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植物生長于土地上之前,許多河流就像今天阿拉斯加的庫珀河一樣,呈辮狀在荒蕪的大地上穿過,并將大量的沉積物傾瀉入海
在地球的大部分歷史中,陸地上幾乎不存在任何帶有泥土的東西。大約4.5 8億年前,泥土終于開始堆積起來,永久改變了地球上的生命。
數(shù)年前,地質學家尼爾·戴維斯(Neil Davies)前往玻利維亞,在成堆的魚類化石中尋找答案。他想進一步了解當?shù)啬菞l古老海岸線的信息,這些魚類在大約4.6億年前曾沿著那條海岸線暢游,他想了解這些魚是如何死亡的。他發(fā)現(xiàn),或許是在暴風雨期間,這些魚被快速沖入大海的泥沙中窒息而亡。
在世界各地其他年齡相仿的巖石中,也出現(xiàn)了大量類似的窒息而亡的魚。這是在植物生長于各個大陸之前的情況,河岸沒有根或莖可以將含泥沉積物封固在陸地上。
如果這種效應在全球范圍內(nèi)擴大,影響將是巨大的,不僅影響沿海生命,而且影響整個地球的地形。在植物出現(xiàn)之前,河流會沖走大陸上的淤泥和黏土——泥土的主要成分,并將這些沉積物送入海底。這樣會使陸地上充滿光禿禿的巖石,海洋里充滿窒息死亡的魚類。
植物出現(xiàn)在陸地上之后,情況開始發(fā)生變化。泥土附著在河流沿岸的植被上,卡在植被周圍,而不是直接流入海底。目前供職于英國劍橋大學的戴維斯及其同事發(fā)現(xiàn):大約在4.58億年前至3.59億年前期間,陸地植物擴張的同時,陸地上的泥土量增加了十倍多,而且河流的流淌方式發(fā)生了重大轉變。戴維斯說:“第一批植物的出現(xiàn)以及隨后泥土的出現(xiàn),從根本上改變了世界的運行方式。”
生命演化出了應對手段,以適應新的泥土環(huán)境和新的河流形狀,形成了生命和地形的多樣化,這種多樣化一直持續(xù)到今天。這種變化大部分是由植物造成的,但泥土也起到了增加黏合性的作用。泥土跟沙子不同,潮濕的泥土容易黏合在一起。
目前,戴維斯正在研究早期植物是否能使泥土有所增加,是否將更多的泥土固定在原地,或者是否同時起到了這兩種作用。帕薩迪納市加州理工學院的地球生物學家伍德沃德·費舍爾(Woodward Fischer)說:“這是一個值得了解的情況。在人們能夠想到的東西中,泥土是最常見、最豐富的東西之一。認識到在地球歷史的大部分時期中情況并非如此,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這項研究還可能為當今河流工程項目(如大壩建設)的決策提供依據(jù)。了解植被如何控制河流的流量和沉積物的堆積,可能會有助于防止發(fā)生一些災難,如造成密西西比河流域和世界其他主要江河流域發(fā)生洪災的災難。哪怕一件小事,只要我們能夠做得更好,都會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p>
地質學家談論泥土時,他們把泥土說成是潮濕時會黏合在一起的細小顆粒。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風、雨、冰和雪的作用,這些顆粒通常會從較大的巖石中分解出來。真菌和微生物也可以分解巖石,然后形成泥土。
在植物出現(xiàn)在陸地上之前,泥土就存在,只是絕大部分被河流沖到海底。植物出現(xiàn)之后,它們不僅將沉積物固定在原位,而且它們的根部也自然地分解了巖石,并釋放出化學物質使巖石進一步破碎。通過這種方式,植物加速了地質學家所說的“大陸泥土工廠”的形成。
自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地質學家注意到:在地質記錄中,植物出現(xiàn)在陸地之前的河流通常看起來與大陸變綠之后形成的河流有所不同。麻省理工學院的地球科學家泰勒·佩倫(Taylor Perron)說,最早的河流類似于當今沿著阿拉斯加的礫石海岸流淌的河流。2017年,佩倫在《地球與行星科學年度評論》雜志中撰寫了論文,論述了控制地貌形成的因素。
