條件的身份以及自身所具備的眼光,來決定自己的敘述方式,而在所有事實中的篩選結果更是有個人的價值判斷來完成,并非所有的歷史事實都能夠完整地保留到現(xiàn)在的,尤其是對于影視改編作品中的軍事戰(zhàn)爭題材和古裝歷史題材來說,其改編者也見解根據(jù)其他歷史參與了劇作的一部分,他們是鏡頭來還原部分歷史?,F(xiàn)如今現(xiàn)代社會的快節(jié)奏下,人們沒有時間或者不愿意花費大量時間來鉆研歷史的話,其歷史知識的獲取,恐怕也只能更多地依賴于“影像快餐”了。
在近幾十年里,中國民間傳說的傳播方式層出不窮、翻陳出新,不僅在傳播度越來越廣泛,且因為在各類新媒介的介入中,各類版本都有相互影響的效果。在古代,口頭媒介是民間傳說傳播的主要方式,而在現(xiàn)代,新媒體的興起削弱了口頭媒介的主要功能。部分廣為人知的民間傳說影視改編極具魅力,喚起了國人的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感。其中,網(wǎng)絡媒介最為集中體現(xiàn)古典名著改編的靈活性和復雜性,既有對四大名著的介紹,也有對其他民間傳說改編作品探討和分析。
動畫片是伴隨科技技術的發(fā)展的條件下而產(chǎn)生的,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與臺灣中影公司聯(lián)合制作的動畫片《梁山伯與祝英臺》便是在“梁?!边@一母題上的形式創(chuàng)新。動畫影片《梁祝》在視覺造型上有較大創(chuàng)新,改編者所選取的角色能夠暗示角色在當下環(huán)境的境遇。
徐克版《梁?!帆@得了第十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多項提名,其中最佳配樂獎有別于以往改編中較大的突破,充分展示了視聽語言的獨特魅力。由陳剛、何占豪創(chuàng)作的《梁祝小提琴協(xié)奏曲》是本作配樂的主要創(chuàng)作來源,音樂幾乎貫穿影片始終。影片的前半段風格輕松活潑,而后半部分稍顯沉重悲傷,與整個影片感情基調(diào)的變化基本一致。雷松德根據(jù)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犯木幎傻摹读鹤R》襯托了電影中的愛情主題,出現(xiàn)在影片序幕,曲子剛開始用較為單一的電子音樂效果來襯托梁圣君廟的寂寞與孤獨,在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中國樂器音色過渡后,梁?!皭矍橹黝}”旋律在單一電子音樂的襯托下,由古箏緩緩奏出;緊接著,悠長空靈的長笛吹出活潑的華彩旋律。祝英臺在鏡頭的推送下緩緩出場,她望著蝴蝶在房頂上偏偏起舞,由胡偉立作樂的《春閨里》在梁祝愛情主題下襯托出女主人公的天真與浪漫。此外,像《少年十五二十時》《樓臺會》《力學不知疲》《山伯臨終》《血淚》《英臺哭墳》,或輕快,或悲慟,或傷感,或狂喜,悅耳動聽,令人回味無窮,風格多變卻又統(tǒng)一,適應于情節(jié),服務于全片。以樂景寫哀情,更顯其哀。配樂亦如是。
2. 內(nèi)容編排緊隨時代步伐
古典名著中母題的改造是當代影視改造成敗與否的關鍵一步,長期以來,古典文學的人民性和時代性是改編家們的討論重點,但也往往將我們思路局限在原有的內(nèi)核中,因而,對原著本身含義的改編需要考慮時代因素,但母題價值意義的延伸就稍顯心有余而力不足。近幾年來,在后現(xiàn)代文化風潮影響下,改編者對古典名著母題的新思考和新改造成為原有價值內(nèi)核與現(xiàn)代意識相連接的一座橋梁。然而,現(xiàn)在的問題在于,一旦文學作品變成了歷史,那么當我們就會無法超越古典文學母題的歷史價值意義時,站在歷時性角度上來看,任何對母題的改造和闡釋都會有異化效果,甚至與初衷相違背,成了刻鵠不成尚類鶩的反差結果,不僅造成和母題原意的背道而馳,而且可能導致成歷史的遺憾。
《梁山伯與祝英臺》作為中國古代的文學名著和民間愛情故事,其母題局限性在歷史維度上是顯而易見的。在梁山伯與祝英臺兩位主角的人設上,不難分析出封建禮制對女子情感自由的壓制。祝英臺對于封建禮教的反抗無疑是來自于生命本源的反抗,她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傳承千百年的反抗者這樣一個角色,這反映了深藏在民間老百姓心中對封建禮教不公的一種集體抗議的心理意識:所謂的社會階級概念在文化程度相對低下的百姓心中可能沒有模糊定義,不懂得沒有愛情的婚姻所對應時代文化背景,但卻能夠表達生命的本能沖動,知道男女相悅不過是最平凡的生活日常之事。然而,也正是在平常生活中得之不易,于是便生出這燦爛的理想追求。因此可以說,祝英臺的行為從某種程度來說也普遍反映了老百姓的理想追求。它一方面展示出古代女性不管在婚姻或是愛情上都是極度被動的,甚至需要用性別轉(zhuǎn)換的犧牲才能換取那么一點點主動權。也就是說,祝英臺的女性角色需要換裝成一個男性才能夠爭取到自己婚姻和愛情的自由,這也為后來中國婚姻的漫長歷史留下了一個很大的注腳。筆者以以下幾個不同的影視改編作品類型來解析《梁祝》的現(xiàn)代改編,對其母題含義進行升華提高。