阿拉斯加的河流沙礫累累,在沙洲上形成了許多辮狀的河道,隨著周期性的泛濫,會不斷下沉形成更多的河道。在沒有任何植物將這些河岸固定的情況下,河岸不斷坍塌形成新的河道。然而,植物的出現(xiàn)阻止了這種侵蝕,泥土也增加了河岸的黏合性,因此河流不太可能塌陷成多條辮狀河道。相反,這些河流只開辟一條河道,以連貫的“S”形蜿蜒穿過整個區(qū)域。地質記錄表明,植物出現(xiàn)在陸地上之后,這種蜿蜒的河流在地球上變得更加普遍了。佩倫說:“從這種意義上看,植物的出現(xiàn)是地球上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最佳的自然景觀實驗之一。”
河流的形狀看似微不足道,但會對河流內(nèi)及周圍的生命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例如,彎曲河道中的彎曲部分會改變水的溫度或化學性質,使其與直線流水的河段不同,并且會產(chǎn)生動植物需要的新型微環(huán)境。
2017年,斯坦福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凱文·博伊斯(Kevin Boyce)在《地球與行星科學年度評論》雜志上與他人共同撰寫了關于植物進化的文章。他說,即使是類似苔蘚的最早期的植物,也有可能已經(jīng)開始改變沉積物在河岸上的沉積方式了。那些并不是大樹,但它們?nèi)匀粫ㄟ^減緩水流來影響水的流動。大約3.86億年前,隨著植物向樹木的進化,它們開始擁有減緩風速的力量。當風在樹枝間停止下來時,被捕獲的細小顆粒就會掉落到地上,從而使更多的沉積物落入樹干和莖之間。
對于像早期千足蟲和類似蠕蟲的動物來說,這種環(huán)境向它們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英國牛津大學地質學家安東尼·西利托(Anthony Shillito)說:“泥土為生活于其中的動物提供了一種完全不同的媒介?!?/p>
植被可以幫助固定河岸,產(chǎn)生單一河道,以“S”形在陸地上蜿蜒穿過,就像這里顯示的當今亞馬遜河的部分河段一樣
為了穿過泥土,蠕蟲之類的動物會創(chuàng)造狹窄的縫隙,通過收縮身體、伸展身體、擠開水分、向前爬動,艱難地穿越泥土。從力學上來講,這不同于穿越沙地,穿越沙地需要動物將障礙物挖出去。因此,為了應對更加艱難的運動,早期的陸生蠕蟲和昆蟲不得不進化出相應的身體部位。
耶魯大學古生物學家利迪亞·塔爾汗(Lidya Tarhan)說:“反過來,這些運動也可能有助于塑造泥土本身。挖掘出通道并使其暢通無阻,這種行為可能會將沉積物轉移至周圍,改變沉積物的分布,也會影響沉積物的化學性質。”例如,一些無脊椎動物攝入沉積物以獲取營養(yǎng),腸道中的化學反應會形成細小顆粒,這些顆粒以糞便的形式排出,形成泥土。
但是,塔爾汗說,早期穴居動物對泥土環(huán)境的最大影響可能是使泥土松散開來,并將其散布在河流內(nèi)以及整個地表上。隨著單道河流的增多,泥土將有更多機會擴散到平原上。明尼蘇達大學沉積學家克里斯·保拉(Chris Paola)說:“這樣的平原在辮狀河流沿岸就不會那么容易形成,因為隨著水位的上升,辮狀河流的河岸容易塌陷?!?/p>
遭到人類濫砍濫伐的現(xiàn)代江河流域表明:植被的缺失破壞了河岸的穩(wěn)固性,使河岸的黏結力有所降低。例如,在加州的薩克拉曼多河沿岸,那些被開墾為農(nóng)田的地區(qū)比仍然有森林的地區(qū)更容易受到侵蝕。自然環(huán)境保護主義者曾經(jīng)努力使這條河流保持穩(wěn)定,在沿岸種植了一百多萬棵樹苗。
了解植物和泥土在河流中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將受到侵蝕的河流恢復到更加穩(wěn)定的狀態(tài)。2011年,保拉在《海洋科學年度評論》雜志上跟他人共同撰寫了一篇有關恢復河流的論文。他說:“如果你不了解是什么因素導致河流進入一種狀態(tài)或進入其他狀態(tài),那就很難把研究做好?!碑斀?,許多生命是圍繞著河流生存的,因此做好這項研究很重要。
然而,這一點始終是事實:自從動植物最初出現(xiàn)在陸地上,生命一直聚集在河流周圍。這就是早期的泥土積聚在河邊的原因,泥土也影響了水的流動方式。
戴維斯說:“一旦把泥土從這一平衡系統(tǒng)中剔除,想象世界的陸地上沒有那么多泥土,那么地球就會變成一顆完全不同的星球?!?/p>
資料來源 Knowable Magazine