2007年,由陳俊良導演的電視劇《梁山伯與祝英臺》,以新的角度演繹了梁祝愛情故事,展現(xiàn)出浪漫的正劇魅力。電視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在梁山伯的角色設計中,除了沿襲以往羸弱的形象外,還參考了寧波地方傳說中梁山伯為晉代浙江寧波府鄞縣縣令,清正廉潔,受民擁戴的說法,劇作中梁山伯真誠憨厚,不僅繼承父親為民治匪,造福百姓的志向,而且他為人清正廉明,講究情義,以過人的膽識克服了前行過程中的各種難關,符合現(xiàn)代人勇往直前的審美精神。祝英臺一出場便是智慧過人,有勇有謀的好女子。他倆愛情的發(fā)生也是建立在二人據(jù)有共同的精神追求基礎之上的,兩人也都認為生命是屬于個體的,是獨立存在且自由的。梁山伯初遇祝英臺時,她蒙著紅紗蓋頭假扮逃婚的新娘,梁山伯不曾見到祝英臺的模樣,卻喜歡上她機靈瀟灑的特立獨行態(tài)度和勇于對抗不平的勇氣,覺得她不僅獨特也完美。他的喜歡不是"好其色",而是"敬其神"。
在劇中,祝英臺的父母不再是冰冷無情,無視女兒情感的勢利小人形象。愛情不再是“梁?!边@一母題中的唯一主題,親情同樣得到入木三分的刻畫。祝父是慈愛而懼內(nèi)的小丈夫形象,詼諧有趣。祝母則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的嚴母形象,外表不近人情,內(nèi)心對待英臺其實相當炙熱。只是“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深遠”,她的母愛表達方式不為英臺所理解。最后,她還是接受了英臺與梁山伯之間跨越門第的真摯感情,而祝英臺也終于諒解了母親的苦衷。
雖然梁祝自古以來都是用悲壯的愛情故事來謳歌人們反抗封建制度、追求自由愛情的精神,但隨時代發(fā)展,故事中的一些虛假、禁錮性質(zhì)的成分漸漸不再符合當代人們的意識與觀念,因此梁祝的傳說也被人們秉之現(xiàn)代意識不斷創(chuàng)新與改寫。
在馬楚成執(zhí)導電影《劍蝶》中,梁山伯與祝英臺的角色不再是以往求學的書生形象,而是轉(zhuǎn)變?yōu)榻械膫b義之士。在原版中的祝英臺對知識的求知是主動狀態(tài),是她自己主動女扮男裝去男書院學習的,從而認識梁山伯才發(fā)展到后面的感情線,而改版中的祝言之則是因為避禍而逃到逍遙山莊來學習武藝,是被動才喬裝外出的,與原本的梁祝生死戀故事的開端就發(fā)生了巨大改變,即由原來梁祝生活化的書院情節(jié)變成了拜師學劍的緊湊的武俠生活。而且,在改版中,梁仲山是祝言之的大師兄,是一種長輩姿態(tài),二人在習武過程中漸漸生情。梁仲山與梁山伯不同在于前人不僅武藝高超、風流倜儻,其性子里還有著“江湖就是兩斤燒酒、一斤牛肉”的狂放不羈,再加之對祝言之細心的照顧關懷,令祝言之暗中不得對其暗生情愫。傳統(tǒng)故事中的梁山伯性格中更多是懦弱的成分,在他得知自己心上人不得不許配給馬家時,他并沒有去反抗與爭取,只是思念成疾,最后吐血郁郁而終。在此對比下,改版中的祝言之的人物塑造添加了許多武俠元素,這更加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觀念,加之該角色的演員是人氣偶像吳尊,更是吸引女性觀眾的眼球。
《劍蝶》中大師兄梁仲山從頭到尾都是積極主動求愛的男性角色,既有俠士的忠義之心也不乏男兒柔情似水的癡心,這一形象在馬楚成導演的主觀意識之下被成功改寫。符合了當代人們的觀念,追求愛情義無反顧,活在當下,做當下想做的事。
3. 結語
梁祝故事是我國民間古典文學的優(yōu)秀作品,其從產(chǎn)生到現(xiàn)代發(fā)展共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毫無疑問是整個民族珍貴的文化瑰寶,也成為一種“梁?!蔽幕?。梁祝故事經(jīng)久不衰的魅力在于故事本身具有戲劇性、傳奇性和啟示性,它的戲劇性在作品中比較明顯,傳奇性體現(xiàn)在最后的“化蝶”情節(jié)上,啟示性體現(xiàn)在作品中二人在當時封建禮教的背景下對于愛情、命運的抗與不抗的態(tài)度上面。為使梁祝母題有更長久的生命力,這就需要改編者或是創(chuàng)作者們在不同的時代精神下不斷地改寫創(chuàng)新,在保留故事內(nèi)核上有所繼承和發(fā)展,其關鍵在于賦予其“現(xiàn)代意識”,這樣才能現(xiàn)代受眾所理解接受。當然,梁祝的故事并不僅局限于影視改編,其他形式改編如戲曲、音樂、小說等體裁的創(chuàng)新同樣能為梁祝故事散發(fā)更加璀璨彩。
參考文獻:
[1]李碧華.梁山伯自白書[J].小說選刊.2002(18).
[2]張煉紅.從民間性到人民性——戲曲改編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J].當代作家評論.2002(1).
[3]王寧邦,張婷婷.論梁祝戲曲中的女權主義精神[J].福建論壇.2006(4).
[4]陶瑋.名家談梁山伯與祝英臺[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5]顧希佳.梁山伯與祝英臺—中國傳說故事[M].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